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在这里,聆听中国千年农耕文明的回响

发布时间:2022-04-19 16:08:00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在北京东三环边有一座规模宏大、建筑别致的展览馆——中国农业展览馆。它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神韵,又有苏式公共建筑的肃穆。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北京修建了十大建筑,中国农业展览馆就在其列。农展馆在建设之初用于展示我国农业建设成就,后来开始承接各类展览项目,艺术、科技、时尚……数十年里,农展馆一直是北京举办各类展览的热门场地之一。

  到农展馆不仅可以参观各类展览,还可以参观中国农业博物馆。农博馆于1986年开馆,是展示中华农业文明和新中国农业发展成就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在此,有中华农业文明、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等展览。相比于展览馆的喧嚣,农博馆可谓闹中取静。都说中国人不论走到什么地方,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不忘耕种。参观过农博馆,就能了解我们为何拥有热爱农业的基因。

  参观博物馆,常常为陈列展示的各种艺术品所吸引,为前人创造的美所折服,而在农博馆,展览则更为“硬核”。相对于艺术品,这里的展品大多与生活、劳作息息相关。中国人不仅爱农业,还爱记录历史。我们拥有丰富的古代历史资料,这些资料中有许多农业方面的内容,而文字之外的真实场景是什么样子,如果仅依据文字进行还原,是否准确?这就需要用文物来佐证。

  孔子所说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对用陶俑殉葬者的批评。以陶俑殉葬是在以人殉葬之后出现的一种制度。这些殉葬陶俑被称为“明器”。制作明器往往用以还原死者生前的场景,以期死者在九泉之下仍然能够享受人间的美好生活。许多明器表现的都是与农业相关的场景,为后人了解古代农业生产提供了依据。比如,古籍中记载猪圈常常与厕所挨在一起,具体是什么情形,通过明器就能够知道:厕所往往建在二层,厕所下面就是猪圈所在。那么羊圈是什么样子?水井如何设计?舂米的设备怎么使用?这些都有相对应的可用以佐证的明器。农博馆中就藏有这些可以对古代农业活动进行再现的明器。

  对于农具,如今人们能认得多少?镰刀、锄头、扁担当然认得的人很多。木制长柄上安一个马镫模样的铁头,好像超大号瓶起子的秧刮;长木棍顶端装嵌三根可转动短棍的连枷,是农具还是武器,未必每个人都说得清。秧刮的作用是除草,挥动连枷使短棍旋转,抽打谷物让其脱壳。能够准确控制播种距离和疏密程度的“点葫芦”,以及用来降低插秧工作强度的秧马,这些前人农事活动中的巧妙设计,在农博馆都能看到。

  北京中山公园是明清两代社稷坛,用来祭祀土地神和谷神。其中“五色土”按照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铺设青、红、白、黑、黄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壤,既是五行学说的应用,又是古人对各地土壤认知的展现。事实上,我国的土壤情况远比“五色土”大而化之的布置复杂得多。农博馆中国土壤标本陈列就展示了数十种代表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整段标本,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一套涵盖土壤类型最多、制作技术最为先进、保存最为完整的土壤标本。通过这个展览,可以了解我国各地的土壤情况、土壤在自然系统中的位置、土壤与其他自然因素的关系以及我国土壤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

  农业票证也是农展馆的藏品门类之一。几张清代农业税票述说着种粮纳税这种自古有之的制度。2006年1月1日,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被废止,中国农业进入新时代。几张边区土地证则述说着在党的领导下,“耕者有其田”成为现实。几张粮票,告诉我们物资匮乏的年代才过去不久。中国用不到全世界10%的耕地养活着世界上22%的人口,节约粮食依旧重要。

  走出馆舍就会发现,农博馆有着大多数博物馆没有的宽阔绿地、水面和户外展区。在此可以放松身心,惬意休闲。习惯了都市生活的喧嚣,农业和农村生活已然变得陌生而遥远。一次农博之旅,又让我们重拾记忆,我们依然是热爱耕作民族的传人。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