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史

三江之源溯古今——玉树澜沧江考古调查纪行

金菁 王爱梅 发布时间:2018-01-12 11:26:00来源: 中国考古网

青海玉树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三江之源,被称作中国的水塔。中国人民大学继2016年在长江之源的通天河流域进行了岩画调查后,2017年8月2日至8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澜沧江流域进行了考古调查。本次考察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系主任魏坚教授带领,考察小队成员有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历史系博士后任冠、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硕士研究生张倩、金菁、王爱梅;俄罗斯民俗类型学与符号学研究中心博士候选人代吉巴毛;玉树州博物馆才仁银丁;杂多县文化局次成、阿达、阿念、格然多丁等。

考察队抵达杂多县

1

8月3日,调查结多乡类乌齐寺庙遗址、吉庆娘扎石经堆,与隆卡寺旦增尼玛活佛交流。

杂多县结多乡,位于县境东部,平均海拔在4300米左右。前往类乌齐寺庙遗址时所行之路是蜿蜒盘旋的山路,路面泥泞,举步维艰。在隆卡寺旦增尼玛活佛引领下,下车后跨过一条澜沧江的支流,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约四十分钟后抵达寺庙遗址。根据文献中对位于拉萨地区的祖庙年代的考证,类乌齐寺庙遗址距今应有八百年左右的历史。关于其庙址的迁移有多种说法,旦增尼玛活佛认为《活佛传记》中的一些传说的记载较为可信,但寺庙遗址的迁移年代,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该遗址在早年因为受到平整土地的影响,遭受到了损坏,外侧石围即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所建。现地表仍可看到大经堂、护法殿、山崖高处修行的僧房和两座龙卡寺活佛圆寂后所修灵塔。

类乌齐寺庙遗址

遗址半山腰的灵塔

考察队与旦增尼玛活佛合影

古寺遗址调查后,考察队一行拜访旦增尼玛活佛住处,受到喇嘛们盛情招待,魏坚教授接受了活佛撰写的有关玉树山川形胜和历史掌故的赠书。

此后,继续前往吉庆娘扎石经堆进行调查。吉庆娘扎石经堆位于苏鲁乡多秀村,遗迹点海拔约4200米。大量石经随地势堆放,大致呈南北向,并且在石经堆上发现多条动物角,这样做是为了动物超度。石经堆距今有300年的历史,在文革期间遭受过破坏。

魏坚教授接受旦增尼玛活佛赠书

吉庆娘扎石经堆全景

8月4日,调查结多乡战尕村八瓣莲花石刻、自显字体石刻。

杂多县主要分三大部落,仲巴部落为其中之一。仲巴部落又分上、中、下三小部落,其中下仲巴部落是调查前行的目的地,车行依旧颠簸曲折,徒步路途依旧险要。战尕村考察点均在海拔4700米以上的高山上,大家或多或少都有高原反应。好在水灵山秀,风光无限,队员们互帮互助,克服困难,考察过程十分愉快。

考察队员们跨过河流

吉祥八瓣莲花从莲花生入藏时期,在历代国王中已较为有名。据藏文文献记载,战尕村八瓣莲花是第一世下仲巴部落王仲卿亲王留下来的,该王最初要朝拜吐蕃国王赤松德赞和莲花生大师。根据莲花生的年代约为公元8世纪,推测莲花八瓣距今约1300多年。莲瓣左下侧有一藏文“(sa)”,译为“地”。

自显字体石刻同样位于战尕村,与八瓣莲花石刻均是同一时期、同一人物所遗留下来的。在岩体上可看到六子箴言、藏文(即自显字体)及疑似岩画的图案。因岩体侵蚀严重,石刻模糊不清,难以辨认。附近的岩壁上则多刻着六子箴言或经文。

八瓣莲花纹石刻

8月5日:调查昂赛乡日月窟石刻。

结束结多乡几处遗迹点的调察后,考察队继续前往昂赛乡。昂赛乡位于杂多县东部,离县城有45公里,平均海拔在3800米左右。沿途道路险峻,有几段公路就修在丹霞地貌上的悬崖绝壁,对越野车辆和驾驶员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昂赛生态园位于杂多县年都村,风景丽人,万物都呈现出和谐的生态美。驻扎于此后,考察队一行前往日月窟石刻。该遗迹点位于高山峭壁上,且山中布满荨麻等丛生荆棘。虽路途艰辛非凡,有些队员更是手脚并用,但大家同心共力,斩去蜇人的草木灌丛,团队精神发挥极致。途中还经过两处天然形成的自然景观:人根峰与佛头山。形态极为逼真,而且在不同的观察角度其形态各不相同,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接着到达一个苦行僧闭关修行的处所,里面有许多小型泥塔,藏译音为“察察”。

最后到达日月窟所在地点。该窟图案包括日、月、塔等部分,命名也因此而生。石刻下方的藏文则是六字箴言。该遗迹应为吐蕃时期石刻。由于崖壁陡峭无路,未能进入窟内了解详情。

日月窟石刻

向目标奋勇前进

8月6日,调查卓玛扎杂石刻、雄达河口石刻、跃宁日沃齐石刻等。

雄鹰在空中盘旋高鸣,高山在远处屹立,江水在身后滔滔流动,队员们在澜沧江源头体验了大自然的美妙。昨夜睡在江边摆置的小帐篷内,今晨下起小雨,雨中的昂赛生态园又有不一样的魅力。

晚上宿营的小帐篷

告别昂赛乡返回乡政府所在地,沿途考察了卓玛扎杂石刻及雄达石刻。卓玛扎杂石刻,位于昂赛乡年都村,岩面处于高处,由六字箴言和彩绘图案组成。因自然条件脱落,现有些模糊不清,疑似为绿度母,其下方不远处则刻有晚期的藏文石刻。后考察队前往热情村调查雄达石刻。雄达意为河口,该石刻正处在澜沧江和大峡谷的结合处,遗迹点海拔约4000米。石刻岩壁由不同时期的六字箴言和图案组成,其上有夯土建筑,可能是吐蕃时期的一处“哨卡”遗址。

卓玛扎杂石刻

雄达河口的“哨卡”遗址

类乌齐跃宁日沃切石刻,当地也称米拉日巴古岩画。米拉日巴大师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创始人,玛尔巴祖师的嫡传弟子,是西藏“实践佛法”的代表人物。这幅彩绘岩壁不仅有米拉日巴尊者,其左侧有一只鹿,其右还有一位身着宋朝服装的人及一条狗。该石刻现为杂多县县级文物保护位。最后考察队参观了格吉部落长府邸遗址,也称它为格吉部落古经堂。该遗址建筑风格就是当时格吉部落时期典型的四柱八梁式,建筑内墙壁上有典型唐卡形状的长寿佛壁画,四周有一些似枪口的小窗口。该遗址也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类乌齐跃宁日沃切石刻

傍晚返回杂多县,澜沧江流域考察队队员对近几日的调查工作进行简单总结并畅谈感想。

人大考古澜沧江流域考察团一行,前后历时7天,对杂多澜沧江流域民俗宗教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考察了类乌齐寺庙遗址、吉庆娘扎石经堆、八瓣莲花石刻、以及其它多处宗教主题石刻,且对调查的遗存均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拍照和测量。此外,在隆卡寺与旦增尼玛活佛就杂多历史文化及宗教传说进行了交流。

考察队合影

虽调查中未能发现早期动物形象类岩画,但已广泛收集到岩画资料,摸清杂多澜沧江流域岩画分布情况,为开展进一步的考古调查工作,填补玉树地区岩画发展序列中的缺环而做准备。

通过本次考察,队员们克服生理上的困难,同舟共济,弘扬人大考古精神,做到了自我历练与提升。此次玉树杂多澜沧江流域考察圆满结束!

(责编: 李元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从玉树进藏的几条道路

    青藏铁路沿线沱沱河附近由雪山上流淌下来的河流(摄于2013年)
    玉树历来与西藏有着密切联系——它是青藏高原的中枢。藏区从北到南,分成三大区域:安多、康巴和卫藏。玉树虽然属于康巴地区,但实际上是三大地区的中心,扼守着西上卫藏、东下康区、北上安多的通衢要道。[详细]
  • 探秘玉树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组图)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所在广场摄影:卜卫军国际在线消息(记者卜卫军、周雯、张同义):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属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最低海拔3335米,最高海拔6564米,为孕育中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