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史

八廓街踏古

杜培华 发布时间:2018-02-07 11:16:00来源: 中国西藏

松赞干布时代的大经杆

围绕着八廓街转经路有许多古迹。转经路的开端是大昭寺的正前方。现在,这一带除了大昭寺的正门、唐蕃会盟碑和那棵唐柳,在环行路口上,还竖立着一个高高的大法轮柱,过去它是用几根很长的木头杆子头尾衔接起来的。它的外围结结实实地裹上了一圈竹子,竹子外边再用刚刚宰杀的牛皮包好,等到牛皮完全风干以后就紧紧地捆住了木柱。那直刺蓝天的一柱孤杆,虽然叫人目晕心悬,却是风吹不动、雨打不蚀的。在这里竖立大桅杆,最早是在松赞干布时代。大昭寺建成以前,人们在门口堆了个石头堆。大昭寺建成以后,人们把石堆变成了高高的桅杆,在上面飘挂着经幡,以它来象征佛教的兴旺,代表佛教法理的尊严。以后西藏地方政府每年还派专人更新换旧。

的确,佛教的兴旺和尊严是渗透到藏族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里的!

这个大桅杆名叫“觉牙达金”,意思是“给释迦牟尼佛的供奉”,也可以说是“佛供”。这样有气派的大桅杆,八廓街里有4个(现在是5个)。过去,藏族姑娘长到16岁。到了成年出嫁的年龄,就要到觉牙达金大桅杆前,举行一个庆贺成年的仪式。在北美洲,有一个叫阿帕奇人的游牧部族,女子成年的时候也要举行一个日升舞会,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把刚刚成年的姑娘送上人生的又一个征程。人类生活尽管方式不同,但要表达的意思往往是一样的。藏族姑娘在庆贺成年那一天之前,她们的父母总要为她们准备好丰富的珠饰,同时一定要戴上“巴珠”。那“巴珠”非常漂亮,它先用假发做成3个高高耸起的发髻,戴上头顶的时候,那3个发髻可以摆成三角形,每个发形的顶端又系上一颗又大又圆的珠球,再用精心串好的珠链把3个发髻围好装扮起来。3个发髻靠脑后的那一角,还要编上一个修饰得非常漂亮整洁的小辫子。做成一顶巴珠很不容易,做父母的常常要提前许多天,甚至要不分昼夜地赶制,把他们对女儿的一片厚爱编结到巴珠之中。贫苦人家没有珍珠、宝石或珊瑚,也仍要千方百计找来假珠饰做替代,尽可能地为女儿做一顶满意的巴珠。他们珍爱自己民族的传统和习俗,诚心虔意地恪守它,细细品味这仪式中的每一个细节。

到了举行仪式的这一天,父母一大早就亲手为女儿戴好那顶巴珠,然后再亲手用各式各样的耳饰、项饰、手饰、指环把女儿打扮一番。最后,让女儿第一次围上那条称之为“帮典”的花条条长围裙。随后,父母邻里们就陪伴着姑娘一起来到觉牙达金大桅杆前。姑娘先在桅杆上挂起一条哈达,再在桅杆旁边烧起香火,接着便围着大桅杆一圈一圈地转着念经。在这庄重神圣的气氛中,亲人们站在桅杆前为姑娘祈祷、祝福。从此,那无忧无虑的少女,算是脱离了孩提期,走进了妙龄女郎的时代。

这大桅杆下的庆贺仪式,唤起了姑娘们对自己青春年华的觉醒,使她们更加热爱和珍惜自己这一段金子般的时光。同时,正是在这觉醒的时刻,这富有象征意义的仪式,向姑娘们宣布了佛教伦理与尊严对她们一生影响的正式形成!

八廓街的第一所房子——曲杰颇章

沿着转经路走,在立新北街24号的院子里,有一幢很普通的两层高的小楼,它紧靠着街的东面,刷着白色的墙粉,它的窗板俯视着临街的狭窄的小胡同。现在,有一家幸运的居民正住在这儿。他们在二楼的平台上摆满了花盆,平台上还有一个小木门沟通了楼房的内室。这普通的小楼,它现在的门牌是立新北街24号院的附5号。它简陋却又古老,它原来的名字叫“曲杰颇章”,就是“法王之宫”。它是那“四大宫殿”中的第一座,是八廓街的第一所房子,是在修建大昭寺之前,松赞干布为自己建造的一个俭朴的行宫。

据说,兴建大昭寺的计划定下来以后,松赞干布要亲自监督指挥这项工程的进展,修建这样大的一项工程,有多少事情要他亲自决断呀。布达拉那华丽宫殿的安宁气派,不如这新工程生气勃勃的气息更能吸引他,他就决定干脆搬到卧塘错边上住下。于是,在那到处是草滩,没有一处建筑的卧塘错的湖畔,人们建起了这所房子。那时,它遥望着远处那宏伟的、气势磅礴的布达拉,孤零零地矗立在卧塘平原的这一角。八廓街的整个发展就从这里开始了!

那时,公主王妃们也一起随着松赞干布离开那热闹繁华的布达拉,住进了这处简陋的行宫。据说,这所房子里还保存着文成公主起火烧饭用过的灶台。因为松赞干布在这里住过,这所房子就成了后代吐蕃人所珍视的又一处圣地。赤松德赞、赤热巴巾等一些著名的藏王都在这里住过。这里还保存过许多的文物,包括松赞干布的著作《玛尼岗布》。过去,要有谁想借阅这类书籍看,那么就向看管文物的喇嘛献一条哈达试试,碰巧了或许能得到获准哩。

白色香塔前的小广场

从立新北街24号出来,继续前行,人们会在一个白色的香塔前发现一处开阔的小广场。那小白塔过去是专门为财神爷烧香的,它保佑着在香塔四周这广场上做买卖的人。这地方,现在常常有卖香草的人。他们在那白塔的前边自发地排成几行,拍卖当地出产的一种香草。这种香草长着泛白色的针叶,茎杆曲曲弯弯,是在灌木丛里生长的。把那些刚刚砍摘下来的新鲜草枝点燃,随着一缕浓烟,那清新的草香味便立刻弥漫在空中。这种香草是藏族群众祭祀神灵、佛祖时的一种很普通的香料。它一般用在野外,不用于寺庙之中。在布达拉宫脚下、在药王山顶、在文化公园的门口,在建设路旁、拉萨河畔以及许许多多的藏族群众了如指掌的祭祀地,现在仍旧常常煨着这种香草,特别是遇到宗教节日,更是到处都能闻到那沁人心扉的草香气。

这种香草买卖一直不断,尤其到了宗教节日,卖香草人的队伍几乎要把这一片小广场占满。这种香草是人们从沟谷里采来就卖的,不必加工修整,它像一种情感和意念的寄托物,是专门用来做佛事的。在八廓街的市场上,这类专供做佛事用的消费品还有许多种。不过,在这片小广场上,除了买卖这些做佛事活功的专用品,还进行有其它各种交易,是八廓街商业交易最集中的地方之一。这里有买卖糌粑、面粉、肉类、酥油、皮货的,还有大量的小型日用品、土特产品的交易等等。

(节选自《拉萨踏古》)

(责编: 李元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古墙”之召唤

    W020171219364961074527.jpg
    这些建筑的古墙在沧桑历史中,见证了西藏地方政权的兴衰更替、佛教的式微与鼎盛、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贸易的兴衰与繁荣、社会制度的变迁与跨越,以及这座高原城市千年的繁华与发展。[详细]
  • 拉萨踏古:变与不变的圣城

    想准确记录拉萨历史几乎不可能,藏族学者说:因为吐蕃灭亡时期史料散落,拉萨早期历史成为空白;而佛教复兴时期的藏文历史书多的是高僧大德的传记,并不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