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民生

“走出去,看真切,写深刻”

发布时间:2020-12-07 16:55:00来源: 中国环境报

  “老师,听了您讲的课,我有一些业务方面的问题想跟您探讨……”

  “关于报社推进媒体融合,我有一些建议……”

  夜里11点多,中国环境报社2020年特约通讯员培训班主讲人童克难的手机依然响个不停,七八个通讯员的消息不断弹出。

  通讯员培训班的活动已经结束,许多通讯员仍意犹未尽,在微信群里或与主讲人在微信中,谈论培训班的内容:关于报社发展、写作技巧、感受收获……

  “理论+现场采访” 让学习更深入

  2020年12月3日,中国环境报2020年特约通讯员培训班在云南省丽江举办。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议程上不再是全天业务理论培训,而是前往拉市海湿地实地采访,了解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问题的整改情况,再结合现场采访,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培训。

  “希望各位通讯员利用这次机会,实地采访,交流体会,让培训班成为一个业务培训、思想交流的平台。同时,希望各位通讯员通过培训磨炼,及时宣传基层创新经验和典型人物,充分发挥中国环境融媒体中心的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战贡献力量。”开班仪式上,报社社长李瑞农说。

  培训班筹备过程中,一些报名的通讯员表示,希望在现场采访、材料搜集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因此,培训班拓展了现场教学部分。

  “去看看拉市海湿地的整改情况。”云南省丽江市宣教中心负责人建议,“请当地的村长、村民来现身说法,老师、学员可以提问。”

  经过精心选择,培训班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4个点位。

  现场教学让学习更扎实

  短暂的开班仪式后,通讯员们来到候鸟湾。

  声声鸟鸣,伴着粼粼波光。难以想像,这里原是游船遍布、酒肆扎堆、飞鸟无处落脚的地方。

  现场,候鸟湾负责人讲述了拉市海如何从一片人声嘈杂、湿地被破坏的旧貌变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

  “当地负责人说,生态环境改善,不仅让这一代人能获益,更让子孙获益。要把稿子写生动,就要亲身实践,这样文字会带上感情,具有感染力。”一位通讯员说。

  随后,通讯员们来到花花色玫瑰庄园,这是一个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生动案例。

  “原先,沿湖村落布满娱乐设施、农家乐,通过打造玫瑰花海,不仅修复了沿湖生态,花海还成为网红打卡地,年接待游客12万人,产值突破2000万元。”村支部书记介绍。

  “下大力气整改,虽然有‘阵痛’,但是从长远来看,生态环境变好,才会有更多的人来到这里。写稿时,须用现场采访的鲜活案例,引发读者共鸣,而非只讲大道理。”来自广西的通讯员高德年说。

  打渔村——顾名思义,村民都曾以打渔为生。如今,拉市海湖面再也见不到撒网的船夫,换来的是一片鸟儿自由停留、觅食的自然风光。

  “看到一排排截污管道和拆除中的废墟,再看眼前这片宁静的湖面,才明白改善生态环境的代价或许大,但却值得。”一位通讯员在湖边说道。

  观点交锋让学习更具思辨性

  下午的业务培训课上,中国环境报记者部的童克难、新疆记者站的杨涛利带来了业务技能讲座和经验分享。

  培训班现场,各位学员通过热烈的讨论进行思想交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会场气氛热烈。

  “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上,要在写稿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变化,这样会增加读者的获得感。”来自四川的通讯员温宗萍说。

  “关于这一点,我有自己的想法。经济问题也要讨论,拉市海治理效果显著,如何帮村民进一步提高收入,应让包括读者在内的各方集思广益。”来自南京的汪金宁说。

  “不仅要修炼自身写作技能,同时还要熟悉报纸的版面安排、规律,才能产出更多优秀的稿件。”来自江西记者站的冯万说。

  在培训班简短的特约通讯员证颁发仪式上,通讯员们表示,“证件在手,不仅有收获感,更有责任感。”

  有的通讯员迫不及待地将证件拍照发到朋友圈,并配文:今天开始持证上岗。

  培训班议程虽然结束,但通讯员们热情不减。当晚,一系列现场照片、工作感悟、写作收获被他们发到了“中国环境”APP上。

  “这次培训班,给我的感受非常不同。”曾几次参加通讯员培训班的温宗萍在培训班结束后说,“这种现场调研+业务培训的形式,让我们的感受更深刻了。我们到了现场,收集了第一手的材料,老师带我们进行深入分析,也有互相交流的过程。对未来开展工作会有更大的帮助。这种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形式,大家收获很大。”

(责编: 贾春玲)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