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史

“吾儿朵”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0-11-17 13:58:00来源: 西藏日报

  我小时候在故乡草原100公里外的那曲咔上学,因为90年代初期,父母就在这里安了家,当然我的父母也是从草原走出来的牧人,父亲来自藏北东部一个叫大黑帐篷的地方,母亲则是来自南边的永噶部落,隶属拉日宗管辖。黑河腹地的那曲咔是藏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却寒冷无比,所以冬季的假期就比较长,足足三个多月,这时候一家人往往会选择回牧区度假过年,并不是因为风景这边独好,而是因为相对城里的喧嚣拘谨,牧区就显得更为自然和谐,且处处弥漫烟火气息,这里的神山觉沃白尕(藏语意为“白莲释迦”)终年守望着她的子女。

  城里枯燥的学习,使我对草原上无拘无束的放牧生活心生艳羡,我们一家坐着东风大卡车颠簸一天后到了牧区老家,表哥和邻居亲戚家的小孩们便会第一时间拉着我和弟弟出去玩耍。大人们需要休息,然而小孩天生有耗不完的精力和热情,我们往往一整天都在外头玩耍,“战场”可以是牛羊圈、粪堡(藏北牧区称之为“军卡尔”,意为“牛粪堆砌的城堡”,实作围墙之用)等,玩的各种游戏现在大多已经“失传”,有用木棍推着自行车轮胎钢圈的“开车”、坐在冰冻的牛粪上面滑冰、牧区特色游戏“斗羊拐子”,诸如此类,不亦乐乎,但至今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表哥教我们抛掷“吾儿朵”。

  “吾儿朵”意为“抛石绳”,是一条两边一细一粗,中间有装石子儿的菱形暗袋的绳子,是藏民族先祖应对恶劣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需要产生的非凡设计。藏语“朵”为石头之意,又因抛出石子儿时在高原的寒风中会发出“吾儿、吾儿……”的声音,故称之为“吾儿朵”,寓意寓声,恰当无比。吾儿朵的用途起初乃至现如今都是牧人驱赶牲畜的工具,但让其登上世界舞台是1888年的木龙战役,即藏历木龙年的抗英战斗,英军侵略西藏,藏民族奋起抵抗,吾儿朵也义无反顾地“从戎”,由于抛出的石头会在地上打个转儿后再反弹起来,故又被称为“会思考的武器”,从此闻名遐迩。

  表哥是三姨的儿子,比我年长几岁,他当时负责放养家中牛犊,牛群则由一位表舅来放养,这位表舅常年上山放牛,早出晚归,神龙见首不见尾。牛犊出圈时间要晚一些,所以我们会跟着表哥凑热闹,毕竟城里没有这样的实践机会,当然还有孩子对身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作祟。放牛犊不用翻山越岭,赶进距离我们家牛圈大概有两三公里的草场即可,我们这些稍微小点的孩子就跟着表哥一起出发,他有长短两种吾儿朵,短的大部分时候是用作装饰,而那条长的才是“正主”,驱赶牲畜、恐吓野兽都用它。后来看过黑泽明的电影,才发现当年表哥的长短吾儿朵颇有浪人武士的意思。

  驱赶牛羊的时候,一般是不在吾儿朵里装石子儿的,轻摇几下甩出,让其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对牲畜起到“鸣枪示威”的作用,这时候牛羊就会加快脚步,我们姑且称之为“响绳”吧。因为表哥比我们大,所以甩起响绳时很是干净利落,我们虽然也都纷纷尝试,但多败下阵来,不是发不出任何声音就是把绳子直接打在地上了。但是,我们更喜欢装上石子儿,因为石子儿的重力更容易让我们找到技巧,抛出的那一刻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就像亚东歌曲里唱的那样“世界就在手上……”表哥在教我们的同时,也会让我们几个比赛,看谁掷的远,像这样的游戏我们往往乐此不疲。

  藏民族男子“九艺”中就有关于力量的要求,吾儿朵的抛掷也能体现力量,因此牧区的年轻男子也多以此为傲,然而吾儿朵的抛掷不单单是讲究力道,经验丰富的牧人就会告诉你,这是一项刚柔并济的技巧,如果只用蛮力而不善技巧,会造成牲畜死伤的情况。大多年轻人不懂技巧,加上年少气盛爱出风头,就连表哥也有“老马失蹄”的时候,后来在外地求学,就在电话里听说他用吾儿朵失手打伤了牛羊。

  吾儿朵在牧区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男女老少都可以大胆使用,传统的吾儿朵由牦牛毛编制而成,而后又用来驱赶牦牛,体现了取于斯、用于斯的生态哲学,后来毛线编织的吾儿朵也崭露头角,除黑白外的其他色彩,均出自毛线,大有取而代之的势头。后来时隔多年回到牧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已经让汽车和摩托塞满了村庄,家中的牛羊自然也没有之前那么多,大家只会在放牧的时候带上吾儿朵,新生一代的抛掷技术和力量都不及以前,吾儿朵越来越短、色彩越来越五花八门,现如今,它又更多地成为了美好生活的点缀。牧区的生产生活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敬畏自然和传统的心理依然根深蒂固,吾儿朵理所当然成为了藏民族的装饰物,最为多见的是在汽车方向盘上,在这决定主人身家性命的关键零部件上,人们在喜提新车的同时,都会选择在方向盘上挂上一条吾儿朵,以求平安顺风。也有抛掷吾儿朵的体育项目在牧区慢慢盛行,作为竞技比赛在赛马节等草原盛会时举行,像前两年的那曲聂荣赛马会上,就把抛掷吾儿朵的靶子弄成了“光头强”“熊大”等角色,这也体现了牧人独特的幽默思维。不仅如此,它还被作为节日盛装的点缀、祈祷平安的护身符、弘扬民族文化的图腾,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亦有如我者,将它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来祭奠自己记忆里渐渐模糊的童年和日程表里慢慢匿迹的故乡。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洛桑公觉:难忘民族情师生情战友情

    我是党教育培养的少数民族干部。 1956年,我进入西藏工委组织部工作。因藏文不好,随后被安排到拉萨市第二小学二年级学习藏文。一年后,进入西藏军区藏族干部学校学习。 [详细]
  • 罗萨扎西德勒,西藏这里过年了

    W020201117489051508965.jpg
    “罗萨扎西德勒!”一声声祝福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派镇索松村的一家民宿传出。11月1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这家位于雅鲁藏布江畔、南迦巴瓦峰脚下的民宿。[详细]
  • 红色旅游热湖南

    初冬的湖南长沙频见暖阳,14日的最高温度仍达24摄氏度。该市的红色旅游景点之一橘子洲景区人潮涌动,各地游客畅游其中尽享暖阳,橘子洲头的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前更是排起了拍照留念的小长队。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