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1998年 > 第一期

神山脚下的岗莎乡

杨年华 发布时间:1998-02-19 14:50:53来源: 中国西藏

  岗莎乡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的嘎巴区,在神山冈仁波钦的脚下。

  普兰县被阿里人称为“阿里的江南”,其海拔虽然在4000多米以上,但它却有一些其他地方不具备的特点:一、口岸多;二、气候温和、宜人,能产青稞,而且产量可观;三、物产丰富,能长树木。进了村庄,就能看到绿树。秋季,在田野里还能闻到层层麦浪的芳香。这里还可以种植蔬菜,家家都能吃上自已种的可口绿菜,阿里除了札达县,其他5个县都无此口福。四、属阿里地区的文物大县,遗址、寺庙众多,很具有研究、探源价值。同时,这里也是旅游的圣地,是旅游爱好者和艺术家们必去的地方。岗莎乡正是得益于此,近些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岗莎乡,又叫塔尔青岗莎乡。以前这里只是一个只有20来户牧民的小村子,如今,这里建起了宾馆,办起了藏医学校,还出现了一条有着六七十顶帐篷的商业街,街上出售各种各样的日用品和手工艺品,络绎不绝的游客在街上行走,他们有的来自祖国内地,有的来自美国、日本、印度、尼泊尔……为这海拔4800多米的高原小乡增添了一份繁盛和景观。

  过去的岗莎乡可不是这个模样,几十户牧人只能靠牧业过日子,一年的辛苦劳累,换来的还是不够吃、不够穿的贫困生活。民主改革以后,人们也在这里试种青稞,种下去的青稞也能生长,看起来麦高、叶绿、穗大,可谁知中看不中用,青稞无粒,劳累一年,只有一堆青稞杆而已,科研人员经过努力、研究,均无效,因此这里的牧人生活一直没有什么很大的改变,人们还是过着游牧生活。到了90年代初,这里的固定住户只有14户。也就是从90年代开始,岗莎乡开始发生变化,逐渐由一个牧业乡变成了一个旅游乡。牧民们开始走上富裕之路。

  来到岗莎乡,我们专门采访了乡长尼玛。尼玛乡长看起来40岁出头,身材高大魁梧,头上系着红头丝,把辫子盘在头顶上,显得十分精干。乡长把我们让进家里,他的妻子立刻端上了香喷喷的酥油茶。


  这是一间很大的屋子,屋子里装了很多东西,有许多百货,如鞋子、衣服,还有食品如砖茶、糖酒和其他饮料,大约占了三分之一的地方,价值不下几万元吧。问了以后才知道,这些东西是他们乡里开的一个商店进的货物,暂时堆放在这里。看着这些琳琅满目的商品,可以想见,致富大门已向他们打开。

  家里有个孩子正在看书。乡长告诉我们,他有7个孩子,这个看书的孩子是老二,叫旺堆,如今正在阿里地区藏医学校学习。旺堆看起来聪明、伶俐,是一块读书的好材料,我们鼓励他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有用之材,他只是点头微笑。

  我们交谈时,不时有乡民来找乡长,找他算工钱之类的事,尼玛熟练地按着计算器,忙个不停,同时嘴巴一直在和我们说话。他告诉我们,1996年岗莎乡共计692人,人均收入1800元。这一年乡里共投入牦牛、马、人力2230(头)人次用于旅游业,共收入18万元,1997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

  岗莎乡在神山脚下,占有天时地利之便,旅游者走到这里不得不在此住宿,朝圣的香客和转经的信徒就更不用说了。神山转一圈约72公里,也有人说65公里,总之身体健壮的小伙子一天差不多能走下来,一般的人至少走两天,中途在他们的旅馆休息一天,第二天再走。由于转经路非常难走,以至有大部分的信徒和游客难以走完全程,这里又不通汽车,只有租用当地农牧民的牦牛、马匹和人力。乡里把大家组织起来,按照记工的方式,让牧人轮流出工。比如,今天轮到达娃家,达娃家就出牲畜和人力去接待游客和信徒,明天轮到卓玛家,卓玛家就出人力和牲畜,记工收费,既保证了每家每户的收入,也为乡里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资金。正是由于这样做,岗莎乡才在短短的几年之中,摘去了贫困的帽子,改变了乡里过去一年收入不到2万元、乡民收入不到百元的状况。

  为了进一步发展旅游业,乡里在1997年9月份,又投入了相当的资金,全乡人一起动手,盖起了一大排平房作为岗莎乡的招待所,一个房间5个床位,房间干净,收费低廉,一开放就非常受欢迎。作为接待员的乡民们,服务态度诚实、善良、友好,无论是与地区旅游公司的宾馆相比,还是与地区其他部门的招待所相比,都更有竞争力。当晚我们就住在了岗莎乡的招待所里,感受着乡民们热情的服务。

  第二天早晨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听到外面闹哄哄的,走出门来才知道,岗莎乡接送游客的队伍又出发了。只见七八头牦牛驮着游客大包小包的行李,在几个妇女的带领下,正朝着转山之路前行。

  太阳出来了,温暖的阳光撒满了朝圣之路,晨风里悠扬的牧歌回荡着,一行游客渐渐地消隐在远处的雪山之中。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