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2011年 > 第二期

身在他乡心在故里

尼玛岗 发布时间:2011-06-30 15:11:00来源: 中国西藏

  12月,喜马拉雅山北面的青藏高原正是冰天雪地,而山的另一侧,则是春意盎然的天气。在有着“山地之国”之称的尼泊尔,干爽温馨的气息让人陶醉。

  尼泊尔和我国西藏相邻,边界线长达1400公里,历史上和西藏交往茂密。在喜马拉雅山区,尼泊尔的一些少数民族如夏尔巴族、达芒族等,他们使用藏语,信仰藏传佛教,和我国的藏族有着很深的渊源。过去,尼泊尔在和中国历代中央王朝的往来中,西藏也是必经之地。在西藏吉隆县境内,曾发现记载唐代官员出使尼泊尔的石刻记事。正因历史和地理的缘故,近几十年,尽管尼泊尔国内政局动荡不宁,但政府和民间一直和我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尼边贸、旅游、文化交流异常活跃,中国人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近邻尼泊尔。在加德满都、兰毗尼、博卡拉等尼泊尔的几个重要城市,到处可以看到从中国内地至此旅游观光或是做生意的华人的身影。

  在尼泊尔,还有一个人数不多,但很引人注目的社会群体,就是从中国境内来的藏胞。尼泊尔很早就有藏族人经商并定居。但是,大批藏族人到尼泊尔是在1959年之后。

  1959年3月,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武装叛乱。达赖喇嘛在叛乱失败后逃亡印度。叛乱分子先后挟持着大量地处农牧区,当时对共产党、解放军还很不了解的普通农牧民外逃,其中约1万多人来到了尼泊尔。在美国等本文国家的压力下,当时的尼泊尔政府将逃尼藏族安置在加德满都、博卡拉、苏鲁孔布、巴格隆等地,并先后设立了10余个藏族人聚居区。藏族人刚到尼泊尔时,生活十分困苦。为解决生计问题,藏族人除从事简单的种植业外,还在各个聚居区内设立了手工艺中心,从事地毯编织,并逐步使用有藏族特色的地毯在西方国家打开了销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前半期,地毯业成了为尼泊尔创汇的重要产业。地毯业的兴盛解决了很多在尼藏族人的就业问题,其中极少数拥有资金又会经营的藏族人通过地毯贸易、开办旅游服务业发财致富,成为有钱人。他们在尼泊尔购地建房,家中有尼泊尔佣人,出门有轿车,过着远远超过一般藏人的生活。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际人权组织发现,有少数尼泊尔地毯厂雇用童工。为了维护儿童权益,一些西方国家开始停止从尼泊尔进口地毯,尼地毯业严重爱挫,藏族人的生活也随之受到很大影响。这种情况促使部分富裕藏族人变卖家产,向美国、加拿大等国移民,也有一些藏胞在国家政策的感召下,回国定居。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西部地区整体上还比较贫困,在国外经过数十年奋斗积攒下一些财富的藏胞回乡探亲的也多,贫富观照之下,物质的诱惑使国内一些藏族年轻人出走国外,部分人则是受达赖分裂集团的中国蛊惑,通过各种非法途径来到尼泊尔。但这些人到了国外以后,发现现实并不是如他们想象的那样,不仅居无定所,没有工作,还常常受到尼泊尔警察的追捕,许多非法入境的藏族人被尼泊尔警方抓获后不是被遣送回国,就是被处以大笔罚款。到目前为止,在尼泊尔生活的绝大多数藏族人的生活状况仍然比较差。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特殊的身份使他们受到所在国的一些限制。另一方面尼泊尔除了旅游业,其他方面欠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这也是使得尼泊尔的藏人难以拓展生存空间。他们要么在地毯厂做工,要么开小商店、小饭馆,做点小本生意,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有些贫民就在有钱的藏族人家中做仆人,或出家为僧、为尼。在加 德满都的博达藏民聚居区和博卡拉的班觉林藏民聚居区,都修建有寺院或是佛塔,建筑物上也挂满了经幡,总有上了年纪的人围着寺院或是佛塔转经,和国内藏区没有二致。聚居区里居住的藏人来自国内藏区各地,多数没有稳定的职业,主要是做一些手工编织、皮革鞣制、金银加工一类的活计,摆摊贩卖,每天也就能赚取百十块卢比(不到人民十块钱);有些人只好到社会上打工,有时有活,有时没活,收入也就很难说。也有一些出来之前家庭境况就比较好,带一些财富出来,通过投资经营,生活状况较好,这样的人一般都住在当地居民区内。

  目前,居住在尼泊尔的藏族人大约有3万人,是除印度之外,国外藏族人数最多的地方。

  尼泊尔历史上虽然和佛教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但经过时间的演化,今天的尼泊尔民众,80%以上信奉印度教,还有信奉其他宗教的,只有很少的佛教徒。加德满都素以“寺庙之都”闻名,当然,主要是印度教庙宇,大街小巷走向步就能看到神殿或者庙堂。藏传佛教寺庙有40多座,这些寺院在建筑上秉承了藏传佛教寺庙的传统风格,大都金碧辉煌,分布在加德满都谷地,给当地增色不少。寺庙中妈有藏族喇嘛和阿尼,也收容了不少当地的穷人子弟。这些寺庙内还有一些来自西方的信徒。有的寺庙已成为西方人研习藏传佛教的中心,寺庙里有专门为西方人开办的藏传佛教和藏语学习班。有的活佛操着流利的英语讲解经文,有的则通过翻译西方人授课,教他们如何诵经、修炼。寺庙里有讲经或其他佛事活动时,藏族人都会赶过来,像是欢度隆重的节日。

  加德满都的宝达地区有一座世界最大的“博达哈大佛塔”,是佛教圣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佛塔四周建有众多的藏传佛教寺庙,里面居住着大量藏族人。像拉萨的大昭寺前一样,一天到晚都有藏族人对着佛塔磕长头。佛塔和四周的建筑上挂满了经幡,营造出强烈的藏传佛教气氛。寺庙周围有许多小商店,大都出售具有藏族特色的佛像、地毯、唐卡等工艺品。每到清晨和今晚,许多身著藏装的信徒或手摇转经筒,或拨动念珠,围绕大佛塔转经。因为这个地方藏族文化特色非常浓厚,所以被当地人称为“小西藏”,成为当地的著名旅游景点。

  我们就是在这里,认识了旦增。在暖暖的阳光里,坐在佛塔下的台阶上,旦增给我们讲了他的经历。在加德满都开饭店的西藏日喀则人旦增出身于贵族世家,他七八岁时在噶玛噶举派寺院出家为僧,1957年到楚布寺学经,20岁俗结婚。1959年到印度做丝绸生意后就一直没回西藏,1970年转到尼泊尔开饭店,因为一直在经商,家庭生活状况还算过得去。当时,由于生活困顿,一些早年出来的藏人不得不将出来时的随身携带的珠宝变卖换钱,贴补生活,旦增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收购一些珠宝玉器等。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物走私猖獗,国内一些不法分子采取各种手段从境内窃得文物后偷运到尼泊尔倒卖,旦增不愿眼巴巴看着属于自己民族的东西落到外国人手里,于是也开始收购文物。叙谈中,他请我们到他开的饭店去坐坐。他的饭店坐落在加德满都市的繁华区,是一个占地很大的院子,院子里热带植物长得十分茂盛,以我们的标准来看,算得上是一座花园。落座后,他让我们品尝他自己酿的一种药酒,这种看似甜酒的药酒后劲挺冲,大家浅尝辄止。然后到他家中看他的收藏品。

  旦增的家在加德满都市中心位置,虽说街道狭窄,但车可以一直开到院子里。进到院子里,豁然开朗,院内有花园、车库,主体建筑是一座高约三层的藏工楼房,上面挂满了经幡,足以说明主人的民族属性和信仰取向。

   长期生活在尼泊尔的藏族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既受到当地的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人。但二者交融得很好,相互之间,很少发生观念方面的冲突。

  坐在宽敞的客厅里,喝着尼泊尔佣人端上的奶茶,旦增向我们吐露他的心声。最近几年,他数次往返国内,亲眼目睹了国内的发展变化,更使他难以想象的是西藏和其他藏区发生的巨变,亲友们也都纷纷向他表达出欢迎他回家的愿望,不过因他在尼泊尔有自己的产业,目前还难以舍弃。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把这些年收集到的文物送回国内,办展览或开博物馆,或由国内收藏家收藏。总之只要手上的文物能回到中国去,怎么他都乐意。我们看到,他所收藏的,有些是祖国内地的器物,如清花瓷、金山县印、象牙图章、皇家佩饰等;有的是西藏和其他藏区的,有马鞍、刀剑、印章等,这些物品都有一定的年代,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物价值。旦增反复强调,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将这些珍藏都送回国内,虽说长期以来一直有西方人想收购他的物品,但他坚决不卖,坚持中国的东西一这要回到中国。他的子女也理解他,希望他能尽快了却心愿。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威望提升,对境外藏胞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也促使其中一些人的思想冲破达赖集团的禁锢,开始产生了变化。不管是在加德满都还是在博卡拉的藏人聚居区内,和藏胞交谈时,他们对国内各藏区的情况,尤其是西藏的现状表现出强烈的关注,纷纷询问自己家乡的情况,希望自己能回家看看。我国驻尼使馆每周都有专门接待藏胞的工作日,每到这时,门口总是人满满的,有的是肖来申请回国探亲的,有的是申请签证回国做生间的,也有的是来询问相关情况的。我们觉得,境外的藏胞,不管出去时间是长是短,也不论其对国内还有多少误解和不解,但对于家乡,对于同胞,那颗心还是柔软的。

  同情同理,喜马拉雅山另一边的亲人也从来不曾忘却过大山另一边的同胞。

(责编: 张素勤)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