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康振海:以优势互补、区域协同促进高质量脱贫

康振海 发布时间:2020-11-27 08:31:00 光明日报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大力度推进河北省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发挥好京津对口帮扶机制的作用,确保2020年京津冀地区贫困县全部摘帽”。2016年,北京市海淀区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张家口市赤城县签署携手奔小康协议。五年来,海淀区将科技、教育、人才、产业、管理等方面优势,与易县、赤城县特色资源和潜力需求精准对接,着力补足帮扶地区产业层级不高、产品销售不畅、科教素质偏低、医疗水平滞后、发展活力不足等方面的突出短板和弱项,通过优势互补、区域协同大幅提高了扶贫协作的全要素生产率,极大地提升了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度拓宽了发达地区发展空间和效能,实现了扬长避短、互惠共赢,为纵深推进京冀对口帮扶工作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典型示范和经验启示。

  坚持创新要素与空间资源相结合,推进产业扶贫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成为产业质变裂变的最强动力。海淀区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易县和赤城县作为山区贫困县,土地、山场、水域等空间资源比较充足,但科技创新要素匮乏,良好的空间资源难以合理开发形成高效产业体系,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效益低下、不可持续。

  海淀区在对口帮扶易县和赤城县过程中,把产业扶贫摆在首要位置,将科技创新优势与贫困县生产资源有机结合,着眼现代化产业分工体系,构建起“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收益”的扶贫产业开发路径。一是依托前端研发“链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信息技术和现代交通技术的进步使得空间距离和配套体系在产业空间布局中的作用明显缩小,贫困地区凭借优良生态和低交易成本,能够承接单体附加值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地方经济跨越发展。海淀区引导、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到贫困县建设生产基地,构建起“北京研发—受援县生产—全国销售”的产业分工体系,以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军民融合雷达产业园、北京市光翌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光翌量子科技产业基地、麦特科技有限公司高性能烧结稀土永磁材料电子元件生产线等为代表的一批示范性项目落户易县和赤城县,对优化贫困县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县域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依托技术创新“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农业是贫困县的传统产业和主导产业,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切实提高农业竞争力,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海淀区立足易县和赤城县种养业发展基础,建设集现代农业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于一体的科技扶贫示范基地,依托物联网信息平台统一管理,统筹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贫困县农业经济效益,带动农民稳定增收。

  坚持需求释放与供给改进相结合,推进消费扶贫

  消费扶贫是鼓励和动员全社会参与购买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产品,通过扩大消费群、畅通销售渠道实现贫困主体脱贫增收的扶贫方式,是产业扶贫的延伸和拓展。海淀区经济发达,常住人口超过300万,消费需求巨大。易县和赤城县农副产品种类多、旅游景点遍布,但是很长时间以来,两县的农业和旅游产品缺少有效的市场需求,产品供给的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水平滞后,难以体现较高的市场价值,良好的农业和旅游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易县与赤城县位于北京市周边150公里范围内,辅之以便捷快速的交通体系,在适宜的产销合作半径之内。海淀区把高端消费需求优势和先进市场运作模式与两县农业和旅游资源有机融合,切实加大消费扶贫力度,极大释放了贫困地区健康食品供应和生态休闲价值。一是打通贫困县农产品进城通道。全面推进脱贫攻坚以来,贫困县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亟须构建城镇需求方与贫困县供给方之间的快速通道,让更多农产品进城满足城镇居民需求。海淀区在依托技术优势提高贫困地区农副产品品质的基础上,加大品牌包装和产品推介力度,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渠道,在商超设立扶贫产品专柜,在批发市场设置扶贫展示厅,打通了受扶贫困县农副产品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的全产业链条,解决了农产品“售卖难”的问题,消除了贫困群众农业生产的“后顾之忧”。二是鼓励城市居民下乡消费。海淀区把易县、赤城县定位为都市后花园,帮助提升贫困县旅游服务设施和管理水平,吸引大量城市居民开展乡村旅游观光,带动贫困群众发展民宿、餐饮、康养、娱乐等项目,拓宽了贫困人口增收渠道,为当地带来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坚持公共服务与民生改善相结合,推进“志智双扶”

  海淀区高校云集,以高校为载体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极为丰富。易县、赤城县地处偏远山区,公共服务投入成本较高且历史欠账较多,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滞后,基础教育、公共文化和医疗健康等社会事业弱项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贫困人口素质提升。

  海淀区与易县、赤城县对口帮扶中,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优质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补齐当地公共服务短板,让贫困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在更多领域以更高质量共享民生普惠。一是引导公共服务资源反哺贫困乡村。海淀区鼓励支持教育医疗人才、设备、管理等优势要素向贫困县流入,改造提升帮扶地区医教服务设施和管理水平,派出优秀教师、医生到贫困县支教、支医,打造“带不走的园丁群”和“带不走的医疗队”,让当地群众获得更高水准的民生改善,最大程度地提升了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二是协助提升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创业技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增强贫困人口劳动技能并走上就业岗位,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扶贫须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海淀区借助密集的科教培训资源,积极开展贫困人口劳动力就业培训,推介共享用工需求,通过以工代赈和公益岗位等方式帮助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让更多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

  坚持制度优势与对口帮扶相结合,推进全方位大扶贫

  扶贫开发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协同作战、合力攻坚。2016年,北京市与河北省签署《全面深化京冀对口帮扶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双方将加强交流合作,推进区域协同发展。2018年,两地签署《全面深化京冀扶贫协作工作三年行动框架协议》,广泛动员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协作工作,实现合作发展、互利共赢。海淀区经济实力较强,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众多,市场主体活跃,外向型发展特征明显。易县和赤城县是河北省深度贫困县,经济发展的软硬条件明显不足,单靠自身努力难以实现同步进位、跨越赶超,因而必须“借力发展、借船出海”。

  海淀区与易县、赤城县开展结对帮扶以来,双方党委政府互动频繁,部门、街镇、企业密切联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推动了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合作交流,形成扶贫工作的强大合力。一是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需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升脱贫攻坚的动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海淀区与易县、赤城县在对口帮扶工作中,坚持党委一把手牵头负总责,政府层面签署合作协议,各级各部门制定实施方案,互派优秀党政干部挂职交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职能部门落实的党政领导责任制在扶贫协作中发挥了统领作用。二是强化资金保障。结对帮扶的双方中,发达地区资金充裕,应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帮扶资金和项目重点向贫困村、贫困群众倾斜;贫困地区资金缺乏,应整合用好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各类资源,切实提高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率。海淀区围绕脱贫攻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从区、街镇两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直接拨付易县、赤城县,支持光伏发电、特色养殖、危房改造、园区升级、住房保障、安全饮水、消费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以及残疾人事业等领域建设,与两县省内扶贫项目分工配合形成合力,提高了扶贫项目的综合效益。三是着力形成全社会大扶贫格局。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海淀区弘扬友善互助、守望相助的社会风尚,企业、社区、社会组织分别对接帮扶贫困村,各界社会力量踊跃捐资捐物,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探索构建新时代减贫机制,纵深推进区域协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海淀区对口帮扶的易县、赤城县实现高质量脱贫后,既面临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任务,又面临同步实现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

  从区域总体发展格局看,北京市承载高端要素资源、打造全球领先城市,核心引领作用将进一步增强,非首都功能将进一步向外疏解,首都周边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和相对贫困地区应主动融入大首都经济圈发展范畴,积极参与区域分工,主动分享区域协调发展红利。希望海淀区与易县、赤城县深入总结并延续对口帮扶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巩固提升已有的脱贫攻坚成果,在地区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基础上,探索完善区域协作促减贫的新时代对口帮扶机制,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康振海,系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