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扶贫

西藏那曲市开辟多元化增收渠道的“千方百计”

谢伟 张宇 发布时间:2020-01-21 09:25:00来源: 西藏日报

  在农牧民群众增收意识上做“加法”,在牧业产业化上做“加法”,在一、二、三产上做“加法”,在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上做“加法”,在自然灾害、生活负担上做“减法”,在深化农牧区改革上做“乘法”,在无劳动技能人员上做“除法”,请看那曲市——

  近年来,特别是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那曲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找准问题症结,对症下药,千方百计开辟多元化的增收渠道,有效推动农牧民群众持续增收。

  在农牧民群众增收意识上做“加法”,激发内生动力

  那曲市持续深入开展“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和“爱劳动、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教育,教育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克服依赖心理,从思想上帮助农牧民群众拔掉“穷根”,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真正实现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

  把农牧民增收作为检验“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和“爱劳动、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对那曲市农牧区劳动力有多少、通过什么途径能够转移出去多少、通过开展主题教育能增收多少等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具体措施,进行严格考核。

  在牧业产业化上做“加法”,稳定经营性收入

  近年来,那曲市扎实推进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抓两头、促中间”、牛羊短期育肥、“一乡一社、一村一合”等举措,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畜产品商品率和附加值,让广大群众在“一产上水平”中增加收入。

  坚持“政府搭台、牧民唱戏”,持续办好市、县畜产品展销会、赛马节等活动,主动为畜产品进入市场牵线搭桥,使农牧民的好收成变成好收入。

  加快建设面向农牧区、服务农牧民的农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农家店,促进农牧区商品流通,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农牧区农畜产品流通网络,缓解农牧民“买难卖难”问题。

  在一、二、三产上做“加法”,提高工资性收入

  那曲市以脱贫攻坚产业开发为契机,凸显牧业、旅游业、物流产业和“一乡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每年选准、抓好几个项目,逐步做大做强产业,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农牧民群众在产业大发展中得到实惠。

  坚持市场导向和目标导向,积极培育和发展畜产品加工所需原材料组织、良种推广、冻精技术、疫病防治、牲畜育肥等基础科研企业,引进和发展市场营销、宣传策划、就业岗位开发等企业,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最大限度延长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同时,积极引导农牧民走出草场,发展畜产品加工、餐饮、服务、运输等二、三产业,向“接二连三”要收益。

  在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上做“加法”,保证转移性收入

  那曲市建立惠民政策宣传、落实、管理、监督并重的责任体系,完善符合农牧区实际、管用实用、方便群众的办法和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益。

  不折不扣地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资金、畜牧良种补贴、农牧业补贴、农机具补贴、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政策性涉农保险理赔等各项强农惠农资金足额落实到位、及时发放到户,真正把党的好政策落到实处。

  在自然灾害、生活负担上做“减法”,保障农牧民持续增收

  那曲市强化牲畜出栏,科学合理地加大牲畜出栏力度,减少防抗灾压力,尽最大努力避免因灾造成损失,确保农牧民群众增产增收。

  着力在“导”上下功夫,教育引导群众树立理性、适度、节制的消费观念。抵制超承受能力购买车辆、添高档手机、讲排场比阔气导致家庭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等现象,最大限度实现“节流”,把更多精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生产生活上。

  在深化农牧区改革上做“乘法”,增加财产性收入

  那曲市通过实施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及草场、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放大改革的“乘数”效应,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

  那曲市持续深化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草场有序规范流转,通过改革释放农牧区资源要素活力,增加群众收入。

  以草畜平衡为前提,鼓励引导群众采取转让、转包、合作、入股、租赁等形式,促进草场经营权依法、合理、有序流转,探索草场经营模式,推动畜牧业发展,促进牧民群众增收致富。

  开展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对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进行巩固和完善,实现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管理和保护,严格按规范开展权属调查、完善承包合同、建立登记簿、颁发权属证书,给农牧民吃上“定心丸”。

  在无劳动技能人员上做“除法”,提高增收致富能力

  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那曲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沟通协调,完善培训工作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农牧民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动技能培训,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牧民。

  在举办各种技能培训班时,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真正使更多农牧民群众掌握1至2门增收技能,最大限度增加劳动技能人才这个“分子”,减少无劳动收入人员这个“分母”,扩大收入人群,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