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河南濮阳:在戚城遗址看古代召开“联合国大会”的仪式感

发布时间:2023-02-21 11:25:00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濮阳2月20日电 古代人是怎么召开“联合国大会”的?2月19日,“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濮阳戚城文物景区,一探究竟。

  据戚城文物景区讲解员管亚奇介绍,高高的会盟台已经在这里矗立了2700多年。据史料所载,从公元前626年到公元前531年的近百年间,卫国境内曾有过15次大规模的诸侯会盟,其中的7次都是在这个会盟台上进行的。

  “春秋时期的诸侯会盟是非常常见的政治活动,和我们今天各国领导人经常举行的联合国大会、高峰论坛等有些类似。”管亚奇说。

  那么,当时会盟是什么样的一个场景呢?据文献记载,会盟有着一套极庄重繁琐的程序和仪式。会盟的前期准备包括征会,定期,商讨盟辞,拟定盟书等。主盟人还会按照各国或参加人员的地位,由高到低排列参盟国的次序,先登上会盟台的意味着该参盟国的地位最高。

  在选择会盟地点上,春秋时期举行会盟的地点,大多是在国君的宗庙里、宫殿前,或者都邑的城门外,戚城会盟台就选在都邑的东门外。选好会盟地点后,古人会用土夯起一座高台,台高而大,上面不建任何建筑物,表明台无顶空则通神,人登台才能获得神性,以这种建筑形式来明确它的作用。

  等这一切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就要进行会盟中最重要的仪式了,“杀牲歃血誓于神也”。杀牲是杀牛、羊、猪等等,歃血是把牲血涂抹在嘴唇上,是一种信守承诺的表现。誓于神则是所有参盟人员面向北方,由司盟宣读盟书,昭告神明,一般他们会说“昭昭日月,历历山川,凡我同盟之人,毋蕴年,毋雍利,好同恶,奖王室,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最后,古人会将盟书正本掩埋到地下或沉入河中,以取信于鬼神,参盟各国还要各取盟书副本一份,归国后放在祖庙或盟府中保存。这样就是一次最完整的会盟。

  “会盟制度是古人的政治智慧,春秋会盟是统治阶级解决当时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和纠纷的重要手段。会盟台不仅政治协商的记录者、更是政治协商的宣传者,它穿越几千年的历史时空、仍然熠熠生辉。”管亚奇说。(张香丽)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