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讲好西藏故事 记录时代变迁 > 动态报道

西藏,是媒体工作者永远的富矿

孙健 发布时间:2019-11-21 22:35: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三十载笔墨著文章,二十年网络话西藏。在《中国西藏》杂志创刊30周年、中国西藏网创办20周年之际,向陪伴中国西藏杂志社成长的你、我、他,致以最深厚的感谢。

  今年是《中国西藏》杂志创刊30周年,也是中国西藏网创办20周年。对于曾经在这里工作过、奋斗过的我而言,非常激动和高兴。我为中国西藏杂志社走过的岁月而自豪,更为它明天的辉煌而祈祷。

  创刊正当时

  1989年,那时候信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去西藏的人也不多,了解西藏的人就更少了。西藏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发生了些什么?改革开放以后西藏又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都是大众关心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西藏》杂志应运而生,之后很快就增办了藏文版和英文版。


图为上世纪80年代,金志国在藏北草原

  《中国西藏》杂志以“介绍一个真实的西藏”为宗旨,编发了大量身处西藏、热爱西藏人士观察西藏、体悟西藏、研究西藏的文章,这些文章以直观的方式,把西藏的方方面面展示给世人,使关注西藏社会发展、热衷西藏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人们,对西藏的了解和理解更加全面、真实、饱满。

  创刊之初,杂志社的领导是廖东凡和张晓明老师,他们都在西藏工作过一二十年,了解西藏,热爱西藏,为《中国西藏》杂志的成长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世纪之后,我来到中国西藏杂志社。在这里,通过不间断的学习,我对党的民族宗教理论和政策把握不断提高,加上之前一直在西藏工作和生活,积累了深厚的实践经验,使得我在工作中避免了一些弯路。杂志社的其他同志,也大多有在西藏工作经历,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


图为中国西藏杂志社的工作人员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采访

  那时的条件不像现在这么好,但大家坚持不断地往西藏和各藏区跑,去调研采访,编撰优质稿件,同时不断发展扩大作者队伍。当时,杂志社人员很少,远不像一个编发藏、汉、英三种文版期刊的机构。除了编办杂志,同事们还担负起许多其他工作。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家围绕着“宣传西藏、让更多的人了解一个真实的西藏”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比如编撰出版各类丛书、专著;举办各类文化、摄影展览;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会等等,被上级领导同志誉称“炉子小,火力旺”。

  建立网站 迎接挑战

  新世纪之初,互联网的发展势不可挡。同时,国际上“藏学热”也不断升温。为了更快捷、更全面地向世界介绍西藏,批驳国外一些人在涉藏问题上的谬论,成立一个包容全面、信息快速辐射的网络媒体正当其时。2000年,中国西藏网应运而生。


图为金志国参观中国西藏网举办的“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摄影家眼中的西藏”展览

  在当时,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信息载体,各级各届领导不畏困难,从头学习,带领全网同志敢想敢干,在互联网领域闯出了一片新天地。虽然现在网站众多,但在涉藏网站中,中国西藏网还是具有明显优势。它语种多,在一线有记者站,在西藏及其他藏区有通讯员,信息来源广,有一支热爱本职工作的朝气蓬勃专业的队伍,更重要的是有上级部门的关注支持。


图为中国西藏杂志社的记者带领通讯员进行采访

  互联网不仅在快速改变着人们接受信息的生活方式,其本身也在快速发生着改变。从新媒体到现在的全媒体,各种新的表现方式和媒介平台不断涌现,同样对中国西藏网也带来了挑战。2016年,中国西藏杂志和中国西藏网刊网合并,我也加入到了网站工作,于我而言这是一个新岗位。从对网站的不熟悉到略知一二,这中间我经历了不少的困惑,但是我也学习到了很多。

  如今,中国西藏网正在被更多的网民接纳,在涉藏宣传上,声音正变得越来越宏亮。


图为中国西藏杂志社的记者们在拍摄十八军窑洞

  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年了,西藏也已经不是闭塞的边远之地,各种平台和自媒体也都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西藏,罩在西藏这片土地上的神秘面纱正在褪去。因此,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涉藏宣传上,要调整思路,除了即时新闻,还要多编发一些有导向性、有新意、有深度、有温度的文章。在形式上,也要有全媒体的视野,开拓新的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传播手段发出主流媒体的声音。

  如今回忆起来,《中国西藏》杂志已经走过30年的历程,中国西藏网也已经创办20周年,应该说发挥了它们应有的作用,走过的是一条不忘初心,不断释放正能量的光明道路。西藏高天厚土;西藏博大精深;西藏,是媒体工作者永远的富矿。(中国西藏网 讲述者/金志国 记者/孙健 图片均来自中国西藏网)

(责编: 盛芳)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