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时政要闻

陆宗智:献身西藏38年的白衣天使

发布时间:2021-11-13 19:11:00来源: 中国报道

  1957年新中国周恩来总理召集了八位从中国协和医学院(现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毕业的优秀学生到人民大会堂,给予了他们一个重要的任务,以军人的身份前往青藏高原,西藏、青海建立两个边陲地区的医疗体系,陆宗智便是其中的领队人。


陆宗智兵役证

  从1958年开始在长达38年的青海、西藏建设工程中,陆宗智不仅成功建立了医疗体系,还翻译并研究了更符合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的高山病学科,成为中国预防和治疗高山病的先驱者,为之后前往西藏、青海工作人员、边防军建立了健康保障医疗体系,亦为世界高山病研调、处置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之际,陆宗智的遗孀张爱菊女士,向我们的读者揭示那段神秘的、艰难的过往,和中国医学科学家们在边陲哨卡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做出的贡献。


陆宗智编撰的书籍

  陆宗智先生生于1929年的北京,他的先祖世代中医,在北京的中心地带拥有响彻一方的“广育药站”和医疗诊所,在建国门地区的西总布胡同拥有半条街的资产。历史文献表明,陆氏中医在多年间悬壶济世,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尤其对医治疑难杂症、破伤风、安胎保胎等有着丰富的治疗方案,并对贫苦百姓施药无数。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陆氏后人积极加入到了建设新中国的队伍中,为国家捐出了大量祖传药方、大量资产,尤其以陆宗智作为长子长孙建设新中国的行动力尤为突出。

  一人一马一老枪

  陆宗智在祖传中医的基础上,刻苦学习钻研现代医学,成为协和医学院的高材生,他为人寻真、勤奋、诚恳,各科成绩优异,当时是医学院的优秀学生代表之一、吴阶平先生的得意门生,8年制学成毕业后,由于其有着深厚的中医药学基础,在学习了现代医学后如虎添翼,成为医生中的佼佼者。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这是西藏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也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祖国统一事业的一件大事。中央政府关切建设西藏,心系西藏自治区百姓的健康,关注保障驻藏的边防部队战士们及广大牧民们的健康。借此中央政府向西藏派出了各业优秀的工作人员。

  这期间,由于内地到西藏的工作人员水土不服和高山反应,造成了大量的病患事件,尤其高原反应,以肺水肿、脑水肿为主的高山病尤为突出,这类疾病极易造成人员的伤亡,不仅是入藏人员的威胁,也是青藏高原两地诸多藏汉百姓长期困扰的健康问题。

  陆宗智抵达西藏后,凭借着刻苦钻研、忘我的奉献精神,融合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的精髓,以及出类拔萃的英文、拉丁文水平,翻译研究了国外高山病学的著作,并结合到青藏高原地区的特点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亚洲人身体素质进行摸索施治;亲身深入到高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地带,下牧区多年探访病患,与牧民们同吃同住,用自己的身体感受高原病高山缺氧状态。

  一个人、一匹老马、一把老式手枪,老马为他识途,手枪护身防野兽,他一走就是半年……最终成功编撰了至今仍被奉为权威医学著作的书籍《高山病》。

  世界屋脊上的恋情

  张爱菊女士:主管护师、护士长,同样为西藏建设奉献38年。她在回忆与其丈夫陆宗智相濡以沫的历史时,饱含着深情与怀念。

  她是护士学校毕业后分配到西藏的,那时候陆宗智年轻有为、英俊潇洒,是西藏医疗乃至整个工作领域里学历最高的高材生院长,她是长相平平的小护士。在工作的接触当中,陆宗智对张爱菊产生了爱意,而张爱菊认为医院那么多优秀女医生、女护士,自己在学历家境等各方面条件都配不上陆院长,两人不可能有进展。于是面对陆宗智的表白,她多次拒绝。

  工作之余,陆宗智为医院员工教授英文和拉丁文,为周围藏族群众传授最基础的文化和医学知识。在艰苦工作中,张爱菊发现陆宗智不仅医术高超、为人实在,生活朴实,作风正派,更对前来看病的普通患者热情、友善、负责,这样一个对不认识的人都以诚相待的人,未来对自己的亲人、爱人一定会更好,于是在这块世界海拔最高的世界屋脊上,一段纯洁的爱情开始了。

  不久,时任西藏自治区首长阴法唐将军,在了解在藏工作人员生活状态时,获知了大龄的未婚青年陆宗智心有所属,于是在西藏自治区阿沛阿旺晋美委员长关心下,阴法唐书记和开国少将慕生忠将军的证婚下,陆宗智和张爱菊生活到一起。其后他们有了四个孩子,三个女儿为陆双燕、陆双翼、陆瑞红,两人为唯一的儿子起名:陆瑞东。预示着一家人立志献身祖国边疆建设,献身西藏,但始终遥望着东方的北京,遥望着祖国的心脏,遥望着东方的太阳。

  用生命保护的“大眼睛”

  1949年中国解放之初,国家百废待兴,由于青藏高原地处边陲,各项社会设施和医疗设施极度贫乏,作为协和医院大学生毕业的陆宗智,受困于医疗设施的奇缺,无法对很多细菌、病毒采取有效的检验措施,极大限制了他的医学研究。他向上级汇报,希望提供一架显微镜,用于医学观察研究,在那个时候全国也没有几台显微镜,当他的报告辗转到了周恩来总理手上时,周恩来总理立刻特批,委托涉外部门从国外采购了一台显微镜,当显微镜到达北京后,中国的空军的领导立刻指派军用飞机运到拉萨。

  显微镜到达拉萨机场后,得到消息的陆宗智兴奋地手舞足蹈,一改平日的沉稳,拉着夫人张爱菊的手,和一众医护人员跳起了当地的民族舞,大家一起欢庆直到深夜。第二天一早,他和医院的驾驶员一起乘坐吉普车驱车几百公里,从格尔木奔赴拉萨,接到显微镜后又后马不停蹄赶回格尔木。

  然而由于归程心切,加上突降暴雪,道路崎岖,吉普车不幸翻到山下,车辆报废了,司机王保武艰难爬出车后,听到陆院长微弱的呼吸声,然而他自己也手部和腿部骨伤,无法施救,艰难地爬行着找到附近的牧民帮忙,月黑风高下,最终找到了几位牧民将车辆翻正,救出陆院长。当陆院长的身体露出的一刹那,所有人都惊呆了,他死死地抱住那架显微镜,使之不被撞击,而他的脸部和头部已满是凝固的鲜血,腰部严重扭曲变形,手指头也被显微镜的箱子压折了,人也因为受伤和冰冻导致昏迷。

  苍穹不掩英雄泪

  事故的第三天,已经被运到医院的陆宗智才睁开双眼,看着旁边的张爱菊,他用微弱的声音问道:显微镜没坏吧?张爱菊和在场的人都哭了,他们知道此时此刻,这架由周恩来总理特批的显微镜,就是老陆的一切。

  陆宗智在退休后回到北京,由于运送显微镜的事故造成腰部严重侧弯,导致他身体留下后遗症,腰腿非常不好,不能长时间行走、站立,因此一直未能回西藏看看,但是他对几十年的青藏高原工作生涯义无反顾,毫不后悔,且充满了怀念。2016年1月8日,他和一直想念的周恩来总理同一天离开了世界,临走前,他还未来得及处理好家中的很多事务,却用微笑和欣慰回顾那架显微镜为青藏高原的医学、医疗带来无限的益处。

  女儿和儿子们回忆,在父亲临去世前的两个月间,父亲经常嘴里絮叨着“大眼睛”,伴随着眼角掩不住的滴滴热泪,问及母亲才知道,“大眼睛”是他给那架显微镜起的爱称。

  几十年来,全国各地进入青藏高原工作、旅游的人不计其数,大部分在去之前都会接受青藏高海拔地区的健康体检、培训,包括吃红景天、做相关运动等,这其中有很多检查、培训内容是几十年前陆宗智带领医疗团队用自己的身体去体验和总结的经验,其中,这台用生命保护的显微镜功不可没。

  感动中国的人

  陆宗智所代表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进藏医疗工作人员中,8名军医不到2年就有3人献身于青藏高原的雪峰与荒滩中,活下来的大部分也身染多种疾病,但是他们都无怨无悔,他们都是可以感动中国的人。

  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曾为陆宗智摸顶,并赞叹道:老陆,你是对西藏人民是有很大贡献的人。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伍精华书记曾说过:陆宗智同志为代表的老一代建藏先驱者,献了青春、献儿孙。一家为青藏高原的建设付出了很多,为赴藏工作的各地人员和本地百姓解除了很多病痛,也奠定了青藏高原地区的医疗保障体系。

  现任西藏自治区驻首都北京办事处主任赵国庆在看望陆宗智遗孀张爱菊女士时表示,陆医生一家将几十年的时光贡献给了西藏,西藏不会忘记,国家不会忘记,我们都由衷充满敬意。

  原西藏交通厅厅长王兆潭与陆宗智共同在西藏工作多年,他说,陆宗智是一位合格的医生,更是一位亲人,他用高超的医术保障了我们的健康,也为青藏高原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提供了无价的财富。他不仅治愈很多病人,尤其在他理性、专业的规劝下,很多重要人士没有上高原,没有发生严重的身体病变,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专业严谨的工作态度、高尚的医德难能可贵!这些人身体状况显示,一旦登上青藏高原,必定会导致身体多器官的衰竭以至于死亡,某种意义上讲,他为很多人延续了生命,也是现代人常说的“治未病”。

  陆宗智的儿子陆瑞东先生表示,自己从小跟随父母在青藏高原生活多年,至今也留下了诸如脉管炎、肺部积液等疾病,小时候他也怨恨过自己的父母,为什么让自己在那地方生活?长大以后,他知道了父母之所以去青藏高原工作,是因为那是祖国的领土,必须要有人去奉献,去保护!他的父亲更是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当面嘱托,因此他为自己的父母感到自豪,也为自己的经历感到自豪,更向往着疫情过后,能陪着母亲再去他出生地青藏高原再去看看,替父亲抚摸一下那里的山河、戈壁滩、皑皑白雪,还有那一架被父亲称为“大眼睛”的显微镜。

  陆宗智最疼爱孙子陆晟林,教育孙子从小学习传统文化,长大做对国家有用的人。其时还懵懂的孩子却牢牢记住爷爷的教诲,在 “小雅诗音”著名教师张赢女士、陈建君先生的辅导下,达到了出口成章的水平,成为十岁小诗人。在知道了爷爷奶奶为西藏奉献青春的事迹后,潸然泪下,表示长大后一定要去青藏高原,寻着爷爷的足迹为祖国的长治久安做贡献,并即兴朗诵了一首自己创作的诗,虽然言语和平仄仍显稚嫩,却道出了祖孙三代人对青藏高原的眷顾和中华民族承传的一份精神:

  置身青藏恨天低,巍巍大地人心齐。苍穹不掩英雄泪,建我中华世代袭!

(责编: 王智霖)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