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汪彬:推进城乡融合县域应挑大梁

汪 彬 发布时间:2021-02-02 08:45:00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县域在基层治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和支柱。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2019年县及县级市GDP体量为38万亿元左右,占全国GDP的近五分之二。其中,作为县域经济核心的县城及县级市城区GDP占全国GDP的近四分之一。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县城人口承载能力显著提升。2019年底,县城和县级市城区常住人口分别为1.55亿、0.9亿人左右,共计2.4亿人左右,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

  尽管成绩显著,县域经济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和突出矛盾,短板和弱项也很明显。目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县域主导产业较弱、市场化程度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明确了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因此,要以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扩内需——

  挖掘县乡消费潜力

  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以改善民生为导向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县域是连接广大农村和城市的重要生产和消费空间,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之一就是要构建完善的内需体系,而构建国内消费体系的潜力也在于广大乡镇和县城。

  要发展县域经济,增强扩大内需动力。地域面积广、人口众多的乡镇、县域是经济增长的潜力地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培育主导产业,推动城乡融合,有效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就业,提高广大居民的收入水平,能够有效地促进消费,充分发挥国内超大市场规模优势。

  要实施需求侧管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应注重需求侧管理,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在政策层面,要破除限制消费的政策法规,取消原来出台的关于汽车、家电等限制性消费措施,促进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

  要普及提升县域职业教育水平,促进高质量就业。促进消费的根本在于提高收入,提高收入的关键在于就业。要增强县城承载就业的能力,推动县域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现代产业工人,培育工匠精神,在解决县城高素质产业工人不足问题的同时促进高质量就业,实现就业市场的供需平衡。

  补短板——

  把握战略投资机会

  更加注重补齐民生基础设施短板,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对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要聚焦基础设施领域突出短板,大力实施基础设施重点领域补短板行动,突出解决好路、水、网等瓶颈问题,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

  扩大有效投资,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十四五”时期,国家将支持一批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涉及重大工程的县域要抢抓国家战略投资机遇,积极做好配套投资工作。涉及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的县域,要超前谋划布局,发挥区位优势,推进完善综合运输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提高交通通达深度。

  另外,国家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送电输气、沿边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力度,县域层面要加强研判,重视国家战略投资导向,积极谋划承接国家战略投资,充分释放投资政策红利。要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的机制和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县域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和产业发展,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强特色——

  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首先,要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一方面,要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中小城镇发展的现实情况,满足大量农民到县城居住发展的需求,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进城农民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县域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按照“一县一品”原则,培育和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强化科技创新,抢抓新科技革命浪潮下传统时空格局变革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新科技催生涌现出的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培育县域特色产业,探索县域网红经济、直播经济等数字经济新模式,建设高水平的产业园区,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

  其次,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要按照现代产业发展规律,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现代化农业与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实施县域经济品牌带动战略。要提升县域现代服务业水平,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

  再次,要打造特色小镇产业平台。特色小镇是有别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能够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集聚较高强度的生产要素,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十四五”时期,各地要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活力的特色小镇,将其打造成为驱动县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化,充分发挥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

  优布局——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首先,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围绕农民进城就业安家需求,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针对防疫和防汛防灾减灾暴露的问题,着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相关设施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科学规划和改造完善城市河道、堤防、水库、排水管网等防洪排涝设施,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加强各种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要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

  其次,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各地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落实“耕地非农化”,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针对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发挥区位比较优势,找准功能定位,优化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同时,脱贫地区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财政投入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帮扶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抢抓国家在西部地区脱贫县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机遇,增强脱贫地区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继续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支持。

  再次,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要优化县域城镇发展布局,增强县城、中心镇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吸引农民就近市民化,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优化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积极落实乡村建设行动,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防止大拆大建。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