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新闻

成年人为何也想过儿童节?做不被定义的儿童

发布时间:2022-06-02 09:31:00来源: 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6月1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而如今借着“六一”儿童节奖励自己一个礼物或一段休闲时光的成年人也不少。正所谓“‘儿童节’对小学生来讲太幼稚,对成年人来说刚刚好”。

  在有些孩子看来,这都叫“儿童节”了,大人就不应该过。但也有孩子表示非常理解,因为“每个人都想玩”。

  成年人为何也想过儿童节,是幼稚吗?心理成熟有哪些衡量标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孩”吗?成年人有点“孩子气”好不好?

  

  这种减压方式挺成熟

  成年人过儿童节是幼稚、不成熟的表现吗?

  对此,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中科普心理健康促进中心常务副主任唐义诚指出,成年人过儿童节其实可以看成是一种减压方式:“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防御机制叫退行,就是成年人可以暂时将自己的心理年龄倒退,在这种退行心理防御机制影响下,成年人暂时回到孩童状态,像孩子一样调皮,充满好奇心以及对生命的热情。”

  此外,让自己去过一个儿童节,对于成年人来说也有一种自我抽离的作用,从现在的生活抽离,是一种自我照顾和心理建设的行为。

  唐义诚表示,如果成年人过儿童节的手段、方法适当,推荐人们在儿童节时尽情体会这个日子带来的欢愉感。

  这么来看,主动利用儿童节给自己减压,这个想法似乎还挺成熟。

  看一个成年人在儿童节这天过不过节并不能判断他心理是否成熟。

  唐义诚介绍,通常可以通过三个标准来衡量:不给自己添麻烦,不给自己惹事;不给别人添麻烦,在家庭和职场中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把事情完成,正常地解决问题,完成自己的社会使命和社会功能,实现自己的内在价值。

  他是曾经的我吗?

  过个儿童节对成年人来说,只是一天的“出走”。

  而在心理咨询实践中,有观点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一直都住着一个“内在小孩”。

  唐义诚介绍,这是指假设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孩子,而“内在小孩”不会随人们年龄的增长而消失,相反,他永远就像一个孩子躲在人们内心的角落。如果童年时环境恶劣或被父母忽视,“内在小孩”可能会有创伤,一个人即使长大了,这个“内在小孩”随时都可能跳出来哭泣、恳求,干扰当下。

  不过,唐义诚也指出,所谓的“内在小孩”目前并没有科学实证的研究支持,是基于心理咨询个案的实践,是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的一个现象学术语:“在心理咨询领域,通常把‘内在小孩’视为人们成年后一些心理创伤及心理疾病的解释路径。”

  “做不被定义的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被期待要成熟一点儿,甚至我们自己也这样期待和自我要求。

  可是,人生能否至死是少年?成年人有点“孩子气”好不好?

  在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等级的,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体验生活,并发挥创造力,使人生有新的斩获。他曾调查研究了几万名在科学、文学、艺术、企业等行业的“自我实现者”,发现他们具有“孩子气”,他们因成熟被挑选出来,但他们同时也很“幼稚”。

  而这种“孩子气”并不是说他们真的幼稚、不负责任,而是指一个人有赤子之心,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新兴体验有开放的态度,并且有拥抱生活中“不确定”的勇气。

  唐义诚指出,人们成年后,很多成年人开始进入所谓的固定性思维模式,而一个有“孩子气”的成年人会平等、开放地看待各种体验:“一个有‘孩子气’的成年人拥有成长性思维。”

  在儿童节,去做孩子吧,做不被定义的孩子。

  监制:郭静

  记者:刘飞

  编辑:杨扬 马露丝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