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中国民间艺术活化石 八百年不散的胡集书会

发布时间:2023-01-03 16:05:00来源: 人民网-山东频道

   两树之间拉块布,扎个简易台子,鼓声阵阵,弦声淙淙。

  年过花甲的艺坛前辈,风华正茂的后起之秀,你方唱罢我登场。西河大鼓、山东落子、三弦、快板……众多曲种轮番亮相。观众摩肩接踵,川流不息。

  每年正月十二,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汇集山东省惠民县胡集镇,一年一度的胡集书会由此开始,一幕曲艺大戏精彩上演。

  一日能看千台戏 三天读遍万卷书

  胡集书会始于宋元,兴于明清,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两大民间传统书会之一,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说起胡集书会的起源,胡集镇原文化站站长胡同利介绍道,传说很久以前,从南边来了个唱渔鼓的,从北边来了个说落子的,两人相见,谁也不服谁,随即唱起了对台戏,结果没能分出高低。于是,两人相约,明年此时再来这里比赛。第二年,两人都来了,而且是带着自己的徒弟、朋友一起来的。如此连续几年,艺人们越来越多,观众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后经双方协商,约定每年农历正月十二来胡集以书会友,以赛促技,久而久之,便有了每年一度的胡集书会。

  传统的胡集书会,分为前节、正节、偏节。年初一到正月十一,是胡集书会的前节。以前,交通不便,很多艺人要靠脚力走到胡集,“吃完年初一的饺子,带着衣服、书鼓、器具就要动身了。”老艺人回忆。

  艺人们边赶路边给沿途村民说书,顺便挣点盘缠。正月十一晚上,各路艺人齐聚胡集。正月十二到十六,是胡集书会的正节。正月十二还是胡集大集开集的日子,一大早,所有的说书艺人会集合在一个特定的地方,摆好场子,开始说书。正月十七到二十一,是胡集书会的偏节。这段时间,艺人们被各村请去,继续演出,表演到正月二十一。

  竹板声、琴弦声、说唱声。南腔北调,说古论今。每年,过完年到胡集书会听书,是方圆几十里群众的一件乐事。

  书会上,山东快书、京韵大鼓、陕西快书、山东琴书、单弦、梅花大鼓、西河大鼓等几十个曲艺曲种同时上演。

  台上击鼓弄弦,弹拉说唱,台下击掌叫好,鼓劲加油。一个胡集书会能让喜爱曲艺的群众过足了戏瘾,素有“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读遍万卷书”的说法。

  不图宅子不图地 就图胡集能看戏

  “嫁到胡集,不图宅子不图地,就图胡集能看戏。”说起胡集书会,村民路克娥说。

  历史上,胡集是鲁北地区的交通重镇和经贸重镇,这里有着浓厚的曲艺表演习俗与氛围。在当地,村民对胡集书会的喜爱深入到了骨子里。有的老人,每年坚持来书会听书,即使腿脚不好了,也让儿子用轮椅推着来。

  听大书,赏小曲,每年春节过后,劳作了一年的村民,为能美美地享受这送到家门口的文化大餐而自豪。

  “愿意干这个事儿,每年一次,和久违的朋友见见面,像闺女走娘家一样。”无棣县东芦马村的朱延安说。

  艺人们也非常愿意到胡集书会演出。过去没有汽车,有的艺人骑着自行车,后架上绑着被褥就来了。演出时,两人一档,一个弹大三弦,一个击鼓演唱,演唱者把矮脚鼓架往自行车后面的被褥上一放,鼓键子嘣嘣一敲,扯开嗓门就唱起来。

  为了给艺人们提供更好的演出场所,1985年,当地政府修建了可容纳八百多人的曲艺厅。当年,刘兰芳第二次到胡集演出的时候,房顶上坐满了人,院子里也全是人,甚至把院墙都挤倒了。很多人被踩掉了鞋,演出结束后,足足捡了三大筐的鞋。

  全国许多曲艺表演艺术家都曾到过胡集书会,如著名山东快书艺术大师、高派山东快书创始人高元钧,杨派山东快书创始人杨立德,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唐杰忠等。

  “胡集这片土地,养育了说书艺人,说书艺人也滋润了胡集这方土地。因为有众多喜爱听说书的,艺人们才敢来,才愿意来;也因为艺人们常来,使得胡集这片土地的民俗文化更丰富,人们也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胡同利说。

  鼓声阵阵颂盛世 云端展演受热捧

  走进新时代,八百年胡集书会也焕发了新春。在当地有关部门的积极策划下,胡集书会不断创新。每年,在举办书会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民俗游,在艺术形式上推陈出新。

  现在,虽然没有正节、偏节说法了,但是书会之前的一些内容还都保留。

  2019年的胡集书会,吸引了300余名艺人前来,集中展示了32个曲艺曲种,吸引了15万人次的群众参加。书会上,籍薇、种玉杰、纪鸣亮、阴军等曲艺名家纷纷登台表演,观众大呼过瘾。其中,内蒙古、江西等地艺人带来的信河道情、乌力格尔等地方特色曲种首次亮相,优美动人的唱腔、细腻入微的表演,带着浓郁赣州及草原特色的风格,让人耳目一新。

  主会场外,在胡集镇的街道两边,借助行道树搭起了台子,三十多个台子沿街摆开,一时间,丝弦悠扬,鼓声铿锵,各个台前观者如潮,热闹非凡。

  说不尽的劝人方,唱不完的报母恩。书会上,除了传统曲目,艺人们也与时俱进,自编自演了一些歌颂新人新事新风尚的节目。正所谓,鼓声阵阵颂盛世,弦声淙淙惹人醉。

  近两年,因为疫情,2021年、2022年胡集书会连续两届网上举办。“云端”的胡集书会同样受热捧。2022年的“云端”展演,因为报名异常踊跃,优秀节目众多,举办方临时将原计划的3场展播增加到4场。

  内蒙古准格尔旗的乌兰牧骑贾文强曾经多次到胡集书会参演。近年来,他又连续两年参加胡集书会网络展播。他的作品对口呱嘴《百年华诞庆繁荣》借助传统曲艺,将爱国之情和红色精神相结合,深受群众欢迎。

  贾文强说:“山东的老百姓特别喜欢曲艺,他们喜欢的是艺术。我第一次去胡集演出时,演完刚下台,一位老人拉着我的手说,你演的太好了,可惜我只看了一半,我是从德州过来的,你能不能再给我演一下啊?当时我感动得都快哭了!只有真心喜欢曲艺的人才会跑一百公里去看演出。我立刻给这个老人演了一遍。胡集书会是跟老百姓近距离接触的演出,非常接地气。作为乌兰牧骑的演员,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我愿意把好的艺术献给最接地气的观众。”

  只要有民众喜欢 曲艺就不会衰亡

  文化是一个国度、一个民族的魂魄,千百年来通过五彩缤纷的形式沿袭传承,也正因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长盛不衰。作为中国北方纯粹的民间自发形成的说书交易活动,胡集书会也是研究中国民间曲艺发展的一个窗口。

  为了保护、弘扬、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从2000年开始,为艺人发放路费补助。2007年起,进一步改为政府付费买单,请艺人们进村演出,送书下乡,稳定了市场,受到了艺人和村民的普遍欢迎。2017年,当地政府又建成胡集书会文化展厅。为鼓励吸引更多曲艺新人到胡集说书献艺,注入新活力,自2014年始,胡集书会每年正月十一举办擂台赛,同时还举办新人专场。

  另外,惠民县还有意识的培养当地的小戏迷。2019年胡集书会上,就有不少小戏迷参加演出。 11岁的小艺人杨一帆,虽然年龄小,但是一段韵味独特、字正腔圆的西河大鼓唱得刚柔并济、铿锵有力。

  “很喜欢这门艺术,这是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一定学好,把它传承下去。”杨一帆表示。

  73岁的胡集当地竹板儿三弦老艺人白曰华感叹道:“说了几十年书,有感情了。就是不吃饭,也得说书。盼着能多出来一些喜欢说书的年轻人。”

  辽宁许氏西河大鼓创始人许同贵,几乎每年都来胡集书会参加演出。这两年胡集书会改为线上举办,许同贵也积极参与。他说:“中国曲艺要变革,要创新,继承是基础,创新才是出路。”

  近年来,在举办书会的同时,当地还同时举办非遗展、民俗展、摄影展、元宵节灯展、曲艺论坛等。

  籍薇表示:“民族艺术是我们中华的韵、民族的魂,我们不能丢掉魂!胡集书会这种传承和发展方式对我们今天弘扬中华民族艺术,中华民族文化非常的好。只要有民众喜欢,曲艺就不会衰亡,因为曲艺生长在民众之中。”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