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让大美青海成为最靓丽的绿色名片

发布时间:2021-02-01 15:26:00来源: 青海日报


野生动物的家园。杰拉 乌席勒 /摄

  人民心声

  天蓝地绿水清是最大的幸福

  西宁市湟中区海子沟乡大有山村村民赵普

  生活在青海,这几年感触最深的就是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我们生活的环境也越来越好了。其实对于年过七旬的我而言,经历过青海生态环境从好到差再逐渐向好的变化过程,如今,我们呼吸着洁净的空气,生活在绿水青山的优美生态环境中,心头的幸福溢于言表,也深知这一切来之不易。

  我生活居住的西宁市湟中区海子沟乡大有山村,是离西宁市区不远的一个浅山地区,耕地多以山地为主。随着这几年青海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每年到了夏季,雨水越来越多,庄稼的长势也越来越好,绿油油的麦田和金灿灿的油菜花把山坡装点得格外美丽,映衬着头顶的蓝天白云,俨然一幅不用滤镜的手机屏保。乡村处处都是美景,因此这里也成了很多徒步和登山爱好者的向往之地。再到省城西宁,每当我站在山头眺望,眼前之景赏心悦目,湟水如一条穿城而过的银色飘带,河畔葱茏的树木如两条绿色廊道,内心的激动和欣喜油然而生,西宁市的生态环境实现了质的转变,老百姓也切切实实享受到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十四五”时期,我的家乡又将迎来生态文明建设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随着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步伐的加快,相信在严格的保护下,家乡的山山水水将成为国家公园内靓丽的景观,家乡的资源将成为留给后代宝贵的财富。

  两会直通车

  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森林覆盖率由6.3%提高到7.5%;青海湖水域面积逐年扩大,五级河湖长体系全面建立;普氏原羚由上世纪末的300多只恢复到2700多只,藏羚羊由最低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只左右……

  青海生态文明“坐标轴”显得如此亮眼,回顾过去五年,青海儿女壮志豪情、步履铿锵,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青海正凭生态之名登上历史发展的舞台,今天的青海儿女牢固树立生态保护共识并一致行动,今天的青海大地上处处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态势,成为了美丽中国最养眼、最靓丽的绿色名片。

  站在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之年,随着全省两会的如期召开,加快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探索生态价值转换路径等一度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高频话题,着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也将成为全省上下一致的奋斗目标。

  切实筑牢

  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青海在我国乃至世界生态安全中占据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要坚决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省委省政府从“生态立省”全局出发,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全过程,全方位、全地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青海儿女用实际行动回答时代赋予青海的答卷,积极深化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一系列“首创”改革,“九龙治水”、执法监管“碎片化”藩篱着力破解,“村两委+”搭建起全民参与生态保护新模式,国家公园示范省正在“三步走”战略中展现大美青海情,青海正携生态名片打响全国、走向世界。

  省政协委员、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教授谢占玲在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后激动地说:“青海是生态大省,也肩负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近年来,青海把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作为第一抉择,切实让三江源头珍贵的自然资源得到严格保护,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很大贡献。”

  青海特殊的地域造就了宝贵的生态资源,要切实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2019年,青海启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2020年,青海明确了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的路径和目标,其实这不仅仅是青海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胆实践,更是时代赋予青海的必答题,青海须全力以赴。

  谢占玲认为,青海在全国率先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必将有示范和借鉴作用,但对于以生态立省的青海而言,是让珍贵的生态环境得到原真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中留给子孙后代美好的生态环境。

  谢占玲认为,建设好国家公园示范省,就是要不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推动科学保护,更加关注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尊重原住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并给予更多支持,在定量的生态资源中寻求绿色可持续的循环发展,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发展优势,让生态资源最大限度实现保值增值。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全省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从305天增加到354天,三大河流干流出省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湟水河出省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100%、Ⅲ类水质占比超过5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正如省人大代表、海东市生态环境局高级工程师孔小玉所言:“过去五年是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重视程度最高、污染治理成效最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最大、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五年。”

  “十三五”期间,青海儿女用心用情用力守护“蓝天、碧水、净土”,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明显增多,城市“颜值”普遍提升。回顾过去五年,是青海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思想认识程度之深、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执法督察尺度之严、环境改善效果之好前所未有,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五年来,青海省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场标志性战役并取得显著成效,累计淘汰燃煤小锅炉3449蒸吨、黄标车及老旧车33332辆,现役262万千瓦时燃煤火电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持续攻坚湟水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湟水流域出省断面Ⅲ类水质占比不断提升,实现了“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母亲河”的目标;在全国率先完成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全覆盖。

  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尤其对于生态重要的青海而言,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环境质量没有终点。正如省人大代表、西宁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董小宁所言,政府工作报告明晰了青海“十四五”的主要目标任务和2035年远景目标,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着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青海责任重大,要在不断巩固生态保护现有成效基础上着力补短板强弱项。

  董小宁认为,在补短板过程中要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瞄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在垃圾处理、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风险防控等方面强化措施,在体制机制、人员队伍、资金投入、科研支撑上提供保障,因地制宜完善各项工作,让广大农村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

  着力推动

  生产生活绿色转型

  于青海,生态是幸福色,更是靓丽的发展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2021年及“十四五”时期乃至到2035年,描绘了一个崭新、奋进的发展蓝图,青海将彰显生态价值、履行生态责任,进一步发掘生态潜力,着力推动生产生活绿色转型。

  省政协委员、青海5369生态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金锦伟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探索生态价值转换路径,培育生态产品交易市场,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十分有价值,将为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产品价值提升带来机遇。

  生态于青海,是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也是强大动能。金锦伟说:“着力推动生产生活绿色转型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要积极探索生态‘变现’路径,强化生态保护意识,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优质优价的生态产品,让生态产品从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转变,同时还不应忽视品牌塑造和市场开拓,从而实现企业、市场、群众的多向受益。”

  如何让更多“青字号”农畜产品走向全国乃至世界,金锦伟认为,要积极培育发展平台经济,通过平台建设、数据追溯等手段,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消费者展示青海良好的生态优势和绿色的生态产品,进而让生态得到保护、经济得到增值、百姓得到红利。

  而对于省政协委员、青海喜旋生态移民民族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索才而言,他的家乡是地处三江源腹地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因为十分清楚三江源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如今他立足于生态保护做起了牦牛黑帐篷制作和有机畜牧产品加工产业。他说:“今后要立足生态保护谋发展求发展,在现有产业规模基础上,不断延长精深加工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从而让稀缺的生态环境得到更严格的保护。”

(责编: 常薇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