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专题2020 > 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本网原创

【中国梦·黄河情】“天上之水”泽惠人间的那些片段

杨月云 发布时间:2020-09-28 21:08: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黄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在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之后,于山东垦利注入渤海。黄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是中国的第二大河。


图为黄河源头纪念碑及观景台(拍摄于2019年) 摄影:杨月云

  2020年9月,记者跟随“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先后来到河南、甘肃、宁夏,了解黄河历史、感受时代脉搏。

  河南:人民多奇志 日月换新天

  河南省开封市位于黄河下游,依黄河而兴,但也曾经深受其害。有记载以来,黄河开封段决口300余次,开封甚至数次被黄河淹没毁城。

  这也是一座坚韧的城市,每次被淹没之后,开封都在原址重建,形成了“城摞城”的景观。


图为开封市水系夜景 摄影:杨月云

  现在的开封,正在构建“黄河为源、四横五纵、十湖连通、水林田草湿地相融共生”的大生态大水系格局。天蓝、水清、城绿、民和,描绘的是一幅更广阔也更现代的《清明上河图》。

  “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河南省兰考县展览馆,写着这样一句话。

  黄河自金代流经兰考县境以来,多次决溢迁徙。据旧志记载,金、元、明、清、民国5个时期,黄河在县境漫溢决口143次,形成了自然的低洼易涝区。涝灭频繁发生,加之风沙、盐碱,兰考人民深陷“三害”的困苦之中。

  1962年12月,为治理兰考县严重的自然灾害,焦裕禄同志临危受命,调任兰考县委书记。上任前,焦裕禄向组织表态说:“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到任后,他随即深入基层,了解灾情,体察民情,创造性地制定了一套简便、易行、实用而又符合规律的治理“三害”的方法,最终在困难中闯出一条生路。


图为兰考黄河湾畔 摄影:杨月云

  近60年过去,2020年9月,在位于兰考县的东坝头黄河湾,记者看到,河岸边的空地上,小朋友吃着零食,看着往来的人群。宽阔的河面上,无风也无沙。

  黄河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为沿黄60多座大中城市340个县(市、区、旗)提供水源,哺育了全国12%的人口。开封、兰考……千万年的时间里,在黄河沿岸大大小小的城镇乡村,一代又一代的人,用自己的努力,适应自然、了解自然、优化自然。

  甘肃:山涧缚青龙 泽惠万物荣

  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黄河在甘肃“两进两出”,蜿蜒900多公里。

  “山涧缚青龙,泽惠万物荣”,在甘肃省庆阳市巴家咀水库,写着这样一句话。这条“青龙”叫做蒲河,是黄河的三级支流,而巴家咀水库就位于蒲河中段。


图为巴家咀水库 摄影:杨月云

  巴家咀水库修建于1958年,是一座用当地最常见的黄土所修建的水利枢纽。最初,水库主要的功能是拦洪削峰,保证下游不受洪水侵扰。而今,它成了庆阳市规模最大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为30多万居民的生产、生活供水。


图为巴家咀水库的打捞船 摄影:杨月云

  主要功能变了,水库的调度、保养方式也随之转变。为保证安全,庆阳市对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居民实施了集中搬迁安置,对上游乡镇排污口进行了清理整治,对居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基本杜绝了污水直排现象。购置打捞船,定期和不定期打捞水草、麦秆等杂物,保持水质清洁。同时,对一级保护区内的耕地,一、二级保护区内的滩涂地实行了强制退出,通过植树种草进行生态恢复。经过几年努力,空气改善,环境变好,水库水质发生了很大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由历史上以防治下游洪灾为主,转向全流域大规模除害兴利,综合治理,传统治河技术与现代水利技术相结合,确保了下游岁岁安澜。

  宁夏:母亲河畔父亲山 天下黄河富宁夏

  如果说黄河给沿岸各地带来的恩泽的同时也伴有忧患,那在宁夏,黄河则是毫无保留地给予。

  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黄河上游,全境都处于黄河流域。自秦、汉时期,宁夏就已经开始引黄灌溉。引黄灌区属典型的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塞上江南”的美誉。宁夏近90%的水资源、59%的耕地用水、77.7%人口的饮用水,都来自黄河。

  横亘于宁夏西北部的贺兰山,被宁夏人称作“父亲山”。它削弱了东袭而来的干冷的西北季风,也阻挡了暖湿的东南季风西进,同时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南侵,是维护宁夏平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在黄河之畔、贺兰山东麓的这片区域里,日照充足,土壤透气,降水量少……种种自然条件和风土因素,让这里的葡萄既好吃,又“好喝”。


图为葡萄酒庄内保留的部分矿区遗迹 摄影:杨月云

  在银川市,有一座园林式的葡萄酒庄。这里从前曾是一片砂石矿区,酒庄就是在废弃的场地上、利用各类废弃建筑材料重新修建起来的。


图为葡萄酒庄,这部分铺设的地砖是对废弃建材的二次利用 摄影:杨月云


图为成熟的葡萄 摄影:杨月云

  秋天的葡萄园里,饱满的葡萄粒紧紧簇在沉甸甸的葡萄串上,让人忍不住想摘下来,品尝它甜美的味道。

  宁夏葡萄产业起步于1984年,经过30多年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了宁夏又一张靓丽名片。一些酒庄已成为集葡萄种植、精制酿造、葡萄酒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场所。游人在此赏美景、品佳酿,说不清醉人的是酒,还是眼前的一切。

  从灌溉葡萄,再到由葡萄酿成美酒,黄河所赋予的,不单单是生存必须的水,还有高品质的、明媚欢快的生活。

  记者手记

  以上只是记者在短短十几天采访中,所选取的几个片段。

  李白在《将进酒》中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述的是一种奔腾向前的豪迈,也包含着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据历史统计,黄河水患频繁,从先秦到1949年以前的2500多年里,黄河共决溢 1590次,改道26次,其中大改道5次。决溢范围北起天津、南达江淮。

  1949年以前,由于科技和国力的落后,黄河泛滥过后,河渠淤塞,良田沙化,生态环境长期难以恢复。

  而这一切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黄河还是从前那条黄河,只是我们学会了与她智慧相处。

  你好,黄河,很高兴再次认识你!(中国西藏网记者/杨月云)

(责编: 龙真多吉)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