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讲好西藏故事 记录时代变迁 > 动态报道

根秋多吉:这一路,我见证《中国西藏》成长

发布时间:2019-11-24 19:29: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三十载笔墨著文章,二十年网络话西藏。在《中国西藏》杂志创刊30周年、中国西藏网创办20周年之际,向陪伴中国西藏杂志社成长的你、我、他,致以最深厚的感谢。

  今年是《中国西藏》杂志创刊30周年,中国西藏网创办20周年,作为具有20多年阅读经验的铁杆粉丝,这一路,我见证了《中国西藏》的成长;作为从事涉藏新闻33年的工作者及时常投稿的通讯员来说,我十分感谢《中国西藏》的培养和关怀。衷心祝愿《中国西藏》越办越好,生日快乐!扎西德勒!


图为根秋多吉(左一)参加首届中国西藏杂志社培训班

  中国西藏杂志社使我收获友谊

  我是根秋多吉,现任《四川党的建设》副总编兼藏地阳光全媒体中心主任、《藏地阳光》杂志、《多彩哈达》杂志、藏地阳光网站主编,同时也是中国西藏杂志社的一名通讯员和忠实的读者。

  我与《中国西藏》杂志的友谊历时20年之久。1997年,中国西藏杂志社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了首届中国西藏杂志社培训班。作为《甘孜日报》热爱写文章且初出茅庐的“小”记者,很有幸参加了此次培训。

  当时的情景令我记忆犹新,与主编廖东凡先生、高国溶老师的交谈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认识了青海省电视台的南卡太、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洛绒降赞、云南省迪庆日报的张国华等,在培训班结识的朋友直到现在仍有往来。青年时的朋友是我一生宝贵的财富。可谓是中国西藏杂志社作为纽带让我收获了友谊。


图为上世纪90年代根秋多吉(左一)在基层采访

  通过为期一周的培训,让我学到了作为涉藏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回到家乡后,我的编写积极性也变得高涨。陆续在《中国西藏》杂志发表了《走向国际讲台的康巴藏学家土登彭措》《寻找成吉思汗陵墓之谜》《甘孜再现格萨尔时期文物》等藏、汉文稿件十多篇。于此同时,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建州50周年之际,通过我的联络,甘孜州委宣传部在《中国西藏》发表特刊,收获读者一致好评。

  近年来,中国西藏杂志社陆续在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举办通讯员培训班,我几乎期期参加。只为与时俱进,储备更多涉藏知识,同时也为中国西藏杂志社的读者展示更加真实的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


图为根秋多吉在《中国西藏》杂志刊发的文章

  《中国西藏》杂志引领着我前行

  当今,媒体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传统媒体必须遵循新闻发展规律的一项重大挑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没有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之分,只要能够覆盖网络的地方,人人都能够获得世界任何角落的信息。

  根据互联网的发展趋势,2000年,中国西藏网应运而生,自网站创办以来,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的阅读习惯。以前我总是焦急而迫切地等待杂志到来,现在我拿起手机就能看到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的动态。随着2016年《中国西藏》杂志与中国西藏网进行刊网融合,我可以看到刊网的栏目与设计有了质的飞跃,内容多样化、形式丰富化、信息权威化……

  学习无止境,初心要笃行。因为中国西藏杂志社的引领和带头,我们杂志社也成立了藏地阳光全媒体中心。目前,“刊网微端”门类齐全,基本实现了刊网融合、多网联动、多点互动的新格局。

  我认为,作为新时代的涉藏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媒体人才,深入基层,俯下身子,多写有深度、有温度的文章。


图为根秋多吉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印经院采访

  时光匆匆,感慨良多。这些年,《中国西藏》杂志和中国西藏网作为涉藏权威杂志和网站,给我们也包括国外读者提供了第一手新鲜资讯。每当有人在我耳边夸赞《中国西藏》杂志我都觉得与有荣焉。作为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的新闻工作者,我会一如既往关注、参与、见证《中国西藏》的成长。(中国西藏网 讲述者/根秋多吉 记者/周晶 图片由根秋多吉提供)

(责编:杨月云)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