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灾后的扎溪卡草原
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巴颜喀拉山南麓,有一片呈马尾型绵延25140平方公里的广袤草原。这里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又远离成都1250公里,这就是四川省面积最大、自然条件最差、海拔最高、离省城最远的牧业县--石渠县。藏语称这片草地为扎溪卡。据石渠县县志记载:”这里六月飞霜,八月降雪,多冽风,四季不离皮袄。“1995年10月至1996年4月,石渠县遭受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低温寒潮接连不断的特大雪灾,使石渠县广大干部群众经历了一个极为寒冷而又难忘的冬天,正是这场严重的自然灾害,使扎溪卡草原开始了一场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模式的大变革。
雪灾侵袭着扎溪卡草原
草原上的牧人至今也不会忘记那场特大雪灾。1995年7月,当草原降下头一场大雪时,这里的人并未感到丝毫的惊异和不安。因为在扎溪卡草原,下雪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了。谁知,从秋天开始,这里的气温就不断下降,一直降到零下40多度,铺天盖地的鹅毛大雪,从山巅压到山谷,将整个草原整个牧区甚至整个县城都覆盖了。死亡、冻伤的牲畜一天天的增加,牧民开始缺少燃料和食物,县机关与外面的通讯完全中断,水电站被冻雪冻住了不能发电,人们开始烧桌椅、烧衣柜、烧门窗。虾扎乡它须村年过70的牧民老阿妈索科,面对如此大的雪灾,再也难以忍受,她跪在雪地里,祈求苍天和神山,保佑他们家的130多头牲畜。可是牲畜仍然一头接一头的死去。俄多玛乡团结一村的白雅,是村里数一数二的能人,家里有240多头牲畜,日子过得十分红火。可转眼只剩下40多头了。白雅的心凉了,走小康之路的梦想破灭了。
这场特大的低温寒潮和雪灾,使石渠县23个乡(镇)都遭受了重大损失,全县受灾户13502户,受灾人数达63250人,牲畜死亡281360多头,各类牲畜数量和质量退到1957年的水平,40%的能源、交通、通讯遭到破坏。石渠县直接的经济损失达到1.6亿元人民币。
全国伸出援助之手
石渠县遭受特大雪灾的消息,惊动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姜春云副总理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给四川省委打来电话,详细询问了灾情,并对救灾作了具体部署。雪灾后的石渠县,公路已完全封死,省政府在请示中央以后,决定空投救灾物资。省委负责人亲自在兰州空军某机场,现场指挥救灾物资的调运。兰州空军的运输机盘旋在扎溪卡草原的上空,在没有任何导航标志的情况下,仅用二天时间,就把大批的救灾物资,准确无误地投向目标地。
被冰雪围困的扎格区虾雅坨牧场上,几十户处于绝望之中的牧民,听到飞机的轰轰声,纷纷从大雪覆盖的帐篷下跑出来,当他们看到一包包的东西从飞机上投下来时,一个个哭着喊着:“嘎真切(谢谢)共产党!嘎真切人民政府!”
那一年的冬天,四川省领导干部的眼睛都注视着扎溪卡草原。就石渠县的灾情和抗灾救灾工作,省委书记在一个月内就作了3次批示,6次指示。在空投了救灾物资之后,又陆续从陆路运进了一批又一批的救灾物资。即便这样,省委仍对石渠县如何抗灾自救,如何保证剩余牲畜越冬度春放心不下。于是在春节期间,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率领一批人冒着天寒地冻,一路风尘来到了扎溪卡牧区。
书记啦的到来,温暖了广大牧民的心田,牧民们在雪地里在寒风中奔走相告。他们用冻僵的双手,捧着哈达,迎接来自远方的客人。谢世杰书记白天深入牧场和牧民的家里,了解灾情,解决困难;晚上,全国伸出援助之手他披着军大衣,在煤油灯底下和州县领导共同研究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工作,和地方上商定了救灾方案,还为甘孜州石渠县等9个受灾县解决了1400多万元的救灾和恢复重建资金。
与此同时,来自省内省外和国内国外的援救资金和物资,也源源不断地送到了灾区。截止1996年8月份,石渠县共收到救灾资金1074万元,救灾粮食125万公斤,救灾的衣被和各类物资11万余件。如今石渠人民在谈到此事仍感激不尽。
大灾之后的觉醒
雪灾给扎溪卡牧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促使他们思索了许多问题。多少年来,牧民习惯于“畜随草转,人随畜转”的传统游牧方式,现在,他们对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提出了怀疑。
在那场特大雪灾中,石渠县俄多玛乡团结一村的西罗一家,可算是比较幸运的。他们家在那场大雪灾之前,盖了一座简易的定居房,并栽种和贮备了一些青稞草和元根,因此保全了60多头牲畜安全度灾。西罗是他们村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的一个盖定居房的人家,他告诉记者,他盖房的念头,是在1986年那场雪灾之后。那场雪灾不算严重,使村里的50%的牲畜冻伤冻死,他们家也死了14头。看到这种情况,他动员全家的人盖起了一座结构简单的定居房,并在屋前屋后的空地上,栽种了一些青稞草和元根等畜牧饲料。他的这种做法,不仅没有得到村里牧民的响应,还招来不少的反对和嘲笑。他们说:“牧人就是牧人。从古到今,哪有牧人去干农家活的事情。我们还是自己老老实实地养好自己的牛羊吧,……”陈旧的观念和习俗始终左右着这里牧人的思想。直到1995年末的那场大雪灾,牧民们才开始醒悟,认识到罗西的路子是对的。
但是,要彻底改变牧区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解决牲畜“夏饱、秋肥、冬大灾之后的觉醒瘦、春死亡”的难题,石渠县将救灾的重心摆在的更新观念,狠抓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御灾害发展生产能力上。县里成立了“安居工程”指挥部,深入到区、乡、村和牧民家里,宣讲“人、草、畜”三配套工程的意义。于是,扎溪卡草原从雅砻江畔到金沙江边,从海子山口到拉拉山下,牧民们开始掀起了兴建永久性定居房和围栏草场的热潮。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定居房,星罗棋布般地展现在绿茵茵的草原上。昔日,那些以牛羊为伍,草地当床,繁星作被的牧民们,如今纷纷有了自己的房子,第一次感到了定居房的好处。虾扎乡它须村牧民尼玛绒布,最初不愿修定居房,他觉得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帐篷里,不是也一样过来了吗?雪灾以后,他醒悟了,从自己过去用来打算购买首饰和珠宝的3万元钱中,拿出2万元,盖起了全乡面积最大,条件最好的定居房和围栏最宽的牲畜越冬贮草基地。成了全乡牧民们学习的榜样。俄多玛乡团结一村的牧民白雅,为了筹集资金修定居房和围栏草场,想来想去,卖掉自己祖传三代的九眼珠、珊瑚等物。起坞乡觉悟一村有55户牧民,有51户盖起了定居房。这个村的牧民所巴,全年纯收入只有万元左右,却一次拿出1.5万元,盖起了90平方米的定居房,还花了1800元购置了太阳能照明设备。
在灾后一年半的时间里,石渠人在“人、草、畜”三配套工程建设中,投入国家灾后补助资金35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150万元,建成牧民定居房4865户,9.88万平方米,占全县牧民总数的36%;围栏草场87335亩,修建牲畜棚圈29.19万平方米。目前,石渠县牲畜存栏数由灾后初期的49万头,增加到68.8万头,增长率为43.3%。虾扎乡、起坞乡、蒙沙乡等的牲畜数量已恢复到雪灾前的水平。1997年8月,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再次踏上扎溪卡草原,他看到一年前受灾最重的门措、欧泽、呷根、和俄交4户牧民,如今已全部搬进了新建的定居房,其中有3户还建了围栏草场和割草基地,非常满意,他代表省委、政府当场奖励赵坞乡10万元,鼓励他们更好地发展乡里的牧业生产。同时,为了加大扶持力度,他又拨给石渠县800万元扎溪卡的领头人资金,帮助广大牧民从旧的生产方式中摆脱出来,步入现代牧业的先进行列。
扎溪卡的领头人
记者在连续几天的采访中了解到,石渠县能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夺回特大雪灾造成的损失,使牧业生产基本上恢复到灾前的水平,除了国家和社会上的大力支持,除了牧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积极性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是在于石渠有一支求真、务实、苦干、甘于奉献的干部队伍。在牧区遭受雪灾时,从县委书记、县长到县里一般干部,始终在抗灾救灾第一线。县委书记泽波、县长阿本顶风冒雪跑遍了全县23个乡镇,布置抗灾自救和恢复生产的措施。在1996年春节的大年三十,他们还奔忙在牧场和雪地里,与牧民同吃同住。牧民们发自肺腑地说:“干部亚莫热(好)!共产党(亚莫热)好!”
为了尽快恢复生产,1996年6月,县委干部呷玛邓珠、洛绒泽仁亲自带队到外省和毗邻地方,购回生产母畜1100多头。返回途中,他们风餐露宿,白天挨冰雹袭击,晚上又遭受暴雨,三天二夜,历尽艰辛,终于为绝畜和少畜的牧民买回了急需的牲畜。随后,他们又到甘肃、青海和省内有关厂家购买网栏设备。为减少开支,他们啃干粮,有时一天就吃两顿,跑了60多个厂家,最终以最低的价格购回60多万套围栏设备,为牧民节省了150多万元的开支。
牧民在谈到起坞乡干部巴泽时,个个充满了感激之情。他1995年刚调到起坞乡工作时,就赶上了大雪灾。远在其他牧场的妻子多次请人带口信让他回家照料家里受灾的牲畜,但是他整天忙于组织起坞乡的群众抗灾救灾,无法顾及家里,结果使自己家里的牲畜死亡一多半。甚至在他岳母病重时,县里安排了车,让他回家看一看,他都抽不出身来,结果岳母病逝,他未能见上最后一面。就是这一年,他蹲点开展工作的仓乡村,有313户牧民同时住上了新房。
在扎溪卡草原,牧民交口称赞的干部,既有当地的民族干部,也有来自内地、在草原干了几十年的汉族老大哥,比如县政府办公室的老王,如今他已到了退休年龄,可是他还在为扎溪卡草原的建设忙碌。
石渠县的副书记泽乐告诉记者:“石渠县是四川省自然条件最差的牧业县,全县每年的财政收入仅百万元左右,名列甘孜18个县的倒数第二名。特大雪灾以后,财政就更困难了,许多干部下乡的路费都报不了,在这样的条件下,干部们靠的是一种精神力量,没有这种力量,什么也干不了。石渠县今天的每一点成绩,无不包含着这种力量。”!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