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刘守英:实打实地推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0-05-22 08:47:00 北京日报

  我们过去一直以为,只要大量农民工可以去沿海地区打工,能就业,能有工资收入,有钱带着回老家就可以了。这一套城乡模式是候鸟式的。这次疫情冲击的中心,湖北的农民就业去处主要在哪里?在珠三角、长三角。中西部地区农民的就业机会也是在沿海、各省省会。农民的就业、收入、生活来源,和他作为归宿的乡村是隔离的。两者分离在常规年份问题不显,当疫情来了以后,封城封省的结果就是把农民就业的机会堵住了,把原来流入地区的劳动力堵住了。

  在我看来,背后实质是城乡关系问题,最后农民的归宿还是回到乡村,城市长期以来不让他们落户,没有解决他们基本的居住问题、公共服务的提供问题、在城市权利的问题,这是城乡关系里面最值得反思的一件事。我们一直把它当成一个低成本的城市化方式,这次冲击反映出,这种模式的成本是不低的。所以这次疫情的最大教训是,我们一定要认真反思疫情冲击暴露出的已有体制问题。

  一定不要把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当作一般的外生冲击,简单采用刺激政策。我们所有的救助方式一定要落到最需要的群体上。当前,与其采取一些短期经济刺激的办法,还不如找新的经济发展机会去发力。

  第一,这次疫情以后,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未来的农民到底往哪儿放的问题。一定要加快解决农民工在城市的落地和城市权利问题,不能再让农民家庭成员之间分离,农民的职住生活分离。另外,他们基本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教育权利仍继续游离在整个城市化进程和体制之外,这是要补的最大短板。要反对的一种主张是,让农民返回去,让他们回去种粮食种地。一定要改变原来农民候鸟式、两栖化的模式。这个政策如果得到调整,中国的城乡关系就会得到重大改变。要把原来农民工只是在城市找就业机会的观念改正,真正让他们举家在城市落地,解决他们孩子的教育问题,解决公共服务提供问题,解决他们的职住和家庭问题。

  第二,要给乡村发展机会。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还有广大的乡村空间。乡村空间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可以解决人的就业和生活的平衡。但是,乡村产业目前没有发展的空间,乡村产业被极其窄化,这导致乡村衰败。所以,我们一定要考虑乡村振兴如何实打实地推进。实打实地推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乡村的产业一定要有回报。为什么要素只往城市,不往农村走?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乡村产业的回报低,报酬低,资本、人力就不往农村去配置。要解决乡村产业的回报问题,就要提高乡村产业科技含量,要素组合和配置效率提高,回报率就会上升,乡村产业跟城市产业就一样具有竞争力了,资本就愿意到乡村去。

  二是让整个要素在城乡之间流通,这样资本就会下乡,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就会往乡村走,土地资源使用在乡村才有回报。城乡之间要素打通以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发展才能平衡。

  三是对乡村老人的救助。这是我们在这次疫情之后要尽快解决的。我们原来一直讲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现在已经有所变化。现在年轻夫妇去城市,一般孩子跟着去城市,孩子回去也是在当地的县城读书。所以现在农村最困难的群体就是乡村的老人,心理、生理、收入等都处于被忽略的状态。对乡村老人的救助,他们的归宿、基本保障,应该是我们发展的重点。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