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抢占生态文明制高点 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

发布时间:2021-09-07 09:54:00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夏河县45万亩草原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全国有机农产品(藏羊、牦牛)基地。

  甘南更美了。这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甘南的美,翻越了青藏高原,走向了大江南北,流进每一个抵达这里的人心中……

  甘南的美,源自与生俱来的绿水青山和雪域净土,源自无垠的草原和结伴的牛羊,更源自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深入推进“五无甘南”创建行动下呈现出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甘南的美,美在生态底气,美在各族干部群众共建美好家园的志气。

  2015年以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委州政府立足生态地位、资源禀赋、特色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在全州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环境革命”,提出了“全域无垃圾”的目标。如今,城乡环境更美了,群众幸福感更强了,“全域无垃圾”已成为享誉全国的金字招牌。

  2021年初,甘南州又在“全域无垃圾”的基础上,启动了以“全域无垃圾、全域无化肥、全域无塑料、全域无污染、全域无公害”为内容的“五无甘南”创建行动,拓展“环境革命”的外延和内涵,持续抢占生态文明制高点、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

  “打造‘五无’新甘南、实现绿色崛起,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甘南融入现代化进程的‘突围之举’;是生态文明与人民期盼的高度契合;是乡村振兴与时代要求的深度融合。我们将一年打响,释放甘南‘力’;两年打通,凝聚甘南‘情’;三年打透,叫响甘南‘绿’;四年打成,塑造甘南‘美’;五年打红,释放甘南‘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甘南州委书记俞成辉表示。

  “五无甘南”创建半年以来,绿水青山不断释放出生态红利,焕发了大美甘南的勃勃生机。全州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产品208个,其中新认证绿色食品28个,认证“卓尼当归”“卓尼柴胡”“临潭大黄”“临潭当归”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10个农产品被纳入“甘味”品牌;临潭县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安全示范县;夏河县45万亩草原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全国有机农产品(藏羊、牦牛)基地。创建了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的高原绿色有机品牌,提高了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全域无垃圾”打造绿色“净土”

  基于甘南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补给区的主体功能定位,甘南74万各族群众牢固树起生态信仰、担起生态责任、挺起生态脊梁。

  黄河甘肃段干流全长913公里,而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的玛曲县黄河段干流总长433公里,约占黄河甘肃段干流的一半,素有“高原水塔”美誉。在大力保护黄河的历史新机遇中,玛曲县涌现出了一大批牧民党员带头干、牧民群众自觉干的感人画面。

  欧拉镇牧民党员卓玛加布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平均海拔3800米、全年平均气温只有1摄氏度的玛曲高原上,晨冰暮霜、雨雪交加。当草原上第一缕阳光照射到帐篷前时,卓玛加布唤醒了队员们。他们检查了牦牛背上捆绑的工具后,擎起一面鲜艳的红旗,踏上清理垃圾的征程。

  自3月25日开始,卓玛加布组织牧村党员218人,利用3个月的时间徒步433公里沿黄河玛曲段清理沿途垃圾60余吨。

  走进临潭县冶力关镇生活垃圾热解处理中心,伴随着机器轰鸣声,工作人员正忙着将运送来的垃圾装进低温热解处理器。

  “你看,6吨生活垃圾经过24小时的低温裂解,最后出来的就是这点灰。”冶力关镇镇长牟文渊告诉记者,经多方考察后,临潭县投入专项资金,从广州定制引入了垃圾低温热解处理设备。经过闷烧裂解,实现了减量无害化垃圾处理。

  碌曲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副局长周龙的后备箱里,常年备着编织袋、镢头、草籽、有机肥、雨鞋等“装备”,遇见垃圾就装进编织袋,遇见草原地皮裸露的地方就用镢头轻轻刨开撒上草籽,遇见河里有垃圾就穿上雨鞋涉水捡拾……

  沿着干净整洁的街道漫步碌曲县城,随处可见分类垃圾桶、垃圾箱、垃圾房、垃圾亭。周龙说,这些垃圾回收设备运用图标展示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美观大气、一目了然,即使是不识字的群众,也可以根据图标进行垃圾分类,为垃圾减量、资源利用奠定了扎实基础。

  目前,甘南已经实现了全州4.5万平方公里视线之内无垃圾,“全域旅游无垃圾·九色甘南香巴拉”品牌形象享誉全国,真正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甘南特点的绿色发展之路。

  “全域无化肥”培育肥田“沃土”


迭部县按照“全域无化肥”要求种植的青稞、小麦喜获丰收。

  近日,迭部县冬小麦进入成熟期,放眼望去,金黄的麦浪与葱郁的青山相互映衬。

  “迭部县冬小麦种植面积9500亩,年平均产量为335公斤,按照‘全域无化肥’的要求,今年施用有机肥后,小麦口感更好,产品绿色环保。”迭部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永忠说。

  舟曲县作为甘南州的农业大县,在全面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第一年,5万亩冬播农作物不仅没有减产,反而品质更好、口感更佳。

  舟曲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王雪明说:“我们对5万亩冬播农作物采用有机水溶性叶面肥,进行叶面追肥,补充根部施肥不足,充分发挥肥效,既保住了产量,又避免了土壤污染。”

  前几年,广大农牧民群众对土地重用轻养、大量使用化学肥料、高毒高残留农药和激素生长调节剂,造成土壤养分失调,微量元素缺乏。为了提升耕地质量,甘南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提倡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2020年,卓尼县率先在全州实施“化学农药化肥不进县”农业提质增效试点工作。今年,持续深化“全域无化肥”,按照政府补贴一半、群众自筹一半的原则,鼓励支持施用农家肥,大力推广商品有机肥。

  走进卓尼县中藏药材种植示范基地,淡淡药香随风飘来,沁人心脾。

  “今年我们在藏巴哇、纳浪、木耳、喀尔钦、申藏5个乡镇建设了10个中藏药材有机肥、化肥肥效田间对比试验,每个田间试验采用不同施肥模式:有机肥、有机肥+化肥、化肥等不同梯度。”卓尼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卢勇告诉记者,通过田间试验数据分析、检测产品有效成分含量和农药、化肥残留量,得出化肥、有机肥的应用效果及有机肥最佳施肥量,为全县进一步全面推广有机肥和生物农药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夏河县达哇央宗有机肥料加工销售有限责任公司。

  走进夏河县达哇央宗有机肥料加工销售有限责任公司,一辆辆运输车正将来自全州多个养殖合作社的牛羊粪便运送过来。车间内,机器轰鸣,发酵好的牛羊粪便经过粉碎、分筛、制粒、抛圆、风干、装袋,制成了可供销售的生物有机肥。

  “甘南天然草场广阔,牧民将牛羊放养于草场,以青草泉水为食,所产生的粪便天然纯正。依托禀赋资源,我们公司于2015年4月成立,邀请农业农村部、北京农科院相关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每一批产品按照严格的质量检测程序进行检测,产品达到甚至超过了国家标准。”夏河县达哇央宗有机肥料加工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扎西顿珠说。

  据扎西顿珠介绍,公司现有生产线3条,配备全自动灌装机和FANUC进口机器人码垛机,设备处于国内领先技术水平,年产规模16万吨,先后生产出10余种产品。产品多次荣获“中国有机肥十佳品牌”“中国微生物肥十佳品牌”等荣誉,已通过“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认证,申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外观设计专利3项。

  在达哇央宗有机肥料加工销售有限责任公司的带动下,甘南的有机肥料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些企业利用先进的好氧发酵生产工艺,生产出具有优良物理性状,碳氮比适中、肥效优异的绿色有机肥并销售到全国各地。

  据了解,甘南州今年有机肥替代化肥替代率达到100%,集中养殖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6%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耕地质量提高0.1个等级。

  “全域无塑料”扮靓美丽“乡土”


卓尼县军腾文体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正在生产无纺布环保购物袋。

  午饭时间,记者走进位于卓尼县洮砚街的幸福村牛肉面馆,只见排队打包的顾客正在拎着玉米淀粉基可降解打包盒有序离开。

  “今年开始,店里的打包盒、一次性口杯、吸管等餐具,都换成了玉米淀粉基可降解产品,这种打包盒加热后不会分解有害物质,不仅绿色环保,而且安全放心。”牛肉面馆老板马南强说。

  塑料替代产品能否有效满足市场需求是实现“禁塑”的关键环节。今年以来,为解决纸质塑料替代产品不结实、容易出现漏洒现象的问题,甘南州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动员塑料替代产品销售经营户积极寻找实用耐用的替代产品。

  在夏河县百卫诺可降解餐具用品直销点,玉米淀粉基可降解餐盒、纸杯、吸管等20余种一次性餐具码放整齐,老板祁尕龙忙着盘货登记,出库运送到各酒店和餐饮店。

  “通过前期实地考察学习,我们了解到玉米淀粉基可降解材料在土壤和自然环境下可以快速降解,无毒、无公害、无异味,是塑料包装的最佳代替品。”祁尕龙说。

  记者走访时发现,甘南七县一市均有玉米淀粉基环保餐盒的经销商。这类塑料替代产品的推广,弥补了一次性塑料制品在全面禁止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有效解决了供需矛盾,实现了“全域无塑料”闭环管理,遏制了“白色污染”蔓延。

  走进临潭县祥龙废旧地膜回收加工厂,工人们正将成堆不起眼的废旧地膜放入机器中。经过揉搓清洗、粉碎甩干后,原本夹杂着泥土、秸秆的废旧地膜,被输送至高温熔化箱变成液体,再经冷却塔进行冷淬后,摇身变成价值倍增的聚乙烯高压PE塑料颗粒,从而“重获新生”。

  “我们按照一立方米60元的价格从农户手中回收废旧地膜后,通过分拣清洗粉碎制成颗粒,一吨颗粒再以3000元的价格销售到山东,最终做成下水管等塑料制品。”公司负责人汤全绪说。

  “8年前,甘南的街道、草原和山头上还到处都是塑料袋。牛、羊误食塑料袋之后会出现死亡的情况。”谈及过去甘南的卫生环境情况,今年58岁的合作市民敏儿萨回忆道,“风一吹,塑料袋都挂成彩旗了。”

  出于对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的保护,2013年5月10日,甘南州政府印发了《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告》,并决定于当年6月1日正式开展“禁塑”行动,在全州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塑料购物袋。

  “肯定环保袋好呀,还可以重复利用。”在合作市银亿菜市场买菜的陆红说。

  现在,和塑料袋相比,甘南市民更倾向于使用环保袋,在他们看来,甘南的绿水青山比眼前的微小利益更为重要。

  自甘南实施“禁塑令”以来,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正在远离人们的生活,一大批制造全生物可降解制品的企业应运而生。

  吹膜、印刷、切袋、打包……记者来到卓尼县军腾文体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一台台生产机器正不停运转,工人们紧张有序地制作着无纺布环保购物袋、可降解塑料替代产品,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随着‘全域无塑料’创建行动的实施,全州可降解包装袋、购物袋等替代产品市场需求高涨,公司抢抓机遇积极拓展业务,收获了不少长期稳定的订单。”总经理扈军说。

  “全域无污染”守护家园“乐土”

  走进临潭县城关镇古城村格桑卓玛家,记者环顾四周,房间里并没有烧炕的痕迹,也没有烟熏火燎的味道,但土炕却非常暖和。

  面对记者的疑惑,格桑卓玛揭开床铺,只见像地暖一样的水循环管网遍布炕上。屋角,一个白色控制器指示灯频频闪动。

  “现在我们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水暖炕,再也不用每天烧炕了。”格桑卓玛说。

  2019年,临潭县实施“水暖炕”温暖民生工程,在政府补贴政策的引导下,城关镇200多户家庭摒弃传统的取暖方式,开始采用水暖炕取暖。

  “水暖炕是通过电热水装置取暖,没有污染排放,具有节能、经济、安全、环保、使用寿命长和温度可控等特点。”甘南州生态环境局临潭分局副局长陈保平说,水暖炕的普及,有效解决了农村家庭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问题。

  据陈保平介绍,从2018年开始,临潭还启动了燃煤锅炉拆除和清洁能源改造工程,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全力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玛曲县是甘南州的一个纯牧业县。过去,脏兮兮、臭烘烘的牛羊粪堆积在草原上,游客见了都会绕着走。去年以来,玛曲县通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成的4家企业大力发展牛羊粪有机肥加工产业,年收购牛羊粪20余万吨,实现产量14万吨,销往陕西、四川、青海等地,实现了环保、增收双受益。

  据了解,今年截至目前,合作市及七县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9%以上,全州地表水、地下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全域无黑臭水体。

  “全域无公害”扶植生态“水土”

  六月,是舟曲县玉米草地贪夜蛾防控的关键期。在这期间,拥有4万亩玉米种植面积的舟曲县,充分利用微生物制剂、诱捕器等绿色防控技术,综合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诱杀等措施,抓住关键防控时期“防早防小”,持续压低虫口基数,严防大面积扩散,把损失降到最低。

  据了解,2021年,甘南州所有农业县和半农半牧县种植区全部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化学农药,规范使用低毒、高效、无残留的生物农药。

  走进夏河县牙利吉办事处的雪域更盼牛羊养殖牧民专业合作社,牛欢人笑,平坦的村道上农用车辆来来往往,村道两旁的草原上牛群遍野……

  夏河县农业农村局畜牧工作站站长李瑞文介绍,自2014年开始,针对夏河牦牛、藏羊、犏雌牛生产性能下降的实际,以推进畜牧业产业化为载体,以畜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为目的,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力推进“以适宜助发展,以特色促增收”的发展模式,全力实施娟犏牛高效繁育推广工作,全面提高当地犏雌牛的个体生产水平和群体生产效益,减缓草场生产压力,提高农牧民经济收入,走出了一条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在“五无甘南”行动的深入推进下,甘南聚焦聚力绿色发展,紧紧围绕培育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崛起目标,着力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现代农牧业、文化旅游业两大首位产业发展迅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牦牛、藏羊、蕨麻猪、丛岭藏鸡等生态畜牧业和藏中药材、羊肚菌、优质青稞、杂交油菜、经济林果、高原夏菜等特色种植业快速发展,实现由增产向提质的转变。

  发改部门多方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全力助推“五无甘南”创建。制定了《甘南州发改委创建“五无甘南”项目支撑工作方案》,今年上半年共争取下达“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农业绿色发展、水环境综合治理等既有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1亿余元,支持生态护岸、河道垃圾清理、生态步道、生态隔离带、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高标准农田、农药化肥塑料包装清理整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畜禽种质资源场、牦牛种公牛站、黄河上游土著鱼孵化室等建设。

  预计到2025年,合作市城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其他县范围内公共机构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乡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集中养殖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耕地质量提高0.5个等级;全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塑料污染得到坚决遏制;大气、水体、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全域农产品的农药及其他污染物残留低于国家限量标准,创建省级农产品安全示范县4个,“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数量达到260个以上,培育农产品地理标志12个以上,打造“甘味”农产品品牌20个以上,所有农产品达到绿色标准。

  下一步,甘南州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决扛起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责任,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高品质高标准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全力实施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全力打造“全域无垃圾、全域无化肥、全域无塑料、全域无污染、全域无公害”的“五无”新甘南名片,抢占生态文明制高点,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加快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甘南。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