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摸清生态家底 交一份GEP核算报告

发布时间:2022-10-18 21:27:00来源: 四川日报

  原标题:摸清生态家底 交一份GEP核算报告  

  10月8日,成都市郫都区云桥湿地,连日的雨断断续续,河水上涨,淹没了河道中心的浅滩。几十公里之外,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安装在此的气象站和土壤仪,就能在办公室电脑上清晰地看到实时的降雨量、土壤含水量等数值。

  这是成都市公园城市生态资源价值评估测算项目新架设的第一处监测点位。该项目由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委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展开,10月,项目监测设备的年度改扩建任务和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即将完成。

  今年,《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发布,明确指出要“挖掘释放生态产品价值”;《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印发,进一步提出要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突出解决“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问题,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生态产品,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各种最终物质产品与服务。作为公园城市,成都的这份“家底”几何?目前,答案尚不明晰,大大制约了相应政策的调整,亟待建立一个科学、客观且合理的评价体系,将难看见的“价值”转化为看得见的“数字”,来核算“生态账”。

  近日,记者跟随项目团队,摸清公园城市生态“家底”,为后续挖掘释放生态产品价值提供参考。

  A

  安装“眼睛”,期待美丽“邂逅”

  今年夏天,四川盆地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记者出发的那天,成都气温就直逼40摄氏度。越野车在通往龙泉山的路上呈“之”字形来回爬升,一打开车窗,便是让人喘不上气的热浪,阳光也刺得人睁不开眼。

  半小时后,踏入山林之中,高大乔木茂密的绿冠就像一把把巨型大伞,隔断了刺眼阳光、滚烫高温,目之所及,皆为绿色。在“城市绿心”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开展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评估,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20级植物学研究生杨晨宇就在队伍之中,和同学一同开展植物地面调查。枝剪、铁锹、皮尺、测绳、记录表格……都是他的“武器”。

  植物群落类型多样,需要选择种类、结构等具有代表性的样地进行详查,以此来统计推断所调查群落的特征和结构。杨晨宇选定了一块朝阳的斜坡,一边注意着脚下,一边开展灌木调查,“不仅要确定范围内的优势种、亚优势种、伴生种,植物的株数、盖度、平均高度等数据,都要详细地记录好。”

  植物之外,还有动物。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相关项目执行负责人何奕忻一行人正在寻找合适的地方,加装野外红外相机。

  扒开挡在面前的树枝、藤条,从半山腰往下,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摄影记者一声惊呼:“有蛇!”碗口大的“小龙”霎时不见了踪影,没进满地的青绿之中。

  这只是龙泉山上再普通不过的“邂逅”。桢楠、黑壳楠等乡土植物,南方红豆杉、苏铁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都能在这里找到。随着人工造林植绿的展开,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森林覆盖率更是由2016年底的54%提升至2021年底的59.5%,为动物提供了更好的栖息和补给环境。

  “红外相机就像一双‘眼睛’,能做到全天候‘值守’,帮助深入摸清龙泉山的生物多样性‘家底’。”从与蛇不期而遇带来的惊吓中回过神来,何奕忻等人继续寻觅红外相机的“安家之处”。最终,一处粗壮的树干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这里靠近动物水源地,相机正对着的灌木丛中间还有一定空间,动物可能会从这里穿行。”

  固定好相机后,工作人员还从地上捡了些枝条将它伪装起来。这双“眼睛”,可能不久后就会迎来美丽的“邂逅”。

  B

  铺就“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从龙泉山离开,放眼整个成都,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融合,山水林田湖草之间“蓝”“绿”交织。与之相对的,是城郊乡村区域的生态资源并未得到充分重视与科学利用,部分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亟待解决,关键地点生态效能监测系统仍需完善……想要摸清“家底”,单凭红外相机和野外调查可不够。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项目不仅要通过新建改建的方式进一步完善成都市公园城市现有生态监测网络,建立生态产品数据库,还要完成评估体系研究与现状诊断及生态资源价值评估体系构建。

  届时,智能监测、遥感监测、地面调查……一张“天—空—地”铺就的“大网”,将在公园城市展开。

  8月17日,郫都区云桥湿地,白浪翻腾,柏条河从这里穿行而过。项目的一处智能监测设备,就被安放在这里,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价值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过去,大多采用固有经验数据进行价值评估,缺乏智能化与定位化监测设施的帮助。”何奕忻表示。如今,采用这样的自动检测设备对监测指标进行连续、不间断采样,监测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自动上传至终端服务器,并能够实现远程终端对监测设备运营的设置。

  四川极云智飞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波在现场负责监测设备的安装。“大气、气象、土壤、水质等都可以得到实时监测,即装即用。”他打开手机上的系统,当天的温度、土壤的酸碱度等信息已经更新,还能看到摄像头抓拍的河中央一处浅滩,“幸运的话,今天就能拍到在此休憩的水鸟。”

  “这样的监测体系使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精准。”何奕忻介绍,比如水资源供给,过去,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一些已有数据库和经验值,而现在则可以基于高分影像、实地调研、模型估算、验证分析共同进行定量研究,再通过市场价格法量化水资源供给生态价值。

  据了解,之后,他们还要通过数据整理,进一步完善生态监测系统数据平台。最终,结合监测、调查、文献等多途径收集到的成都市林草、湿地、农田及生态基础设施相关指标数据,将形成一份生态产品名录。

  C

  探索有特色的评估

  实际上,摸清城市生态“家底”,之前已有探路者。

  2015年1月,深圳市以盐田区为试点,在国内率先开展城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2021年,深圳完成并发布以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实施方案为统领,以技术规范、统计报表制度和自动核算平台为支撑的“1+3”核算制度体系建设。

  作为公园城市,成都也在摸索属于自己的路径。

  成都市公园城市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项目所依托的评估框架体系、指标及方法,出自2020年中国科学院与生态环境部联合编制的《陆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技术指南》,该方法于2021年纳入联合国环境经济核算系统—生态系统核算框架,是一份具有特色的陆地GEP核算指南。

  “除了农林牧渔产品、清洁水资源、负氧离子等供给服务,碳储量、固碳、栖息地质量等调节服务,还有娱乐休憩、生态康养等文化服务。”何奕忻介绍,这是根据成都市公园城市功能定位及具体生态本底特征进一步构建的评估指标,“就是要充分挖掘公园城市独有的生态产品价值。”

  比如,项目所强调的生态基础设施系统,包括城市公园、街心公园、绿道、城市小型森林等。川观科考队此行,就在成都市植物园安放了一台红外相机。在“山水林田湖草”之外,把“园”纳入评估之中,是公园城市特有的要素。

  算清了账,下一步,就是挖掘、释放绿水青山的价值。

  目前,我国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还总体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一些地方已有成功尝试,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价值转化也在不断显现,已形成了农林商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的项目建设梯队。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生态事业部部长冯毅记得,他曾加入过龙泉山狮子宝观景平台的一个“拍友群”,由最初的几十个人发展到几百个人,早上5点就有人在群里喊着去拍雪山,“现在,不单单是这个观景台,龙泉山还修建起一条‘空中栈道’,打造了越来越多的生态场景,带来了更多旅游经营收入。”

  未来,依靠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评估,生态价值将实现具体化、数据化、区位化。“这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有计划地布局产生附加价值的点位,比如,在负氧离子浓度高的区域发展康养行业,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冯毅说。

  汛期、高温、疫情……穿过层层阻碍,摸清生态“家底”这一工作正在加紧开展。成都市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主任刘皿表示:“摸底工作乃至价值核算,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随着公园城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这将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文露敏)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