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资讯

张旭: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与实现

张旭 发布时间:2021-06-01 08:08:00 广州日报

  政经观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实现经济的现代化成为几代领导人和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并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于我们实现接下来的两个阶段性目标,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历史性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新发展格局的内涵

  新与旧总是相对的、辩证发展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搭上了经济全球化的顺风车,通过国际大循环,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迅速增加我国的经济总量和实现产业升级。但是,自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世界经济危机以来,经济全球化逐渐遭遇逆流,新保守主义开始回潮。尤其是2018年以来,国际经济循环发生深度调整。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剧了逆全球化趋势,世界不少国家内顾倾向上升明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这个新思路就是“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聚焦于以下几点: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就要求我们必须实现科技创新和突破产业瓶颈。这就需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不断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迈进。

  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奋斗,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经超过4亿人,成为全球最具潜力和最大的市场。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市场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市场优势,使扩大内需在制度层面完善起来,不断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

  经济循环畅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任何经济体的运行,不外乎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的有序衔接和循环流转。要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就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不是对外开放上的大幅度收缩,也不是延续“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旧思路,而是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在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基础上,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和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

  新发展格局的实现路径

  前述四个方面概括了新发展格局的主要方面,实现新发展格局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硬功夫、实功夫。

  首先,将坚持科技创新放在首位。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就需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出现了变化。当前,劳动力成本在逐步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了瓶颈,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已经难以持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全面上升。因此,强调自主创新,建立创新攻关新的体制机制,是实现突破的关键。

  其次,将破除壁垒和堵点作为重点。扩大内需也好、经济循环畅通也罢,最重要的还是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市场。在我国发展现阶段,畅通经济循环最主要的任务是供给侧有效畅通,有效供给能力强可以穿透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可以创造就业和提供收入,从而形成需求能力。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必须坚决破除长期存在的“诸侯经济”,必须通过行政、司法等方式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真正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大市场,打通经济循环拥堵的“任督二脉”,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第三,将对外开放提升到新层次。新发展格局不是限制或约束了对外开放,而是给予了对外开放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既要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又要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也就是说,在新发展格局中要不断实现对外开放从量的提升到质的变化,通过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同时,也要通过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不仅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还要不断增强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新发展格局的实现保障

  第一,加强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最鲜明的特色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紧密结合。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十四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是我国这样一个超过14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加强调研思考,加强实践历练,增强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的能力,努力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加强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全面领导,既需要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更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扎实落实。

  第二,将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经济社会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发展理念和思路进行及时调整的科学结论,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新发展理念在发展路径上的具体落实,需要在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中时时刻刻对标新发展理念,将新发展理念这一行动指南落实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行动中去。

  第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党的奋斗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党坚定不移的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遵循。只有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具备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形成上下一心、一呼百应、群策群力、协力共进的良好格局。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因此,各级各部门应该站在全局高度,深刻理解和认识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并根据实际积极落实,在日益复杂变化的国际形势中,不断增强我们的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顺利推进。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秘书长)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