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原创

【大山驻村见闻】小桥流水人家

发布时间:2020-12-18 16:31: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记者唐大山来到金沙江畔的藏东朱巴龙乡驻村。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何感悟,《大山驻村见闻》将给你展示一幅幅康巴大地的发展变化图景,描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金沙江流域,小桥流水人家随处可见。

  金秋十月,我站在竹巴龙沟边。竹巴龙沟上的小桥有的是,流水一年四季汇入金沙江,两岸有散落的人家点缀着。


图为竹巴龙沟 摄影:唐大山

  我脚下是座简易水泥桥,两边连护栏都没有,能通过轿车和拖拉机。桥面两侧各有两根原木,在水泥桥建成之前,四根原木并排组成桥身。

  竹巴龙沟的水量不大,即使夏天,也难见汹涌澎湃之势;到了冬天,摇身变为潺潺的小溪。这里不结冰,不会断流。藏历年前后,气温跌至低谷,山上的松林成为托起雪花的支架,山下沟里的水儿仍在叮咚作响。下面的石块甘愿成为鼓面让流水敲击。这一声声敲击,在竹巴龙沟两侧敲出了一片人家。

  千百年前,西藏与内地一直有商贸往来,竹巴龙成为茶马古道上进出藏的渡口。金沙江上往来穿梭的船夫在岸边谷地上居住下来。竹巴龙藏语意为船夫居住的地方。有生意的时候,他们摆渡;没生意的时候,他们侍弄农田或放牧。久而久之,竹巴龙村声名大振。金沙江东岸的竹巴龙村成为出川的最后一站,西岸的朱巴龙村则是名副其实的进藏第一村。两村本为一家,以金沙江为界分属两个省区;两村实为一体,金沙江大桥拉近人们的距离。

  高山峡谷特有的干热气候使这里的植被别具一格。山上森林密布,夏天雨季产菌子;山下岩石裸露,冬天旱季无滴雨。记得去年除夕夜,飘了十多分钟雪花,西藏朱巴龙乡党委书记扎西格乃惊喜地说,从没见过乡政府里下这么大的雪。

  水是生命的源泉。有了水,一切都有了生机。竹巴龙沟里的水不仅滋润着船夫的心田,还让附近的树木一片葱茏。这成为川藏线上的一道景观,所见群山大都光秃秃的,山顶却有乔木,路旁的山窝里是绿树掩映着的村庄,有时山腰上附着一团绿。那一团绿,如果近前一看,是一片台地,恰有流水经过,留住一两户人家在那里享受天地之所赐。


图为在路边休息的老阿妈 摄影:唐大山

  是谁把核桃和苹果带到竹巴龙?这得感谢茶马古道上的商人。

  最初,核桃和苹果是作为商品从内地运往西藏。偶尔撒落的核桃在其他地方难以萌芽,而在竹巴龙犹如回到故乡,因为它喜光和湿润的砂质土壤。与核桃相比,苹果不利于贮存和驮运,到了竹巴龙,剩下的几个也坏了。商人无奈地把它们扔向竹巴龙沟边,结果奇迹出现,这里长出一棵棵苹果树。

  从山谷深处返回,在318国道旁,看到旺秋家的院门敞开着。他是朱巴龙乡人大主席,在四川居住,在西藏上班,从家到工作地点骑摩托绕过金沙江大桥只需五分钟时间,实际上仅隔一江。


图为旺秋在院子里休息 摄影:唐大山

  路口有两位阿妈和一个中年男子。中年男子听说我找旺秋,热情地对着满院的树木喊起来。旺秋答应一声,我却没看到他。我取下帽子,他认出来,不停地应答。天呀,他的院落简直是一处浓缩的苏州园林。不,苏州园林比不上这处院落。苏州园林里都是给人看的,没有给人吃的;这个院落既有给人看的,也有给人吃的。

  我跟着旺秋依着地势转着弯儿上石阶,每走几步,都有枝条在两侧摇摆。

  女主人倒上酥油茶,端来咧开嘴的石榴。一个小女孩正在房间里做作业,原来是星期日。

  在院内小桌旁坐下,我环顾四周,再好的茶楼,难比在金沙江边旺秋家喝到的酥油茶;再美的林卡,难比在竹巴龙沟旁旺秋院里见到的绿树。

  “你的院里成了果木林。让我数数,有多少种?”

  “竹巴龙有的果树,我院里是齐全的。”

  “核桃,苹果,梨子,无花果,桃树,葡萄,李子,石榴。这一棵,青青的,没见果子,是什么树?”

  “橘树。有果,你看,在那儿。”

  “哦,和叶子一样青,不仔细看真难发现。”

  “那边有棵花椒。做菜时从厨房走出来摘花椒叶就可以,香着呢。”

  “刚才我看到这里2017年整村脱贫。老百姓的日子都像你一样惬意?”

  “我就是老百姓。其他人家的院子和我家的差不多。几乎所有村民都想着怎样发家致富,如何把生意做大。”

  “我看到了,江这边的建筑工地上正干得热火朝天。”

  “明年的此时,竹巴龙乡将再展新姿。”

  “你这位人大主席,要把四川竹巴龙的发展经验在西藏朱巴龙实践推广哦。”

  旺秋笑了,脸庞像挂在枝头的石榴。(中国西藏网 通讯员/唐大山)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