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1998年 > 第一期

一件发生在纳木湖畔的故事

多吉占堆 发布时间:1998-02-19 14:56:02来源: 中国西藏

  8月的雪域高原,清爽亮丽。美丽的纳木湖畔,如茵的大草原上是朵朵白云似的羊群和黑鸦鸦的牦牛。一个个牧童在唱着古老的曲调。

  这是藏北草原上最欢快、迷人的季节。就在那个空明静寂的日子,一辆丰田越野车从湖畔急驶而来,当车子来到一顶黑色的牦牛帐篷前,牧人立刻从帐内涌出来,努力辩认车上的来客。这时坐在前座上的长者跳下车子,从车内拉出一位城里的青年人,走到牧民老阿妈的身边,用藏北牧民的口音说:“这就是你的儿子!”老太太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努力擦了擦双眼,仔细看了看,突然她叫了一声“儿子。”就和青年人拥抱在一起。这时沉默许久的青年人激动地用汉语叫了一声“妈妈。”在场的人都流下了动情的眼泪。

  这是一段发生在西藏纳木湖畔的故事。在拉萨的自治区石油总公司副总经理洛桑金巴的办公室里,那位名叫王峰的青年人向我讲起了他那充满心酸和甜蜜的神话般的往事。

  时光倒转31年,纳木湖畔可是一种别样的风景。中国灾难性的政治运动同样波及到大草原上,天灾加人祸,使牧业生产几近衰败。牧人的生活笼罩着饥荒和贫穷的阴影。
  在湖滨的尼玛乡五村,牧人边东一家的生活陷入了绝境。严冬即将来临,他和妻子央切姆愁眉不展,望着绕膝的8个干瘦、无力的孩子,心中更是雪上加霜。他们没有几头牦牛,只能靠几只山羊的奶过活。对于他们两口子来说,自己的生存已抛到九霄云外,唯恐不能保住孩子们的性命。于是,他们祈祷着,渴望着,祈求上天保佑一家人度过这生死难关。

  可是,严酷的现实不能如他们的愿,在难忍的饥饿中,两个孩子相续夭折。就在他们非常困难的时候,他们所熟悉的区委书记王明忠来到他们家中,王书记还带来了他新婚的妻子贺佑翠。边东家的情况使这年轻的汉族夫妇感到震惊,他们商量了一下,决定收养一个孩子,为这个困难的家庭尽一点自己的力量。

  于是,两岁的扎西多吉成了幸运儿,但却要离开自己的生身父母。

  当时年轻的王明忠夫妇还没有自己的孩子,就把扎西多吉作为自己的血脉,取名王峰,以“峰”为名,就是要让他记住自己出生在海拔4800米的高山之上,不忘自己的父母和故乡。

  1970年,王峰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那一年由于在高海拔牧区工作了15年,王书记的心脏出现了问题,组织上调他到西藏设在四川眉山太和的油库当书记兼站长。他们一家人也就一下子从“天湖”边到了“天府之国”。

  王峰回忆说,当时离开家乡,离开西藏的情形,已全然从脑海中消失。但是后来在四川上学的经历却历历在目。他于1971年在当地上小学,接着读初中,最后从兰州职工中专毕业,学的是电焊等实用技术。王峰中专毕业后便进入他养父所在的太和油库,从事接御油料工作,油库上所有的工种他都可以干。

  “我被收养后,母亲又生了一个妹妹,但父母仍然对我非常好,不仅疼爱我,而且严格管教,使我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他说,“记得我小时候得了一次肺炎,发烧40多度,紧急送到四川省第一人民医院去抢救,才脱离危险,如果在纳木湖边,那就死定了。”

  听到这里,我仔细打量眼前这位汉子,皮肤黝黑,满口四川话,已不会说一句藏语。环境确实能改变一个人,王峰身上已丝毫没有了纳木湖畔的“酥油糌粑味”了。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王峰对纳木湖的眷恋油然产生,血液在呼应根的召唤。在养父母的鼓励下,他蒙生了寻根的念头。

  1993年,王峰只身踏上了回归之路,他在藏北草原上东奔西跑,但因语言不通,无人带路,尽管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自己的父母。

  这时自治区石油总公司的领导深深地同情王峰的身世,理解他的心境。1995年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巴桑视察太和油库时,阿丁总经理向她介绍了王峰的情况,并表示公司要帮助王峰去寻根。巴桑书记建议,最好将王峰的生父母和养父母都请到拉萨,大家聚一聚,共叙藏汉民族友情。此后,公司副总经理洛桑金巴亲自去纳木湖察访,终于找到了王峰的老家,这样王峰才得以再次回到纳木湖畔,这才有了文章开头所描绘的动人情景。

  王峰此行,养父母很支持,他们也都想重归故地,但体检没有过关,于是他们买了不少礼物,让王峰带回去好好慰问一下自己的亲生父母。

  王峰告诉我说:“我要到我出生的地方看一看,因为我的血管里流得是藏族牧人的血。”让王峰感到遗憾的是,他的亲生父亲已于1994年过世,没能和自己阔别27年的孩子见上一面。不过王峰见到了他的母亲,见到了当时被另一户收养的他的大哥和唯一在父母身边生活的妹妹。母亲告诉他,他被王书记收养后,又有3个孩子接连死去,那时的日子实在不堪回首。此时母子两人语言不通,但在洛桑金巴的翻译下,两人之间的隔阂和距离倾刻间消失了。

  在家乡的4天里,王峰沉浸在感受亲情的幸福的海洋里。说也奇怪,他没有一点高原反应,糌粑、酸奶、血肠、生肉样样吃得很香。大草原的生活,是王峰隔得很远却永远无法忘却的一种情结。

  王峰说,家乡的面貌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脑海里无法消失的那一段穷困的阴影,今天已不复存在。但是,他也感到了亲人生活的不足,特别是大哥一家,已生了6个孩子,但只有一个上了学。王峰决心为大哥减轻一点负担,就提出由他收留大哥的一个孩子。大哥高兴地让15岁的老大卓嘎随王峰远走。王峰表示,一定要让卓嘎学习文化,特别是要让她学习医疗等实用技术,将来再回家乡来。在拉萨,王峰为卓嘎买了全套的新衣服,并且请人把卓嘎收拾得干干净净,像一个城里的姑娘。

  前些日子,王峰带着满腔的喜悦,带着侄女卓嘎登上了飞往成都的飞机。小卓嘎第一次坐上了飞机,她知道自己将飞向新的生活。

  她的未来将会是怎样的呢?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