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多泉之川的环保卫士

滕继伦 马璞馨 发布时间:2020-10-28 10:19:00来源: 西海都市报

  是什么力量,让2112人无偿参与到环保事业中?

  是什么力量,让他们一干就是十几年?

  他们的回答很质朴:只为重现家乡多泉之川的美。

  过马营是藏语,意为多泉之川。春夏交替之际,一场狂风席卷后,草原上又出现了一些塑料袋、易拉罐等废弃物。见此情景,贵南县过马营镇环保协会会长端主加,分别在几个群里发了信息,召集牧民一起去捡垃圾。风刚停下来,环保小组成员就迎着寒流,来到草原上捡拾垃圾。

  草原深处,他们弯腰捡拾、起身搜寻……15年间,每天都背着编织袋,手拿钳子,哪里有垃圾,就往哪里走,从不叫苦喊累,用平凡的坚守,诠释着对家乡的责任与担当。

  过马营镇素雅古朴的街道,十分干净。我们见到端主加的时候,他正和环保小组成员们运送垃圾,这支队伍承载着他的忧愁和欢喜。2006年,他组织牧民自发成立环保小组,每天奔走在草原、公路沿线,专门做清理垃圾、铲雪、保护动植物等服务大众的活。“好事是会感染的。”端主加说,经过大家口耳相传,环保小组从最初的几户人家扩展成2112人。在政府帮扶下,注册成立环保协会,并把协会细化成八个小组,形成了一支正规的环保队伍。

  时间推移到2006年之前。那时端主加还是一位牧民,虽然年轻,但资历却很“老”,每天赶着羊群,在草原上遛马、晒太阳,特别惬意。但是,几年下来,端主加觉得草原变样了,牛羊也容易得病。

  他发现,昔日绿草如茵的草原上遍地都是水泥袋、塑料等垃圾,触目惊心。泉眼里堵塞着废弃物……严重的污染,导致草场开始退化。

  “再不保护,就晚了。”“草场没了牧民怎么生存?”想到这些,端主加非常心痛。

  当晚,他就找邻居倾诉心中的苦闷。俩人聊着聊着,一拍即合:大家要一起保护草原。

  说干就干,第二天,端主加和同村的4户牧民一商议,便成立了环保小组。

  环保小组一成立,大家立马“大刀阔斧”开展工作,首先精心制作了宣传单,5名成员全体出动,骑着摩托,带着清扫工具。边清理过马营镇各村庄、公路沿线、草原等地方的垃圾,边宣传环保,给村民们发放环保倡议书。接连一个月,天天如此。渐渐地,村民们纷纷加入环保小组,队伍越来越强大。过马营也在慢慢恢复洁净、秀美的面貌。

  端主加说,如今,过马营镇11个村有2112人加入,并在政府帮扶下,注册了环保协会运营证书,细分的环保小组,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端主加听老人们讲,过马营镇以前有564口清泉,走在草原上,经常能听到,泉水叮咚的声音。环境受到污染后,再也没听到过美妙的声音了。

  环保协会水源保护小组终日奔走在水源上下游沿岸,劝解、宣传村民们爱护水资源。并且把政府帮扶的227个垃圾箱,分放在每个村里,2辆垃圾清运车定期集中运送垃圾,使牧民们养成了垃圾分类扔的好习惯。端主加说,要努力让过马营镇实现“多泉之川”的美。

  别人都说:“这是一支热爱挑战的队伍,专挑艰难的活干。”过马营镇直亥村原始森林里生长着千年松树、柽柳、柏树等古树,因为生长环境被污染,有些树木枯死、生长面积变小了。为了保护珍贵的绿色资源,植物保护小组每天在山林里补栽树木,一年又一年,共补栽了5000株。每年春季,植物保护小组主动策划植树活动,发动社会各界力量,重新种植了25万对株树木,让原始森林重现郁郁苍苍。

  然而,过马营镇西面26667公顷沙漠,是“吹尽黄沙又见沙”的场面。村民们过着“沙进人退”的生活,耕地一步步被沙漠蚕食,生存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端主加又带着协会成员卷起铺盖,背着干粮走进沙漠,投身治沙造林。按照沙地种植标准,0.06公顷地里栽种120棵树木,总共栽绿了333公顷沙漠。15年来,栽种了386800株沙湖、柠条、柳树,在沙漠里建成了一条长70公里的绿色长廊,这也固定住了沙丘。端主加说:“栽种树木,自己掏了177380元,沙湖种子贵,300斤就花了4800元。作为牧民,没有多少存款,手头紧张得很。好在林业局补发了种子。”“只要家乡能变绿、变美,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环保协会的每个故事,都令人动容。

  连着下了三天大雪后,地上的积雪更厚了。过马营镇西久公路、老虎口、多石泽山沿线的路况崎岖,为了使过往车辆安全通行。环保协会的扫雪小组成员早已出发前往公路沿线扫雪。端主加说,整个冬季,环保协会扫雪小组冒着严寒,早出晚归坚守在各公路沿线扫雪、铲雪,给大家创造了一个安全的出行环境。在公路沿线他们用最普通的身影,演绎最美的风景。

  看着环保协会15年的坚守有所获,端主加说,“环保协会所做的都是自愿无偿的,我们的公益行动都是自筹的,成员们不拿一分钱,干活却抢在前。”他说他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大家都能自觉保护环境,不再需要环保协会。

(责编: 贾春玲)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