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如何让干部教育培训“活”起来?江苏海安推出“五彩海陵·幸福海训”工程

发布时间:2022-01-24 16:42:00来源: 人民网-江苏频道

  青墩遗址博物馆中,探源江海文明;“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前,追寻红色足迹;韩紫石故居内,聆听初心故事;雅周现代农业园里,见证乡村振兴硕果……今年以来,江苏省海安市按照“点上挖掘、线上串联、面上打造”的总体思路,深入实施“优质现场教学点、优质培训课程”双优创建工程,有机融合“现场”“教”“学”三个要素,打造“五彩海陵·幸福海训”干教品牌,让高质量的“现场教学”在海陵大地“活”起来,“火”起来。

  五彩路线,现场教学增光添色

  去年10月9日,海安市2021年秋学期新任科级干部踏上学习之旅。行走以营溪党支部纪念馆为“起点”的红色线路,是所有学员的“必修课”。“有声有色的实景课堂让我有感有得。革命先辈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和忠贞不渝的为党情怀让我无比震撼,我一定继承先烈的革命理想和精神,更好地扎根基层,为人民服务。”学员代表凌琳表示。

  海安是革命的土地、红色的摇篮。今年,海安积极保护运用好本土红色资源,围绕10公里辐射全覆盖、无盲区目标,绘制全市党性教育“红色地图”,挖掘、建设、提档更多红色地标成为干部教育培训的“第二课堂”。

  “大锅烩菜”变“小灶分餐”。按照主题鲜明、亮点突出,实践特色、内涵丰富的要求,海安对全市各领域130余个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且在省市外产生一定社会影响的示范先进单位和组织进行“剥丝抽茧”、串点成线,开发出“红色足迹·重温峥嵘岁月”“绿色乡情·触摸振兴脉搏”“蓝色密匙·领略创新动力”“青色底蕴·品悟江海文明”“金色纽带·探寻善治之道”5条特色线路,形成“五彩海陵10公里现场教学圈”。“角斜红旗民兵团史绩陈列馆” 等7个教学点入选南通市现场教学点培育项目库,“青墩遗址博物馆”等5个教学点入选南通市干部教育培训十大精品线路。

  专兼融合,现场讲解魅力十足

  “想要把沉闷乏味的理论知识讲深讲透,不仅要求授课语言‘接地气’、宣讲方式‘冒热气’,在教学案例的挑选上也要切中要害……”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刘万春一语道破现场教学“教”的难点。

  为把每个现场教学点的时代内涵讲深讲透,讲到学员心坎上,海安整合资源,着力打造一支热爱讲解事业、业务能力突出、胜任接待服务的高素质讲解员队伍,提升现场教学战斗力。聘任30位“百姓名嘴”为专职讲解员;通过“写稿+训讲”“实境+实战”“宣讲+评比”等方式,从1500名基层理论宣讲志愿者中遴选100人为兼职讲解员;吸纳137名名校优生青年人才为志愿讲解员……海安通过领导专家当教员、解说“听讲”练技能的“课堂”模式,定期对讲解员进行培训。

  去年7月15日,首期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专兼职讲解员培训班开班,共设置讲解技巧提升、声音表现力提升、讲解员礼仪仪态、现场语言组织四门课程,围绕表情、手势、语调、仪态、讲解内容等方面对学员逐一进行点评并辅导纠正。“讲解员是一个展馆的‘门面担当’,其饱满的情绪,恰当语气、语调、语速都是影响受众感官的重要因素。通过培训,我对讲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为我更好地提升自己提供了指导。”海安街道星海社区讲解员张伟伟说。

  全景体验,现场培训入脑入心

  “稍息,立正!开始军训!”去年9月24日,来自全市市镇机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的43名青年干部脱下“工作便装”,换上“迷彩戎装”,开启为期一周的封闭式训练。“5:30起床,6:00早操……晚上9:30就寝”“分列式训练、专题党课、党性讲座、篝火晚会、军事汇报表演……”白天军事训练、晚上党性锤炼的丰富内容让每一个学员忙碌而充实。

  海安进一步深化现场教学创新力度,将各类新型教学方式方法融入现场教学中,精心设计学前热身、现场体验、专题讲授、互动研讨、归纳提升五个环节,构建“四个一”组合教学模式,即一次专业讲解、一堂教学点评、一个专题视频介绍、一门专题党课,实现干部教育培训“说教式”向“共享式”转变。此外,还根据教学需求,创新推出行军体验式、现场模拟式、典型访谈式、情景再现式等一批鲜活现场体验课程,让现场教学“沉”进去,培训效果“活”起来。

  全国红色村“试点”东夏村通过“演唱+舞蹈+对白”的方式,编排了《初心下的誓言》《猎杀》《火种》三部红色舞台剧,高凤英烈士纪念馆、党性淬炼馆等通过邀请革命老战士、烈士后代、先进模范等现身说法,学员在实地、实情、实景中引起心灵共鸣,在互动交流中加深认识,现场教学感染力和穿透力不断增强。

  “‘五彩海陵·幸福海训’工程,镗出一条以现场点教学优化干部教育培训的新路子,学员能自觉把现场感悟转化为提升思想境界的潜在动力,指导工作实践,真正实现了培训内容入脑、入心。”海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张明星表示。(顾明 蔡诚 刘文奇)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