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昔日荒石滩 变身绿草原

发布时间:2022-07-14 09:16:00来源: 西藏日报

  图为凯玛村的孩子们在油菜花海里玩耍。 图为凯玛村的孩子们在油菜花海里玩耍。 记者 卞琳琳 高玉洁 摄

  在那曲市色尼区罗玛镇凯玛村,有一片由油菜花和披碱草共同构成的草场。盛夏时节,七千亩的油菜花竞相盛开,成为碧绿羌塘草原上一片金灿灿的风景。

  谁能想到如此美丽的草场,40多年前竟是一片荒石滩!

  当年,这片寸草不生的荒石滩不仅无法放牧,还经常是大风一刮,尘土漫天,让当地牧民苦不堪言。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当地干部决定带领牧民人工种草,誓要把这片荒石滩变成绿草原。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

  这片荒石滩的石头似乎永远捡不完,捡走了一层,土一翻,又是一层石头,草却始终长不出来。

  但是,坚韧的那曲干部群众并没有放弃。石头多,那就一层一层地捡,直到在旁边堆成小山;草长不出来,那就一边改善土壤环境,一边换牧草品种接着种。大家坚信,石头总有捡完的一天,草也一定会长出来。

  就这样,一代一代干部群众一边捡石头,一边试验人工种草。

  慢慢地,草真的长出来了。

  一开始是零星长在石头缝里的小草芽,后来逐渐长成了半人高的牧草,又一点一点连成片。

  在当地干部群众连续40年的不懈努力下,这片荒石滩终于变成了如今的绿草原。

  特别是2017年以来,那曲市色尼区嘎尔德生态畜牧产业示范基地加入凯玛村群众的人工种草试验。自此,这份种草事业有了专业科技人员和现代技术的支持。

  2021年,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北京林业大学专业研究团队的帮助下,这里的牧草种植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油菜与牧草混合种植。

  盛开的油菜花不仅是金灿灿的美景,还是营养丰富的牧草。收割后留下来的油菜秆地更是牛羊们的冬季牧场。

  “每年9月份左右,我们收割牧草时,会把草场里的草根和油菜秆留下来,不仅可以保持水土不流失,还可以把圈养的牦牛放到草场里吃油菜秆,这样牛的奶质和肉质也会更好。”嘎尔德生态畜牧产业示范基地负责人明加塔说起人工种草项目,滔滔不绝,“同时,牦牛留下来的牛粪也有助于改良土质,让土壤变得更肥沃,第二年的牧草也会长得更好。”

  但是,示范基地的技术人员和凯玛村的群众并没有就此满足。经过多年的人工种草试验探索,大家发现,现在种的牧草和油菜花都是一年生,每年收割牧草后,土地有大半时间是空置的。这对于草场的生态修复来说,不是长久之计。

  经过科研人员的多次试验,今年4月底,基地组织群众在油菜籽中混播了5000亩的披碱草。

  披碱草是一种多年生植物,具有耐旱、耐寒、耐碱、耐风沙等特性,有助于草场生态修复。如果今年的试验成功,这片草场以后将会全部改种披碱草。

  7月份正是凯玛村最美的时候,一眼望去,无边际的黄色花瓣铺展开,随风摇曳,在蓝天白云和草地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热烈璀璨,美不胜收。

  油菜花海旁,有数不清排列整齐的石头堆,每一颗都是当地干部群众从草场里捡出来的。如今,它们静静地立在草场边,如丰碑一样,见证这片土地发生的变化,也见证了凯玛村干部群众40年来的努力与坚持。

  以后,在凯玛村或许再也看不到壮观的油菜花海了,但是,这里将会诞生一片崭新的草原,和这里的牧民一起,迎接美好新生活。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