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精湛医术献给三江大地
——记天津市第五批援藏干部、昌都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王西墨
王西墨正在指导当地医生利用腔镜技术开展手术。
如今,在昌都的医疗界,提起一个人可以说是无人不知、谁人不晓。在同事眼里,他医德高尚、医风端正、治学严谨;在病人心中,他医术高超、妙手回春。正是由于他的到来,加快了昌都地区人民医院正规化、专业化建设的步伐;也正是由于他的到来,不仅一曲曲民族团结的赞歌在藏东三江大地高唱,而且当地也多了一个带不走的医疗队。他,就是昌(都)(天)津友谊的白衣使者,天津市第五批援藏干部、昌都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王西墨。
王西墨在病区查房。
昌都地区人民医院院长扎西泽仁说:“从2007年6月进藏,王西墨为医院的发展呕心沥血,他献出的不仅是他精湛的医术,更是他爱洒昌都各族人民的一片诚心。”
记者第一次见到王西墨是在一个周六的上午,已近中午12点,他步履匆匆的刚查房回来。作为天津市一名知名外科专家,在到昌都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除了春节回天津休假外,从未间断。即使在休假期间,他还把昌都医生去天津进修的事,和价值100多万的各种先进医疗设备捐赠的事谈妥了。
在王西墨看来,既然来援藏,就要全心全力为当地民众服务,他说:多解除一名患者的病痛,就给社会多增添一份和谐。
2007年6月,王西墨和另外3名优秀的天津援藏医疗队员,来到昌都地区人民医院工作。为尽快熟悉新的环境,他多次深入各科室了解情况并很快提出改进建议,如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医院学科专业化、指导规范职能科室的工作流程等,从而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他强调医疗观念及技术的规范性,制定了昌都地区人民医院的基本用药目录;建立动物实验室,开展腹腔镜基本技术培训的动物实验等开创性工作。在该院第三届学术年会上,通过现代临床医学观念与技术的展示介绍,规范了该院学术及科研以当地常见病、多发病为研究目标和方向,从而推动了学术研究及医疗水平的提高。
元月初,昌都地区人民医院外科分为外一、外二,分科后的外一科在他的亲自管理下,各项工作都迈了一大步。仅外一科在去年前4个月里,手术台数153人次,住院人数194人次,相当于以前大外科一年的手术量,差错率为零。
王西墨和医院其他大夫共商病例。
每天回到家,王西墨第一件事就是上网查资料、看书。
为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护队伍,对工作精益求精的王西墨对手术中的每个程序都亲自指导。在他看来,一名合格的外科医生应十分珍惜和爱护生命,能用别的办法就不开刀,能开小口子就绝不多开一分,以免增加患者的疼痛。他有一个好习惯,每次手术前,都认真了解病情、熟悉病历、重温手术着重注意的事项、不盲目行事,这是他百战不殆的秘诀,他也要求医院的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做到。
外一科护士长郑红霞告诉记者,王西墨在工作中关注每一个细节,连换药室的卫生、病历书写都亲自参与,指导年轻医生规范病历书写。如今,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全院的病历书写标准甲级率达到95%。而换药室管理制度的建立,也极大地降低了病患的感染率。
作为一个外科专家,在王西墨今年主持外科工作以来,积极带领外科一批年富力强的医护人员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新项目,填补了昌都地区人民医院的多项医疗空白,锻炼、培养了一大批新人和业务骨干。如:腔镜下治疗肝包虫合并肺包虫,利用射频治疗仪治疗肝血管瘤、肝包虫,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局麻下无张力网片疝修补术,胆肠吻合术,右半结肠切除一期吻合,肝半叶切除术等,这些手术的成功使慕名而来的病患络绎不绝,人们交口称赞。去年1—4 月,医院的入院人数和出院人数分别比同期增长幅度27.7%和30.3%。
为提高当地医疗人员的业务素质,王西墨在给医生们讲课。
一个好医生还要有一颗关爱病人的心。每一个手术,王西墨总是让病人得到最合理的治疗,尽可能为病人减轻痛苦,尽可能为病人节省费用。患者做腹腔镜手术痛苦小、费用低,王西墨便建议医院引进该技术设备;在腹腔镜下做肝胆手术,对医生的技术要求高,不仅要按视频图像反向操作,手还不能有丝毫颤动。在他的指导下,如今这项技术已广泛运用于昌都人民医院的多个科室,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病人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王西墨对病人的关爱,还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手术前,他提前到手术室,调整病人的体位,做术前准备;手术结束,和护士一起把病人抬上车,送回病房;病人醒来时,他总是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病人床边,查看术后情况,询问病人感觉。这些在别人看来不起眼的小事,他却一直坚持。每次查房,他总是靠近病床,面带微笑与病人交谈。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举动,折射出他高尚的职业素养,饱含他对患者的无限深情。
鲜花、感谢已不能表达广大病患对他的感激之情,而患者的尊敬和爱戴其实是一位医生得到的最高的褒奖。丁青县嘎塔乡10岁的尼玛身患肝包虫合并肺包虫病,这种病以前能在昌都治好简直无法想象,王西墨利用腹腔镜下成功为尼玛手术。患者父亲索朗欧加激动地说,没有王院长,我们不知要跑多少医院,多花多少钱。昌都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郭翠莲介绍,尼玛整个治疗费用极为低廉,也就是1万元左右,如果赴内地治疗,各种费用就不是现在的一倍两倍了。昌都县俄洛镇的次仁巴珍和母亲阿旺拉姆说起王西墨更是激动不已,她们热泪盈眶地告诉记者,没有王院长,她们母女可能就要阴阳相隔了,术后,王院长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次仁巴珍嘘寒问暖,这让她们十分感动。在采访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不少患者和家属都真诚的希望王医生西墨能留下来,多呆上几年,医治更多的病患。
王西墨以他的高超医术,为病患者解除痛苦;更以他的无私胸怀,帮助年轻医生进步成长。力争在短短一年半的援藏时间,为昌都人民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在病患者心中,他是技术精湛的名医;在年轻人眼里,他是甘当人梯的前辈”。昌都地区人民医院外一科医生费江激动地告诉记者。从患者和王西墨同事讲述的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王西墨高尚的医德和对医学永不停歇的追求。
王西墨常说:“技术上我对我的同事和学生都毫无保留,我特别希望大家一起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共同发展,一个好不是好,大家一起好才是好。”在昌都的日子里,王西墨坚持每天提前一个小时上班,每天一课,为医护人员讲解理论基础知识、解剖知识及手术操作,中间穿插提问、互动等多种方式,以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很多医护人员在他的指教下,业务水平都得到很大的提高,有些甚至于可以单独完成一些在以前看来比较困难的手术。广大医护人员虽然比以前辛苦很多,却也乐在其中。如今,在昌都地区人民医院争学比先风气蔚然成风,医风医德建设焕然一新。
王西墨有许多业余爱好,但为了病人和医院的建设,他都放弃了。除了看病、做手术,回家就是面对家人的照片看书、上网查资料。有人问他:“您这样活着是不是太苦太累?”他笑着说:“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我觉得这样活着,值得。”多么质朴的语言,多么高尚的心灵!这就是一个医术精湛而富有同情心的好医生,和他的交谈让记者感受到了他人格的魅力。
“援藏还有半年的时间,我还得加倍努力工作,做好传帮带,与更多的年轻同志一同进步,这样我才能放心的回到天津,继续为津藏人民的友谊和民族团结贡献自己的力量。”说完,他又步履匆匆地走向手术室,一名重病患者的手术马上就要开始……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