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民俗

波罗木刻:刀尖和指尖凝聚出来的心血

陈志强 发布时间:2019-07-31 09:22:00来源: 西藏日报

  波罗乡,距离西藏昌都市江达县城35公里,因400年历史的波罗木刻而闻名区内外。

  传说400多年前,一个名叫贡拉多吉(音译)的年轻人在梦中梦到活佛传授他木刻的技艺,似乎是冥冥之中的感召,贡拉多吉便开始练习。从此波罗乡木刻传承至今,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更让波罗木刻发展成为西藏首屈一指的自治区级非遗技艺。

  朗加,波罗木刻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面庞黝黑的他,凭借着一双巧手和一把刻刀让原本普通的木头在手中幻化成精美的木刻经书和佛教图案。

  朗加一边指着两块刚刚刻出雏形的大型木块,一边讲述他为之坚守的木刻。这两块木刻,长约一米左右,上面六字真言被雕刻得刚劲有力。

  朗加说,看似普通的木刻,从选材就颇为讲究。木材选用波罗乡当地产的桦木、花椒树,这两种树树质好,不容易开裂,每年10月份的树木为最佳,而3、4月份的则最差。挑选好的树木放置6个月进行晾干。

  晾干备用的木材,用锉子将表面锉平整。在雕刻之前,把要刻的图案或文字先描绘在纸上,这些图案一般是经文、六字真言或是关于宗教的图案,然后把这些经文和图案印在木板上。

  作为波罗木刻的精髓,雕刻的步骤分为七个层次之多,由浅入深。“七个层次,每一步都不能少,根据雕刻的位置不断旋转着木板,而现在有些人为了节省时间而减少步骤,造成很多木刻都粗制滥造,这是对手工艺的不尊重。”朗加介绍道。

  当由浅入深的七个层次完成之后,要校对七遍文字和图案才能进行接下来的步骤。此时,看似毫不相干的酥油派上用场,将酥油溶化后倒在刻板上,经过一天一夜的静置,把表层的酥油去掉,这样刻板在酥油的保护之下不易开裂腐烂。传说被酥油浸泡后的木刻板可以保存三四百年,刻好的经板需要每两年浸泡一次,再用水洗,可以让木刻保存得越来越久。

  看着周围技师们忙碌的身影,朗加非常骄傲地说:“我们的木刻多是用于四川著名的德格印经院和其他寺院印刷经文。大家还雕刻佛像,如今应接不暇的订单让生活之中难得有空闲时间。”

  回首过往,自12岁开始学习木刻,至今已38年,木刻陪伴了朗加人生中绝大部分时光。曾经,朗加希望有一件能被人啧啧称奇的作品来让这一技艺获得荣耀和更多认可。

  这一愿望在2014年实现了。2014年的昌都康巴艺术节期间,朗加的木刻作为昌都著名的四件手工艺品之一,到北京展览。如今这件高20厘米的木刻法轮依旧在北京的博物馆展出。曾经有人出价30万元的高价想购买这件木刻法轮依,更有人想出高价让朗加按原样再雕刻一个,都被他一一拒绝。

  近年来,在江达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400年古老技艺的波罗木刻仍在传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到这一行列。朗加决定,未来他会挑选一个品德出众、怀有感恩之心的人来继承自己的技艺。同时,他希望将木刻技艺传授给更多人,让这门古老技艺发扬光大。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