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1998年 > 第一期

西藏文化宗教遭灭绝了吗?

周锐鹏 发布时间:1998-02-19 14:54:14来源: 中国西藏

  [编者按]1997年9月,新加坡《联合早报》和驻北京的日本东京广播公司、美国之音、美联电视、英国广播公司、香港《南华早报》的记者一行10余人,应西藏自治区旅游局的邀请,自费前往西藏参观雪顿节的活动,并作采访,此文为《联合早报》记者在西藏采访后的一篇报道,发表在该报1997年10月19日星期刊上,现摘登如下。

  美国众议员沃尔夫说,西藏已遭“文化灭绝”、“吞没”,丧失了宗教自由,但记者团在参观拉萨罗布林卡的达赖喇嘛“新宫”时,却大感震撼。

  达赖远走他乡已38年,藏族艺人却仍然保留在罗布林卡演藏戏的传统

  达赖的“新宫”,也就是“夏宫”,是1956年中国中央政府帮他修建的,坐落在一个建于18世纪的大林园里,西藏把公园、林园称为林卡,这个园林就叫“罗布林卡”,意思是“宝贝林园”。

  历史上每年一到夏天最大的节日“雪顿节”———意为酸奶节———藏达赖远走他乡已38年,藏族艺人却仍然保留在罗布林卡演藏戏的传统族艺人就要到罗布林卡新宫前表演藏戏给达赖看。

  达赖虽然远走他乡已38年,但藏人仍然保留了在罗布林卡演藏戏的传统,唯一的差别是,新宫的观戏楼没有了达赖,而罗布林卡也不再是他独享的“御花园”。

  97年9月2日上午记者团抵达罗布林卡时,人潮汹涌。那天藏人都休假了,扶老携幼到当年不得越雷池一步的罗布林卡去看藏戏。

  新宫在比较幽静的林卡内层,是两楼高的木建筑,虽不宏伟,但金顶黄漆,完全是皇宫气派,而且修缮得很好。

  宫里保留着达赖当年的原样布置。达赖当年专用的浴室里摆着印度进口的英国白瓷浴缸、冲水马桶。旅游处的晋美处长指着门锁说:“这都是英国货,是当年最好的。”

  达赖1959年逃离拉萨留下的新宫,仍然是信徒朝拜、祈神的场所。西藏没有宗教自由?但罗布林卡新宫开放着,让信徒自由进出,对此,一些英美记者深惑不解。44岁的藏族建筑工人多布吉一间屋一间屋的朝拜,我本以为,在场的官员会感到不自在,出乎意料,同行的外事办、旅游局官员对那些信徒的行为习以为常。

  的确,人去楼空的布达拉宫仍是信众爱去的地方,拜的看的,人潮络绎不绝。而中央政府从1988年到1994年,花了5300万元维修布达拉宫,认真保护拉萨这座代表当年政教合一的文物。

  西藏很穷,但中央政府仍耗费很多钱保护维修西藏的寺院。单单日喀则从1982年以来,寺庙、寺院就耗资1亿1312万元。

  我们在泽当参观有1300多年历史的昌珠寺时,遇到山南地区文物局人员强巴次旦正在绘制维修图。他说,该寺从1981年开始分段维修,现在已经是第四阶段。

  以前在地上,现在在天上

  在日喀则我们参观了历代班禅驻锡地扎什伦布寺。那是1447年兴建,已有500多年,占地30万平方米,是西藏最主要的四大寺之一,现有喇嘛多人。

  扎寺的老喇嘛次仁多吉告诉我,寺里的收入越来越好,这是因为社会越来越有钱,布施也越来越多。

  通过翻译,我请他比较一下现在和以前的生活。他说:“以前在地上,现在在天上。”翻译说,他的意思就是好得太多太多了。

  十世班禅生前推行“以寺养寺”,扎什伦布寺拥有两个牧场和多种生意,搞产业加上信众布施,财源充裕,每个喇嘛每月可得200元左右。

  但班禅1989年圆寂后,中央政府为他在扎寺建灵塔,花了6000万元,还不包括600公斤的黄金和珠宝。

  55岁的喇嘛巴桑是1950年进寺院的。他说1959年以前,寺院靠老百姓和奴隶供养,现在信徒比以前供的钱多了,喇嘛也比以前富了。他摸摸身上的红袈裟说:“过去只有高僧才有机会穿这种绒毛袈裟,现在我们普通喇嘛也有能力穿了。”他说每天清晨5时半在大殿诵经,9时半回住处,吃了饭再到寺里诵经。

  他说,每人分到的钱自顾自己吃穿就行,不管家用,有的还靠家里供养。在我们访问了几处寺院之后,同行的美国记者大惑不解:“西藏的喇嘛不事生产,也没有做公益,还要靠家里生活?”

  尽管如此,现在西藏僧尼多达46000多人。

  学校规定藏族学生必须学藏文

  西藏的寺院和寺庙显然都得到妥善的保护,教育则取得长足的进展。拉萨市教委副主任洛桑加措介绍,拉萨有603所小学,18所中学,全分藏、汉班,西藏人享有9年义务教育,至少上学到初中毕业。

  我们参观拉萨市第一小学,那是1952年建的,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100平方米,是西藏第一所现代小学,以藏族学生为主的全日制小学,开41个班,藏族班28个,1700余人,占全部学生的70.3%;汉族班13个,700余人,共计有2400个学生。全校职工159人,藏族占73.3%。

  参观那天,操场上正有两班二年级的学生在游戏,穿着藏族服装。洛桑加措介绍,按照规定,藏族学生必须学藏语,而且除了汉文课,其他各科都是用藏语授课。藏汉通婚后的孩子,则可以选择跟父亲还是跟母亲。

  参观藏族班的时候,全班的孩子都在用藏族的扁嘴笔练字。拉萨市第一小学书记白珍告诉我,政府每年拨款200多万元作为该校经费,1997年还增拨了76万元改善条件。

  交谈中白珍这个书记透露,自己当年曾是奴隶,她被中央选入陕西学习4年,从此改变了命运。

  土地归户 牲畜归户


  事实上,藏人翻身的例子太多。

  我们在泽当访问53岁的农民铁觉,便是典型的例子。铁觉在1959年获得7亩半农田,种青稞、冬麦,除了一家4口食用和作牲畜饲料,每年还有1000多斤粮食可卖。

  西藏农牧区享受长期不变的政策:土地归户,牲畜归户,政府不征收农牧业税。铁觉的所得百分之一百归自己所有。

  回忆1959年,他才16岁,跟着父亲做奴隶,还曾见过女奴隶被主人剥光衣服绑在柱子上惩罚。他笑着说,当年那个女奴的女儿就是他的妻子。

  访谈中,他以“很幸福”形容今天的生活。幸福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到访的时候,他正雇用一名木工为他宽敞的住房制作全套新家俱。

  铁觉家的厨房是独立的一所房子,门口的干牛粪堆积如山。干牛粪是西藏农人的燃料,是值钱的东西,越多表示越富裕。

  铁觉24岁的女儿格桑卓嘎,先后就读于辽宁省辽阳初中、河北省石家庄高中,西藏大学毕业,现在当中学的化学老师,月收入700元。格桑卓嘎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和待遇很满意。

  她说,1986年,13岁的她和100多名藏族同学,一起到辽阳中学念西藏班,非常想家。但现在回想,深觉那是珍贵的际遇。

  藏族弟子到内地读书,政府包吃、包住、包穿

  山南旅游局副局长保疆说,现在藏人抢着送自己的子女到内地念书。内地26个省市开办的西藏班,让考上的藏族学生就读,而政府则负责“三包”:包吃、包住、包穿。
  各地西藏班1万多人,至今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已经4000多人。山南地区外事办公室的丹增多吉说,跟旧西藏社会比,情况变化太大了。以前的西藏没有现代意义的学校,只有僧官和俗官学校,但是官校出来的人并不事生产,只是当官或当喇嘛,农民没有受教育的机会。

  年轻的丹增是北京外交学院毕业的。他说现在藏人都明白,孩子到内地上学,学习得更好,也开阔眼界,增广见闻。

  教育正迅速使西藏青年走上康庄道路。

  在拉萨饭店的餐厅,有一位永远绽着笑脸的见习经理,名叫次吉,是刚刚从西安外语学院毕业回来的。我问她,美国议员说,很多藏人生活过得很不好,没有自由,很不满?

  “他们胡说八道,美国人老爱干涉别人内政。”

  “现在比以前好在哪里?”

  “我爸爸说,解放前,他常想的就是什么时候能填饱肚子。”次吉说,“那时候,最幸福的事就是填饱肚子。”

  她透露,她爸爸以前当过乞丐。不过,现在“幸福”写在她亲切的笑容上。

  一直到结束这趟西藏之行的时候,我们还是没有找到西方一些人指控的藏文化被汉文化“吞没”的证据。反而在拉萨饭店的咖啡厅里,墙壁上贴满了英美明星、歌星的海报,播放着英美的流行音乐……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