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轮换图

文化记忆:丝绸之路上的“西藏非遗”

发布时间:2018-01-25 16:54: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日前,2018年新年特展“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参展展品中有很多来自西藏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

图为铜鎏金白度母像(西藏,清代),为1996年9月,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敬献中央人民政府的礼品。西藏,在历史上长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汉代,西藏就通过羌中道与青海、甘肃等地往来密切。从唐代起,西藏经唐蕃古道及青藏、川藏、滇藏茶马古道等古商道、驿道等与北方和南方两条丝绸之路相连接。西藏不仅是丝绸之路的途径地,也是连接丝绸之路主干道和南亚次大陆的桥梁。

图为“七珍八宝”银镀金曼达(西藏,清代),采用了藏族金属锻造技艺。西藏日喀则地区的扎西吉彩金银锻铜技艺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扎西吉彩金银锻铜技艺历史悠久,18世纪末,七世班禅额尔德尼从尼泊尔请进金银匠,在“陆定”(现在扎西吉彩南边)建立加工场地,专门组织加工寺庙用品。后来,这些匠人在此结亲招徒,形成了一个专门从事金银加工的村落。

图为《彩绘唐卡:吐蕃三法王》,(西藏,清代)。藏族唐卡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唐卡是藏语thang-ga的译音,用来代指各种质地的卷轴画,多为藏传佛教题材,也有反映天文历算、医药等方面内容。

图为如意云纹卡垫(西藏,清代),为1954年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敬献中央人民政府的礼品。藏族卡垫织造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卡垫,是藏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生活用品,可以用作褥子、坐垫、壁毯、地毯等。它用各种颜色的羊毛绒为原材料,毯面柔软,结构紧致,色彩艳丽,多以龙凤花草为图案,具有浓郁的藏族艺术风格。

图为藏戏面具。藏戏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藏戏起源于8世纪,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诵、舞、表、白、技等形式相结合的表演。

图为藏戏面具《鸟》,藏戏《白玛温巴》中妈妈的化身。藏戏中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有八大藏戏。演出时演员不化装,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表现题材主要包括历史故事和神话中的人物、神灵和动物等。

图为藏戏面具《巫女“雅玛根岱”》和《岗角大臣》。西藏有着独具魅力的多彩文化。据介绍,目前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9项,包括《格萨尔》“藏戏”“藏族唐卡”“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藏族天文历算”“藏历年”等。(中国西藏网 图文/许娜)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腊八节6600余人雍和宫喝粥祈福

    1月24日,农历腊月初八,是中国传统的“腊八节”。天还没亮,雍和宫门前就排起了长队,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外国民众和游客,一起等待一年一度的腊八施粥祈福迎祥活动。[详细]
  • “腊八节”各地民众喝粥祈福

    1月24日,在北京雍和宫舍粥点前,人们排起百米长队等待领取腊八粥。当日是传统的“腊八节”,雍和宫的工作人员熬制腊八粥免费发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