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1998年 > 第二期

当大雪围困藏北牧民的时候

旺堆边吉 发布时间:1998-04-19 15:04:35来源: 中国西藏

  去年9月份以来,西藏那曲连续降雪40多场,平均积雪厚达40厘米以上,全地区147个乡,几乎乡乡受灾,1000多个村庄被大雪围困,有22个乡与外界失去了联系,3万多人断粮,6000多群众感染各种疾病,数十万头牲畜没有草料,面临死亡,这是藏北近几十年来罕见的特大雪灾。

  大雪围困藏北牧民,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各界的强烈关注。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多次询问灾情,姜春云副总理两次听取了西藏灾情汇报,对抗灾救灾作了重要指示。西藏自治区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制定了正确的抗灾救灾工作方针,组织了抗救灾领导小组,在自治区抗救灾小组的领导下,西藏的各行各业都积极投身于抗灾救灾工作,人们有钱的出钱,有物的捐物,有力的出力,一些已经退休离开西藏的老干部也从远在千里的北京向灾区捐款,一些寺庙的僧人自发地捐钱捐物捐糌粑。在这场与重大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各级干部、驻藏部队、交通部门、气象部门、邮电通讯部门都尽职尽责,与牧民群众同甘共苦,共渡难关,为灾区减少雪灾造成的损失和灾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涌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

  驻藏部队率先赶到灾区,将第一批救灾物资送到牧民手中

  灾情就是命令,驻藏部队闻风而动,第一批33辆东风牵引车、机械工程车星夜赶往灾区。后来这些牵引车在灾区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因为在藏北积雪很厚的情况下,这些牵引车成了唯一能运动的交通工具,他们将一批批的食品、衣物、燃料送到受灾的牧民手中。

  风雪中,一辆辆军车顶风冒雪昼夜兼程地赶往藏北。查吾拉乡牧民被海拔6000多米的雪山死死地封锁在冰雪世界里整整半个月了,这里的牧民已经没粮吃、没柴烧,处于生死交关的时刻。驻藏官兵冲破冰山雪海,顽强地向查吾拉乡行进。路上,积雪厚达1米,没有路标,只有靠指南针和地图行路。官兵们一边挖雪,一边开路,仅仅10多公里的路程,他们奋战了3个昼夜才得已通过。终于在第5天将救灾物资送到查吾拉乡的两个重灾村,帮助受灾群众渡过了难关。

  滩堆乡连降几场暴雪,牲畜大批死亡,是安多县的特重灾区,乡政府与县里失去了联系,群众住的帐篷都被牦牛吃光,可供取暖的牛粪也早已烧完,粮食更是所剩无几,50多户200多名群众都聚集在乡政府,情况十分危急。刚刚在安多县执行完救灾任务的战士还未休息,接到任务,又立刻驾车向滩堆乡进发。第一天行驶了20公里,第二天,大雪漫天而至,雪越积越厚,走了一天才走了1公里。为了尽快将救灾物资送到牧民手里,在副团长的带领下,他们晚上开着车灯继续挖雪,刺骨的寒风夹带着鹅毛大雪呼啸纷飞,战士们在每天只能吃一块干粮的情况下平均每日挖雪两公里,终于在受灾群众粮尽柴绝时,将13吨的食品、燃料送到滩堆乡。

  安多县腰恰乡积雪厚达1米以上,300多名无吃住的群众聚集在乡希望小学。他们被大雪围困了半个多月,房屋木柴全烧尽了,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刚刚投资兴建的希望小学拆了。正当大家含泪准备拆房时,驻藏部队的4台满载救灾物资的卡车赶到了。乡长旺杰感动地说:“你们来得太及时了,在关键时刻解决了我们的关键问题。不然我们的希望小学就保不住了。乡亲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救命之恩。”

  从去年10月份至今年1月底,西藏军区部队已经先后出动了1400多人次,50台牵引车,260多台运输车和8台推土机,28台指挥车投入抗灾救灾第一线,给灾区打通冰雪堵塞的道路2800公里,特别是打通了安多县通往色物乡,单程就是700公里,通往帮麦乡,聂荣县通往永区差当、当木、聂荣乡,双湖通往八林、迈马、和平等10个特重灾乡的道路,紧急运送物资120多吨,解救了120个受灾乡村被大雪围困的40000多群众,其中找回失去联系的群众380多户,其中有55户是在双湖。而参加救灾的官兵100%得了雪盲,60%的人冻伤。对于驻藏部队的救灾行动,西藏人民给予了高度赞扬。那曲地区行署副专员次旺多杰动情地说:“部队的及时到达,确实挽救了不少灾区人民的生命。一些村庄,假如部队的牵引车晚到一二天就会饿死和冻死人。灾区人民都说部队的牵引车是救命车,部队开通的道路是生命线,部队的官兵是救命恩人。”

  想灾区人民所想,急灾区人民所急,干部们舍小家顾大家

  在那曲雪灾面前,在事关人民群众生死存亡的时候,西藏自治区的各级干部都深入灾区第一线,爬冰卧雪,走村串户,了解灾情,分送物资、指挥抗灾,由于他们在第一线与人民同甘共苦,生死拼搏,极大鼓舞了灾区人民抗救灾的信心和斗志,起到了骨干中坚作用。据统计那曲遭受雪灾以来,由自治区、地、县、乡组织的各级工作组500多批次,干部人数达2500多人。

  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丹增作为自治区抗救灾领导小组组长,多次率工作组亲临灾区,先后1个多月,深入到聂荣、安多、比如、班戈、双湖等灾区第一线,实地解决抗救灾中的各种问题。在那曲,他逐一察看了3个存放救灾物资的仓库,抽查了棉袄包裹是否严实,检查了罐头的保质期,了解救灾物资的分送和发放情况。在检查过程中,丹增书记强调指出,要把救灾物资送到最需要的灾民手里,送到最边远的灾民手里,送到最困难的灾民手里,所有救灾物品要一件不留、一件不忘地分发到灾民手上。除了丹增之外,西藏自治区政府常务副主席杨传堂、列确等领导都亲临抗灾第一线,视察抗救灾情况,慰问参加抗灾救灾的驻藏部队官兵。

  在灾难面前,各级政府加强了对抗救灾的领导,采取地包县、县包乡,乡包村,村包户的办法分级负责、责任到人,把群众紧紧团结在干部周围。绝大多数干部不辱公仆使命,为抗灾工作殚精竭虑,他们有的带病坚持工作岗位,奋战在抗救灾的第一线;有的顶风冒雪步行上百里向上级汇报灾情;有的把自己的燃料、粮食拿出来救济群众。那曲地委书记杨骏、专员康金等地委、行署领导多次深入灾区,那里灾情重,那里就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实地指挥抗救灾工作。行署常务副专员嘎玛自雪灾以来,至今奋战在聂荣县救灾的第一线。聂荣县副县长次仁多吉为了解救苍琼玛一带的牧民,带领抢险突击队,先后在140多公里的雪地里走了27天,历尽艰险,把6000多公斤的粮食和一批燃料送到灾民手中。

  比如县良曲乡党委书记阿旺茶巴不顾个人安危,多次到各村了解灾情。一次他在前往茶如村的途中,连人带马掉进了冰窟,当即受伤昏迷,在同伴的全力抢救下方才脱险。事后他也没有去医院,一直带伤继续工作在救灾的岗位上。

  正是这些无私奉献干部的所作所为,才使灾民们对克服困难渡过雪灾充满的信心。他们就象一盏盏灯塔,一根根火把,照亮和温暖着灾民的心,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了千家万户。灾民地地说,有这样的好干部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再大的灾难我们也能克服。

  危难之中,各行各业为抗灾救灾出钱出力

  在那曲地区的抗雪救灾中,各行各业都积极行动了起来。数月的大雪阻断了交通,许多乡村的联络只有靠电话和无线通讯,为了及时了解各地的灾情和组织抗灾,那曲邮电局组织了抗灾领导小组,青其局长亲任组长,指挥抗救灾工作。他们为了保证村、乡、县和地区、自治区的联络通畅,组成了单边带短波的通讯网、应急通讯网、TES长途通讯网三种抗救灾通讯网络,并且保证这些网络的良好运行,为那曲的抗救灾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们打破常规,本着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优惠或免费为抗灾工作安装了288部市内电话,配备移动电话8部,BP机30多部,并为地区的党政领导开辟了专线电话和提供了专门的通讯场地。为了保证所有的线路通畅无阻,邮电局副局长担任抢险队队长,哪里线路发生故障就立刻组织抢修,保证了地区和10个县(区)的通信畅通。在救灾期间,青其局长的父亲突然病故,可是在这关键的时候他怎么能离开岗位回家处理丧事呢?最终他也没有回去看老人一眼,始终坐镇在救灾第一线。

  藏北的道班工人在牧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的紧要关头,他们也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为保证道路的畅通日夜劳作。查仓拉是那曲通往聂荣的唯一山口,这个养路队的24个人,在队长阿扎的带领下,从9月份开始扫雪、清雪,到后来是挖雪、推雪,许多人都冻伤了手脚,可是没有人有怨言。最为可贵的是,这些养路工人,他们许多都是当地牧民的后代,他们的家也正在受到大雪的威胁,可是没有人离开岗位,至今他们还工作在自己的养护段上,为保证道路的通畅而出力出汗。去年12月12日,养路段的推土机坏了,队长阿扎到县里去配机件,他步行了3天3夜,才把几十斤重的零件背回来,这时他的手脚都冻伤了,而且患了严重的雪盲。有50多天,这里的工人没有脱衣睡个安稳觉。司机央增告诉记者:“在雪地里汽车受阻的滋味我们最清楚,养路工人次仁觉吉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有车受阻求救,他立刻前去帮助推雪、拉车。”连次仁觉吉自己都记不清他到底救助了多少受阻车辆了。记者问他时,次仁觉吉一脸诚实地说:“我真得没有数过。”

  在这场抗雪救灾中,还有人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那曲地区索县亚安县一村的牧民才珠为了帮助重灾区的人民,驾着自家的东风车帮助抢运救灾物资,在途经安格拉山时,由于路面结冰,汽车滑入40米深的山底。人们立刻将受了重伤的才珠送入医院抢救,由于伤势过重,才珠为救灾献出了自己年仅38岁的生命。

  目前那曲的抗灾救灾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一大批救灾物资已及时送到灾民手中,暂时缓解了灾民缺衣、缺粮、缺燃料、缺医、缺住房的燃眉之急,并且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保住了一批适龄母畜和种畜。但是据气象部门预测,雪灾还将持续,灾区救人保命的工作量还很大,灾民急需的粮食、燃料、衣物只是得到了暂时的缓解,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好灾民的吃、住、烧、治病就医等生活问题。

  这次雪灾,给藏北带来的损失惨重,今后恢复生产,重建家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