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重人胜于重物
“去年我参加一个科技下乡活动,去了西部一个非常贫困的县,一看当地科技馆还有数字化机床、3D打印,比我们带去的器材还好!结果一问,他们的数字机床连包装都没打开过,因为没人会用。”10日,政协分组讨论时,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身上常表现出“向外看”的一面,科普、科技扶贫,这些词在他口中出现的频率明显更高。
来自甘肃的全国政协委员、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剑平对此深有感触,他今年有一份提案是关于“厕所革命”的:在甘肃,有的扶贫项目是给农村家庭安装冲水厕所,但改造后发现当地经常缺水,冬天气温低时也会冻住,甚至要用热水冲,“科技扶贫务必要找准裉节儿”。
“所以扶贫不仅是给经费、给器材就可以解决问题的。真正要解决的是西部人才的问题,是教育人才、科技人才的严重匮乏,这才是长远稳定发展的关键,用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在武向平看来,科技强国的标志除了引领世界科技的大潮,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也不可或缺。“不光城市,还包括偏远山区,科技界应该好好想想在西部人才方面有什么可做的。”
“做科普报告、送科技器材都很容易,但当地没有能有效利用器材、传播科学知识的人才,就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西部的科技扶贫主要是人才的扶助,不只是高端人才,基础教育人才的缺乏影响也很大。”
在武向平看来,人才的扶持最需要政策的配套。“仅靠当地培养太慢了,还是要靠政策倾斜,从待遇到荣誉。比如你在西部科技扶贫5年,你就应该得到社会很大的认可。”他说,“人才是核心,其他都是次要的。”
“人才要留住,才会有改变。”周剑平同样强调,“不用非得是硕士博士,科普的技术人员就能起大作用,这个问题没有大的系统来解决是不行的。”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科技送上门 情暖元宵节
科技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徐南平一行赴科技部定点扶贫县佳县开展扶贫调研慰问。[详细] -
宁夏:科技精准扶贫让肉牛吃上“定制餐”
“以前我们养牛都根据老经验,很多时候也凭感觉。自从科技扶贫指导员上门指点,牛壮实多了,今年绝对能卖个好价钱。”[详细] -
高原上的参与式科技扶贫路
在这样的地方怎样解决贫困?带着这个问题,项目组开始调研和走访当地牧户。在走访中,项目组发现,甲多社区群众基本都有一手缝纫和编织的好手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