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发布时间:2021-11-25 14:18:00来源: 西藏日报

  为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语文素养是指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但纵观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在农牧区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一重要理念并未得到真正的全面落实。

  教育生活化原理指出,教育走向现实生活,其核心是教育向人的回归,向人生世界的回归。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重建的根本依据,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不仅是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学科性质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语文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语文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另一方面,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

  语文,原本就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小学语文是学生培养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基石”。因此,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正如教学大纲中明确的,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首先要推动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高度粘合于教材,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这一生活属性极强的学科反而脱离生活,甚至造成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才是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小学语文教师理应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同时,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真正受到启迪;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其次,要注重在生活中孕育语文教学。“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的原则。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是否真正掌握,学生的语文素养到底有没有提高,提高了多少,只有在他们的生活语言活动中才得以真正的检验。在生活中孕育语文教学,可让学生深切体验到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需要语文,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效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牢固树立科学教学观,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将学校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努力将教学活动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整个空间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学好语文后再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再次,要注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它拒绝封闭的课堂生活方式,提倡创新和充满活力的、开放的教学方式。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生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课本中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要从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开放为核心,拓展语文教学时空,突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主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主探究、自我理解、自我建构,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与独特的见解,注重学生个性和能力,鼓励创新与实践,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健全个性品格。

  (作者单位:日喀则市桑珠孜区边雄乡中心小学)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