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旅游

牦牛肉 寒冬中最熟悉的味道

发布时间:2018-01-04 10:01:00来源: 西藏商报

  2017年7月,“当雄牦牛”正式获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通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毫无疑问将提升当雄牦牛的品牌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形成“叫得响”、“拿得出”的金字招牌。

  在藏北,有一种人人皆知的说法:牦牛如父母,父母给了我生命,而牦牛养育我一辈子。

  当雄县宁中乡的牧民平措非常认可这种说法,他掰着指头一一细数牦牛的好处:牦牛奶提炼出的酥油是离不开的日用食品;牦牛肉是主食;牦牛毛拧成的绳子可以编织成帐蓬挡风遮雨、御寒保暖;牦牛皮可缝制成口袋,装糌粑和奶渣等;牦牛粪是主要燃料之一;在以前,牦牛还是主要的运输工具。

  平措除了热爱牦牛,他还有一定的生意头脑。每年10月到11月,是牧民冬宰的日子。平措每到这个时候就比别人更忙碌,他要挨家挨户去拉关系,收购牦牛肉,2017年共收购了2万多斤牦牛肉,2017年12月初运抵拉萨售卖。

  要说服牧民多杀牦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般来说,牧民杀几头牲畜取决于生几头牲畜:生5(头)杀4(头)是“会经营”,生5(头)杀5(头)是“过日子”,生5(头)杀6(头)就是“败家子”。为了不被别人看成是“败家子”,大家普遍“惜杀惜售”。

  销售地点 集中在这几个地方

  从去年11月开始,来自四面八方的牦牛肉就开始汇集拉萨。除了游走于各个小区的“散户”,更多卖家扎堆渐渐形成了三个规模较大的市场:嘎玛贡桑、慈松塘西路和色拉北路,其中慈松塘西路和色拉北路的市场离得较近,可以归为“北郊区域”。

  嘎玛贡桑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以前人们习惯用“石板路”来称呼它,也是很多出租车司机不愿意去的目的地之一。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柏油路代替了石板路,再加上地处居民区,所以牧区牦牛肉生意逐渐在这条街上“回归”。

  慈松塘西路和色拉北路相距仅两三公里,买家可以在两个市场间轻松切换,直至买到满意的牦牛肉为止。不同之处在于,色拉北路牦牛肉市场全是临时搭建的,用钢管和蓝色防雨布搭建的三四十间铺子一字排开。

  粗略地逛一遍牦牛肉一条街,能嗅出一股“江湖味”。以不同形式出现的牦牛肉生意,就像一个个不同的武林门派,有的长租铺面,出售排酸牦牛肉或鲜牦牛肉;有的临时租赁铺面,销售的是运到拉萨的牧区冻牦牛肉。当然,冻牦牛肉还可能出现在三轮车、小货车甚至是路边任意一块防雨布上。

  市场氛围 专业切肉队很活跃

  很难用几句话准确地描述牦牛肉市场,但置身其中,总会有一些氛围让人感叹,包括以下这些关键词,但又不限于此。

  【天寒地冻】 为了防止冻牦牛肉被高温融化变质,所有的卖家都会找阳光晒不到的地方储存、销售。在嘎玛贡桑市场,卖牦牛肉的铺面或者流动摊位都会选择阴面,记者站了一会儿,就感觉寒意袭来。想想看,那些卖家在长达两三个月的时间里都要在这样的地方待着,“人不离肉,肉不离人”,有多冷!

  【合作经营】 市场上单打独斗的卖家很少,因为守摊位、运输都需要人手。在慈松塘西路还活跃着50多个“专业切肉队”,这些小团队一般由四五个人组成,专门帮买家切肉,四五个人10多分钟就能将一大块牦牛肉“骨肉分离”。

  【独具慧眼】 市场上的牦牛肉堆积如山,长相都差不多,谁是青海的、谁是那曲的、谁是当雄的很难分辨。卖家既有当地牧民,也有专门做牦牛肉生意的商家,光听口音不行,要买到优质牦牛肉,还需要请专业人士陪同。一日三餐离不开牦牛肉的公扎练就了一个“绝活”:随便用一把锋利的小刀就能将整只牛腿切好,不见半点碎肉;特别是牛骨,只需按关节分解即可。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