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纪行系列报道之一:我看狮泉河
编者按:去年,《民族画报》社记者成卫东在阿里采访达两月余,拍摄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从这期开始,我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阿里的方方面面进行系列报道,希望读者喜欢。
1997年6月26日,按时下的说法,是个吉祥的日子。那天我踏上了赴西藏阿里的征程,开始圆我向往已久的阿里之梦。
阿里,是一块神奇的土地,那里的山水、历史、古迹都笼罩着神秘的气息。阿里,地处西藏最西端,为喜马拉雅山脉和冈底斯山脉诸峰所环抱,平均海拔在4500米左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地区辖措勤、改则、革吉、噶尔、札达、普兰和日土7个县,面积30多万平方公里,全地区总人口仅6.25万人,是我国地理面积最大的地区级行政区,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同时又是我国目前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阿里地区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因发源于冈底斯山脉的狮泉河流经而得名。我从拉萨出发,又经过1800公里的跋涉,穿戈壁、跨草原、渡河流、攀高山,在汽车的一路颠簸下,狮泉河终于展现在眼前。
这是一个坐落在荒凉戈壁滩上的一个小城镇,一头石狮子矗立在城中心的环岛中央,石狮昂首挺立,雄视东南方,也许,这就是狮泉河的象征吧。以环岛为中心,四条马路向外伸延,南面为商业街,东西为地区直属机关和军分区驻地,北面是通向日土县及新疆方向的土路。城市的商店、餐馆临街而开,公用电话随处可见,路边楼房平房错落有致。凡是藏式民居,家家屋顶和墙头都堆满了用于引火的干枯红柳根。这里没有寺庙,高大的藏式建筑也较少。小镇不大,但在阿里高原空旷的荒野戈壁上却显得繁华,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从小镇的建筑和规模不难看出,这些都是近十多年才发展起来的。
狮泉河水从城中缓缓流过。全镇唯一的绿化带是沿水泥马路两则约有1公里长的班公柳(红柳),据说,这是阿里人在十几年前植树造林时,从200多公里外的日土县班公湖北岸乌江区的一条山沟里移栽过来的,故称班公柳。历史上这一带还是生长了一些植物的,可是人们为了生存,盲目砍伐红柳,甚至连根都掘出来作燃料,从而导致这里水土不固,天旱无雨,常年风沙肆虐。1966年5月20日,阿里地区农牧局发出了保护红柳的通知,此后红柳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民主改革前,阿里就是西藏地方政府的一个行政区,1960年以后成立了阿里行政公署,当时治所地在噶尔县的昆沙。1965年7月3日,国务院批准了阿里的迁建工程,阿里地区的直属机关才从噶尔县的昆沙迁到狮泉河来。如今狮泉河已发展成为一个有12000人的新兴高原小镇。20多年前,在几顶帐篷中开课,只有45个学生的狮泉河第一中学,现已成为有369名在校生,64名教职工的地区重点中学;36年前这里成立的第一所阿里地区气象服务站,如今已成为有70名职工的世界气象组织气象资料交换站;1995年新组建的阿里地区农业银行,仅一年多时间,存款余额就达19395万元,当年就对农牧业和扶贫贷款1600万元,对阿里地区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投资6700万元的朗久地热电站,1996年发电量为196万度,成为狮泉河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能源;1997年,阿里地区邮电局在各县实现程控电话后,又引进美国摩托罗拉设备,开通了移动电话,如今在这“世界屋脊的屋脊”上,也用上了当代最新的通讯工具。在这里,狮泉河人长年吃不上新鲜蔬菜已成为历史。1994年,地区投资150万元建起了狮泉河蔬菜集贸市场,来自拉萨、新疆的四季时令蔬果不断。市场科土登科长告诉我,阿里各行各业的发展,离不开内地人的支持和帮助,狮泉河镇目前有1000多个内地来的个体商贩,他们大都来自四川、甘肃、新疆等地,从事餐馆、商店、修理、服装加工、三轮出租等服务性行业,大大方便了当地群众的生活。狮泉河镇海拔高达4300米,四季严重缺氧。然而,每天清晨,如同内地一样,我看到仍有不少人在锻炼身体,他们有的在跑步,有的在做操,学生们在踢足球或爬山。
城中每天都有一些外地来的打工者,手握铁锹等待顾主。这些来自日喀则和普兰的人替人拉沙子或石料,每天可以挣40多元。为数不多的吉普的士和三轮出租车在街上四处奔跑,租价看路程远近,5元10元不等。上午9时半,上班上课的时间到了,人们开始忙碌起来。由于水电尚不够充足,镇里实行定时供应。中午水来了,全城人都在忙着挑水、洗衣、做饭;晚上8点电来了,街头的卡拉OK和音响就响起来,小镇一片喧嚣。入夜12点停电了,小城一片漆黑,街上星星点点的亮光,不是蜡烛就是汽灯或手电。对此人们习以为常,并且成为小镇的特色。
78岁的地区政协副主席赤来老人,是狮泉河变迁的见证人。他告诉我,30多年前,狮泉河还是一片荒野,没有人住,只有过路客和牧人,后来才慢慢发展起来,第一代住房是帐篷,第二代是简易房,如今的楼房、平房已是第三代了。今年33岁,自称为第二代狮泉河人的现任地区计委主任王峻女士告诉我,她已在阿里工作了16年,现在全家三代都在阿里。她说,1982年以前,这里没有商店,1987年以前连理发店也没有,因为蔬菜奇缺,许多人的指甲都是扁的,如今什么都有了。这位曾当过地区矿业开发公司总经理的年轻计委主任分手时对我说,她为自己是第二代建设阿里的人感到自豪。
狮泉河的这些变化,在内地人看来,并不算什么,甚至还会认为发展太慢了,太微不足道了。但是对于自然条件这么差,发展起点那么低的狮泉河来说,这可是很了不起的功绩。
我赞叹狮泉河的变化,我祝愿她的未来更加美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