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教育

90后大学生进藏追逐“高原梦”

发布时间:2021-01-20 08:57:00来源: 西藏日报


张海鑫(左一)与吞巴镇农牧民合影。


张海鑫正在解答农牧民群众关于电商平台的疑问。图由张海鑫提供

  2017年,张海鑫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北京的就业机会,来到西藏追逐“高原梦”。作为拉萨市尼木县吞巴镇的扶贫专干,他教农牧民群众如何做微商?怎样开网店?为吞巴镇吞普村妇女缝纫专业合作社生产的藏式服装设计、注册商标,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村民们说,是他的点子帮助村里把农产品卖出去,给村子带来希望。前段时间,张海鑫当选“中国网事·感动2020”十大年度网络人物。

  放弃工作支援边疆

  帮助老百姓成立合作社

  26岁的张海鑫出生在青海,2017年夏天,他从北京城市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拉萨市委组织部组织的关于人才引进的宣讲会,便产生了来西藏支援边疆的想法,于是他放弃了在北京的就业机会。“进藏之前只觉得西藏有着蓝天净土,人杰地灵。经过宣讲会上老师的介绍,才知道随着西藏的飞速发展,需要更多的青年人来建设。” 张海鑫说。

  当年8月份,他来到了梦寐以求的西藏,刚到吞巴镇的半年里常因缺氧睡不着觉,体重下降了10多斤,整个人又瘦又黑。“来西藏之后才发现并没有之前想的那么容易,除了因高反整夜睡不着觉,在语言沟通方面也成为非常大的障碍,当时内心非常苦恼。”张海鑫说,但自己做的决定,再难也要坚持下来。

  为巩固脱贫成果,转变农牧民的消沉思想,张海鑫勇敢面对困难,并很快投入到脱贫攻坚战场。尼木县吞巴镇的藏香、藏纸、雕刻技艺名声在外,被称为“尼木三绝”。2019年张海鑫在吞巴镇吞普村下乡期间,他了解到妇女缝纫合作社生产的产品在区内市场上供不应求,但是由于藏式服装制作本身著名的品牌不多,民间藏装制作小作坊参差不齐等原因,因此藏装品牌市场相对空缺,商标的注册对于合作社来说尤为重要,合作社致富带头人虽然有着精湛的技能,但因文化水平不高、品牌意识不强等原因,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商标。了解到合作社的发展瓶颈后,他为合作社生产加工的藏装设计、注册商标logo,提升产品的品牌形象。如今合作社商标审批已初步通过,各项运营情况正在逐渐规范。

  在当地老百姓的眼中,张海鑫是个很有想法的人。吞普村妇女缝纫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格列说:“他经常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好主意,帮助大家把产品卖出去。我们相信在他的帮助下,合作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该合作社注册成立以后,便快速发展壮大起来,短短几个月时间,从一开始的2台缝纫机发展到10台缝纫机,产品销路由尼木县城拓展到了拉萨市区,并辐射吞普村范围内的所有建档立卡户,共计带动12户12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亲自上门销售

  带动农牧民群众增收

  距今有1300多年历史的吞巴镇藏香产业,至今是吞巴镇的支柱产业,全镇582户2657名农牧民群众中从事藏香制作的达281户600余人。为了带动更多当地农牧民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张海鑫引导农牧民(尤其是建档立卡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目前全镇共有12家合作社,其中作为支柱产业的藏香合作社有4家。2020年建档立卡户群众参与到藏香合作社中就业、分红的有22户,户均增收10000元以上。

  2020年初,在得知可入驻消费扶贫平台后,张海鑫了解入驻要求及操作流程,他亲自完成注册和产品申报上架工作,亲自带产品上门售卖,并通过电话联系、微信、实地走访销售等方式积极与客户联系销售扶贫商品。截至去年11月份,帮助吞巴镇藏香公司共计收入80000余元。

  前段时间,吞巴镇为拓宽产品销路增加群众收入,计划在尼木县举办电子商务培训班。“因为我学的专业是工商管理,且之前在一家中法合资的电子商务公司工作过,因此,我深知举办此次培训班的重要性。”张海鑫说,他便在吞巴镇挑选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和文化水平较高及接受能力强的青年人才进行了培训。通过培训,让之前不会、不了解网上销售和购物的农牧民逐渐学会接受了“电子商务”这一销售平台方式。

  张海鑫在大学学的专业知识有了用武之地,他教农牧民群众如何做微商,怎样在网上卖东西,不到一年的时间,千余名群众把产品依靠互联网技术卖到全国各地。

  入户600多次

  “造血式”产业扶贫效果显著

  去年张海鑫还凭借自己在校学习经验,借助吞巴镇召开第九届吞弥文化旅游节的契机,组织全镇4家藏香、2家妇女缝纫、1家有机农业、1家藏鸡养殖合作社等参加此次文化节展销活动,各合作社现场展位展销收入8750元,同时积极联系淘宝平台、抖音平台各一位主播现场直播销售吞巴镇藏香,期间直播带货共计销售合作社藏香43盒,收入4300元,为进一步提高建档立卡户收入,帮助一户建档立卡户直播售卖700余捆藏香,直接收入2800元。此次直播带货也为吞巴镇今后网上销售积攒了一定的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年多来,张海鑫入户600多次,带动镇上年轻人投身电子商务,“造血式”产业扶贫效果显著。数据显示,如今吞巴镇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16139.18元,其中自创性收入占94.44%。

  “从校园到社会,三年多的西藏扶贫工作让我经历了很多困难,包括语言障碍、环境落差、饮食差异等,但都坚持并适应了下来。”张海鑫说,他工作以来体会最深的是西藏的风土人情,有音乐就可以随时随地跳起锅庄,有困难大家一起解决,当地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深深感染着他,这也是他想扎根西藏的主要原因。

(责编: 常薇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