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工艺

青海民间工艺大师的中非“新不了情”

发布时间:2019-01-02 10:07: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十年,三次跨越大洋,从青藏高原出发的民间工艺大师李联霞惊喜地发现,远在非洲西海岸贝宁的“洋弟子”依然在传承自己的衣钵。

  “那天,欧哈秀(音译)在机场接我,上来就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还说,‘我已经是贝宁掐丝技艺的老师了’。”近日,结束贝宁中国文化中心“丝路技艺——掐丝画培训工作坊”行程,回到青海的李联霞向中新社记者讲述自己的中非“新不了情”。

  2009年首次造访贝宁时,从业仅三四年的李联霞,凭业内少见的“掐丝唐卡”已在青海工艺界崭露头角。她出生在青海省湟中县,壁画、堆绣、酥油花是该县塔尔寺“艺术三绝”,当地工艺美术创作氛围浓厚。

  李联霞说,掐丝工艺常用于珐琅器加工,而唐卡多用颜料绘在布上,“用掐丝工艺做唐卡,算是增添了唐卡的创作形式。掐丝唐卡工序跟普通唐卡基本一样,得打磨板材(如铝板、铜板、钛金板),画草图,用铝(金、银)箔掐丝,上釉色,再定型”。

  李联霞仍然保存着2010年第二期掐丝画培训的“洋弟子”欧哈秀的照片,当年的结业展上他夺得第二名。“他这些年一直在断断续续作掐丝画,没忘记手艺。一次拍卖中,他的作品全卖完了。”

  如今,曾经的贝宁大学生欧哈秀已结婚成家。但第三期,给老师当助教的他,“被迫”偷偷加练掐丝技艺。“他感到压力了,”李联霞解释道,“第三期学员有些是雕刻师、服装设计师、主持人、摄影师,都有艺术功底,有备而来,一个比一个厉害。”

  李联霞向记者展示培训“秘籍”——一张发皱的纸条上,她用汉语夹杂着英语,标注学员能听懂的法语短语“音标”。而学员们也一次次给她纠正发音,并以掌声鼓励。

  “他们心如止水地作画,每天晚上到十一二点,不叫他们,就不停手。”李联霞说,这次培训从每天原定的6课时,延长到12课时,有些人还在楼道画草图。“也不枉我托运五十多公斤矿物颜料到贝宁。”

  “没想到他们这么能吃苦,这感动了我。”李联霞说,“我要求他们精中求精,细中求细。学员们也感叹自己能做得如此细致。”

  课间休息,跳一支非洲风情舞蹈,唱几段中文歌曲《甜蜜蜜》《两只老虎》,也为工作坊添了不少生趣。

  “学员中有位理发师,她给我辫了一头辫子,”在三十多摄氏度闷热的教室里,一头长发的李联霞感觉“果然很凉快。”

  贝宁雕刻艺术在世界久负盛名。李联霞和弟子们探讨,能不能在传统雕刻作品中,融入掐丝技艺,推出新型手工艺术品。

  近些年,青海很多工艺师带着手艺走出了高原。“好的技艺,应不分国籍,但要付出更多努力,走向更大舞台。”李联霞说,“以前从没想到,自己会走那么远。”

  李联霞把随身携带的剪刀、镊子、油画刀,传给了第三期培训结业展的最优异者,“那是位学雕刻的大学生,希望今后他能用心作画。”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青海民间艺人精雕细琢传承泥塑工艺

    泥塑技艺独特,当地高粘性的红土里添加少许药材、宝石,按照底稿,捏塑、雕刻、阴晾干再绘以色彩便大功告成。以唐卡、泥塑为代表的热贡艺术,已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
  • 青海“世界唐卡之都”邀中外游客探秘“非遗”

    游古堡、赏唐卡、晒大佛、看“於菟”、跳藏戏、吃藏餐……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非遗”项目热贡艺术所在地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26日举行仪式开启冬春季旅游,邀中外游客开启青海藏乡“探秘之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