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林芝市农牧业发展:千里沃野绘新景

发布时间:2023-01-31 10:20: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十年,是时间的刻度,也是发展的标尺。

  党的十八大以来,林芝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在林芝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林芝农牧业增产增效、农牧区和谐稳定、农牧民持续增收,呈现出农村经济高速发展、农牧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三农”各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农牧业崛起到历史性跨越的十年。

  农牧业增产增效,农牧民持续增收

  在巴宜区米瑞乡通麦村林芝盛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蔬菜基地里,一栋栋现代化的温室大棚鳞次栉比。一袋袋新鲜的辣椒、茄子等蔬菜正在称斤装车,准备运往市区销售。

  林芝盛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每亩千元的价格流转了通麦村650亩土地,分三期建设,目前,通过扶贫贷款与自筹资金已建成项目一、二期,带动了米瑞乡30户群众就业。除了蔬菜基地,他们还在米林县羌纳乡建设了水果基地,每年蔬菜、水果销售收入超过千万元,带动了10个村、300余户群众户均年增收超过2万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广东、福建两省的倾心援助下,各族干部群众夙兴夜寐、锲而不舍,不折不扣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农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林芝市粮食总产量由2012年的7.8万吨增长到2022年的9.2万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7498元增长到2022年的24200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区第一。

  农牧业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转变

  近年来,藏香猪养殖成为米林县卧龙镇麦村农牧民的“金路子”。在麦村藏香猪养殖场,藏香猪恣意奔跑,自由觅食,生长势头迅猛。2020年,麦村59户村民在村党支部的提议下,每户出资3000元共计16.8万元,后得到政府扶持资金212.53万元,成立了麦村惠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藏香猪,促进了村民就近就便就业。

  米林县卧龙镇麦村驻村工作队队员扎西卓玛说:“我们的藏香猪采取原生态半散养方式饲养,以玉米为主饲料,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现在,有59户村民共同管理种植养殖合作社。”

  十年前,林芝农牧业是属于典型的“温饱型”农牧业,整体处于粗放型经营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林芝市汇集资源要素,加快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跟进、广大农户参与”的抱团发展模式。全市农牧业发展重心不断向特色优势产业转移,打破了传统产业格局,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林芝优势的外向型农牧业发展之路。林芝市不断创新农牧业生产经营新模式,初步形成了家庭承包、多元化生产经营体系,实现了农户与经营主体的双赢。2023年,林芝市将打好“区域公共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组合拳,健全“产供销+品牌+市场”链条,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提高附加值。推动企业与合作社深度融合、相互关联发展,增强企业对农牧民合作社的提升带动能力。鼓励和吸引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大型商超在林芝建立特色产品供应基地,大力推动“林货出区”。

  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更加完善

  察隅县竹瓦根镇龙古村属于半农半牧村。以前,村民们采取人畜混居的粗放养殖方式,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对个人卫生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为更好地维持村居环境卫生、方便村民开展牲畜饲养,近年来,龙古村开展高寒牧区改造工程,全面推进“人畜分离”,将牲畜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分开设置。

  实行“人畜分离”,村民庭院卫生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龙古村不少村民利用牲畜棚搬迁后留下的空地装扮起自家庭院:一些村民在庭前种花种草,四季花开不断;有的则在后院种植苹果、梨子和核桃等经济果木,既美化了庭院,又能多一笔收入。

  如今的龙古村,村道两旁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沿着村道,丛丛绿意点缀其中,与远处的绿树青山一道,勾勒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林芝市大力实施农田道路、农网改造、水利设施、人畜饮水、人居环境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截至2022年,投资10亿余元,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设标准化藏香猪养殖基地10个,高原茶园5.4万亩,种植优质水果7万余亩,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5%以上。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建设自治区级美丽乡村69个,市级美丽乡村26个。农户厕所普及率98%以上。有效改善了农牧民生活和发展条件,缩小了城乡生活水平,有效解决了农牧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林芝市农业农村变化速度之快、变化程度之深、变化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三农”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展望未来,林芝市将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丽图景。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