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藏北故事 > 专栏文章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高寒草原老寿星

发布时间:2021-08-31 17:59: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我没想到,在那么高寒缺氧的牧区,30年前会有那么一位高龄的老寿星。他名叫次桑,是西藏那曲地区文部办事处文部区当穷乡(现那曲市尼玛县文部乡北村)的牧民。

  1987年盛夏的一天,我来到当穷乡的时候,恰逢老人从附近草原捡牛粪回来。他满头短发,银白发亮。背着一大羊皮袋牛粪,步履稳健地朝我们停车休息的帐篷走来。如果不是办事处畜牧局的两位藏族干部介绍,我很难想象他竟是一位时年106岁的老人。

  次桑老人身穿一件光板羊皮袄,脚蹬白底、红色高筒的牛皮长靴,穿着红色的运动衫,一只臂膀袒露在皮袍外面,腰板挺得直直的,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这是次桑老人(右)在与文部办事处(现尼玛县)畜牧局干部边巴(左)交流(唐召明1987年摄)

  老人说我是远方来的客人,尽管是第一次见面,也非要拉我们去他家的帐篷做客不可。接过我递过去的香烟,老人连连说:“吐基其,吐基其(谢谢)!”趁他和畜牧局干部交谈,我悄悄地拿起身边的照相机,但我的举动还是被老人发现了。他将那袒露在外面的臂膀套进皮袍里,笑容满面地直视我的镜头,让干部边巴告诉我:“我要拍张笑的照片,要让人们知道羌塘有位生活非常幸福的老寿星。”说完,他像顽童一样哈哈大笑……

  次桑老人不懂汉语,从畜牧局两位干部的口中我知道他属马,按藏历推算,他当时正好106岁。草原上不少牧民都知道这位老寿星。

  如果说,清新的草原空气、清净的游牧生活对牧民健康有利的话,那么,藏北高原的高寒缺氧、恶劣的自然环境又怎样使他长寿?何况他还吸烟、喝酒,秘诀到底在哪里呢?尽管文部区有着藏北独特的“小江南”气候,可以种植青稞,但这里毕竟有4500米的海拔高度。

  这是席地而坐的次桑老人(中)在向文部办事处(现尼玛县)畜牧局干部介绍情况(唐召明1987年摄)

  在两位藏族干部的帮助下,我了解到次桑老人的生活习惯,以此想探索一下他生活在高原而能长寿的奥秘。按我的有限水平分析,他出生在高海拔的草原牧场,生理机能从小就适应了高原气候和缺氧的环境。从本人的具体条件来看,次桑老人有着优良的劳动习惯和愉快的心情。虽106岁的高龄,仍然坚持每天放牧牛羊或捡拾牛粪。闲暇下来,他打开心爱的收录机听听藏语广播,欣赏欣赏歌曲等,从来不闲着。

  老人全家七口人,老伴已去世,儿孙们劝他不要干活了,享享清福,可老人跑惯了草原,不愿意闲下来呆在家里。辽阔的大草原陶冶了老人豪爽、热情、奔放的性格。他爱草原,喜欢漂泊不定的游牧生活。他没有烦恼,每天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他和普通牧民一样,一日三餐离不开糌粑、牛羊肉、酥油茶。常喝自己酿造的青稞酒,尤其偏爱酸奶。这些饮食营养丰富。藏族牧民能够在气候恶劣的世界屋脊生活、劳作、繁衍后代,并有强壮的身体,与他们的饮食有着密切关系。

  次桑老人告诉我,他这辈子从不知道什么是生病,偶尔头痛感冒,顶多吃几次药就挺过来了。

  经过严寒的冬天更知春天的温暖。谈起过去的身世,谈起新旧西藏的变化,次桑老人感慨万千。次桑出生在藏北高原一个人数很少的小部落里。为了寻找水草丰盛的草场,襁褓中的次桑,随着父母,赶着头人的牲畜,从一个部落流落到另一个部落,长年饥一顿,饱一顿。

  10多岁时,阿爸含泪把他送给头人放牧、抵债头人的“乌拉”。一身破羊皮袄,一双露出脚趾的破靴子是他的全部家当……旧西藏留给他的只有浑身的鞭痕和一腔心酸泪。西藏和平解放后,昔日的奴隶成了草原主人,过上了不愁吃、不愁穿的新生活。次桑老人说,“我苦了大半辈子,有了今天的好日子真想多活几年。”然后,用他那双像树皮一样粗糙的大手拍拍肚子,爽朗地笑了,笑得那样地开心和甜蜜!


这是次桑老人所居住的牛毛帐篷(唐召明1987年摄)

  看到我们在外边草地上坐久了,次桑老人起身又一次邀请我们去他的帐篷里喝酥油茶。盛情难却,我们欣然应允。老人住的是一顶黑色牛毛帐篷,除了几根支撑的木杆外,再没有别的建筑材料。帐篷里放着大红木箱和装满青稞的牛皮袋,木箱上放着收录机等物品。帐篷中间砌有一座火炉,右边是次桑老人睡觉的矮床,床上铺有卡垫、放有被子;左边是我们坐着喝茶的地方。帐篷左下方堆放着做燃料的干牛粪,右下方放着奶桶。一切都显得和谐、整洁。看来,次桑老人长寿与他讲究卫生、不席地而卧等良好习惯也有关系。

  要告辞了,次桑老人却堵住门口非请我们喝下三碗青稞酒后才肯放行……(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

(责编: 王智霖)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