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讲好西藏故事 记录时代变迁 > 动态报道

张云:30年春风化雨 《中国西藏》以真实消除隔阂与误解

发布时间:2019-11-25 22:01: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三十载笔墨著文章,二十年网络话西藏。在《中国西藏》杂志创刊30周年、中国西藏网创办20周年之际,向陪伴中国西藏杂志社成长的你、我、他,致以最深厚的感谢。

  上个世纪90年代,我便开始在《中国西藏》杂志发表文章。1993年博士毕业后,我进入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工作,不久,《中国西藏》杂志向我约稿。对我来说,这是非常值得怀念和感激的事情。

  《中国西藏》杂志的读者群非常广,既有中国读者,又有100多个国家的外国读者。学术刊物的受众几乎只有专家学者,而爱看《中国西藏》杂志的不光有干部、学者,还有普通大众,我认为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

  要满足这么多受众的需求,给中国西藏杂志社的工作带来挑战,但如果办好了,影响力是无穷的。它的影响面不仅有领导干部,还有广大群众;不仅有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群众,还有中国其他地区读者;不仅有国内读者,还有国外读者;不仅让不了解西藏的人从这里了解了西藏,还让知道西藏的人更多地认知发展中的西藏。


图为张云与丹麦智库学者交流

  30年初心如磐 润物无声更入心

  我曾经多次担任中国藏学家代表团团长率团到国外访问,去国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访问和交流,偶尔也会在国外图书馆或者学校里看到《中国西藏》杂志。我了解到,《中国西藏》杂志这个多语种刊物,对于在国外介绍西藏的真实情况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首先,《中国西藏》杂志面向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受众面非常广。其次,从国外的角度讲,渴望了解中国西藏真实情况的读者群体十分庞大。因此,有了《中国西藏》杂志这样一本不断提升层次、满足国外读者群体需要的刊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刊物本身来讲,我感到《中国西藏》杂志的质量越办越好。刚开始,读者可能会觉得杂志内容有些僵化,单一和吸引力不足等问题。现在,我认为杂志真正做到了政策性、知识性、可读性、时效性的统一,许多社会各界强烈关心的事件与问题,常常能在这本杂志上看到及时而有效的回应,新的学术热点也有呈现,这是一本深入实际、贴近现实的期刊。

  尽管在国际语境下,一些人对西藏存在着偏见和误解,我想,《中国西藏》杂志可以为化解误解、消除隔阂起到促进作用。当然,不少人也会因主观上觉得这是政治宣传而排斥《中国西藏》杂志,但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不带偏见地沉下心来阅读杂志里的文章,愿意去了解一个真实的西藏。


图为张云考察冈底斯山脉


图为张云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调研时留影

  26年笔耕不辍 史海钩沉遇知音

  我虽然没有像霍巍教授、喜饶尼玛教授那样,在《中国西藏》杂志开设专栏,或者发表大量精彩见解,但是我在非学术性专业刊物中发表的既有学术性、又有知识趣味性的文章,以《中国西藏》杂志为最多。

  我曾经应约在《中国西藏》杂志发表过一篇关于元代西藏“止贡之变”的文章,谈了我在利用藏文资料及相关资料后的心得体会,有一定创新性的观点。后来,我又在《中国西藏》杂志1998年第3期上发表了《两唐书吐蕃传及其史料价值》,中央民族大学一位教授辗转找到了我的联系方式,表达了对我这篇文章的肯定与赞赏,她说:“以往,很少有人能这么用心地阅读两唐书《吐蕃传》,并将两本书各自的特点、相互的异同写得这么深入、细致。”

  我和这位教授到现在都没见过面,但是当时我们在电话里交谈了近一个小时。她的赞扬,既让我有些惶恐,又让我非常感激。我深知自己的文章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杂志能给我提供展示的平台、读者能给我真诚的反馈,我感到很欣慰,这是激励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我的文章《茶马古道长 藏汉情义深——西藏和内地之间茶马古道探幽》(发表于《中国西藏》杂志2005年第4期)发表后,引起了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原会长李绍明先生的关注,他是一位人品和学问都非常好的学者,也是“藏彝走廊”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他对我这篇文章评价极高。

  当时,我与许多学者参与了“藏彝走廊学术研讨会”,期间,李绍明先生特意告诉我:“我在《中国西藏》杂志上看到了你写的《茶马古道长 藏汉情义深——西藏和内地之间茶马古道探幽》,仔细研读后,我认为这篇文章是关于茶马古道的文章里写得最好的。”我知道这句话是过奖,文章不足之处肯定很多,李老师有更多鼓励的成分在其中。那段时间,“茶马古道热”盛行,电视、杂志、书籍、网络上都有很多报道,部分观点对茶马古道的理解存在狭隘与偏差,我写那篇文章也是为了发表个人的见解,没想到李绍明先生读懂我的用意并给予肯定,让我喜出望外。

  回首过往,所有的惊喜与收获,让我倍加珍惜《中国西藏》杂志这个平台。


图为张云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调研

  20余年忠实读者 响必应之与同声

  《中国西藏》杂志并不是一本学术刊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感到它的社会作用、学术价值并不一定比纯学术刊物影响低。从个人角度来讲,我也愿意把一些新的思考、新的发现、新的探索在《中国西藏》杂志发表,分享给广大读者。

  一则《中国西藏》杂志的品质有目共睹,站位高。二则《中国西藏》杂志是一本面向全世界发行的刊物,是一个可以有效传播的好平台。因此,我一直都很珍惜重视与《中国西藏》杂志的缘分,不管是约稿还是投稿,每一篇文章都认真对待。我发表的文章不多,水平未必都高。但是每一篇都从不马虎,我始终记得写出来的每一个字要对得起《中国西藏》杂志的读者,也要对得起自己。

  20多年来,每当《中国西藏》杂志出了新的一期,杂志社都会给我寄一本。等我退休之后,继续关注西藏发展进步和学术动态,我也愿意自费订阅这本杂志,里面有那么多丰富的知识、新鲜的内容,是我喜欢看的。我的电脑浏览器收藏夹里收藏的网页地址并不多,但里面就有中国西藏网和《中国西藏》杂志电子版网页,经常浏览这两个网页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

  今年4月,中国西藏杂志社聘请我和几位专家担任咨询专家,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荣誉和责任。虽然我暂时没有答应杂志社负责同志的约请,但是将来时间宽裕的时候,我希望能为杂志社开辟专栏,把西藏历史上饶有趣味、引人思考、发人深省的东西分享给大家,这是我的一个愿望。(中国西藏网 讲述者/张云 记者/李元梅 图片由张云提供)

(责编:姚浩然)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