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1998年 > 第四期

七林顿珠下海记

高剑平 赵锡平 发布时间:1998-08-19 16:44:07来源: 中国西藏

  4月的建塘,春已悄悄来临。我们在青龙潭畔见到了镇上大名鼎鼎的藏族私营企业家七林顿珠。他应我们的请求讲了下海十多年来成功路上的甜酸苦辣。

  他有个让人羡慕的前途

  早年,七林顿珠刚读完初二就辍学了,参军梦破灭了,厂矿机关招工又屡被拒之门外。1971年,他终于应招进了高原服装厂。厂里领导见他年轻肯干,多次派他到昆明学习裁剪技术。昆明服装厂的服装生产流水线让他大开眼界。学习结束回厂后,他从头干起,由于肯钻肯干,他很快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还兼做出纳工作。80年代初,他已是三级工了,厂里还准备让他当主管会计,这时他工资加奖金每月收入100多元。这好光景使很多人羡慕不已。可是他也有苦衷———妻子工资低,两个孩子要供养,家里开销大,生活紧绷绷的。他想农村搞联产承包,企业为什么不?他建议厂里搞承包,可这种想法在当时是不能被人们所接受的。他感到拿着这点“饿也饿不着,胀也没得胀”的工资过日子十分难过,就向厂里提出“停薪留职”,想尝试跑生意,没想与厂里谈条件没谈拢,他干脆辞了职。

  开弓没有回头箭

  起初,他贷款一万二买了辆旧“解放”车,车买了却一无执照二不会开。朋友为他介绍了位老司机,他一下与司机师傅签了半年的教练合同,他随师傅一起跑长途,拉木料,起早贪黑,每月还要付900元工钱,折腾了两个月2500元的周转金用光了。近千元的运费收不回来,又增加了千多元的借款,他不能再踏踏实实当学徒了,便硬着头皮去考执照,谁知竟然顺利通过!告别了师傅,七林顿珠到处单打独闯,南下瑞丽,北上芒康……他终于还清了贷款,卖了“解放”车买了辆新东风。以后的几年,七林顿珠和一伙青年人相约为昆明、四川老板倒木料,运松茸,不分昼夜,没有秋冬。

  信誉是做人的通行证

  1992年的一天,他运松茸到四川西昌的途中,路遇4个蒙面人深夜拦路劫车。他这个康巴汉子操起铁棒勇斗歹徒,打跑了劫车人,又送被打得头破血流的押车的小老板去医院包扎,不但及时报了案还协助公安机关抓获了这伙屡屡作案的抢劫团伙。抵达西昌时,总经理见价值40万元的货完好无损,不仅提高了运费而且更加看重这位康巴汉子,逢人便夸:“阿文(七林顿珠又名王文彬)有胆有识,给他提高运费值得!”

  七林顿珠从此加入了做松茸生意的队伍。松茸诱人的利润又使一些人挺而走险,一次车过四川攀技花市郊,他一人驾车在前赶路,遇上了假交警拦车“查证”。当砍肉的板斧架在他颈上逼着要钱时,他却沉着机智地与他们拖延时间,待后面的同伴跟上时,大家一起制服了歹徒。他们一伙人常年穿梭于边远山区携带巨款收购松茸,并将松茸运往四川、昆明、楚雄等地。一次楚雄某公司按合同付了十多万元的松茸款却忘了索回欠条。要是稍生邪念,这单据就可使他们大捞一把,可他们仨却亲自把单据送回。那公司的老板感激得直下跪拜谢!这样,他的声誉鹊起。

  “吃虱子也要留条腿”

  1993年,七林顿珠还完了“东风”车的贷款,如释重负。如今,他已是腰缠万贯的老板了。“吃虱子,也要留条腿”,母亲的话时时在他耳边响起。十多年的走南闯北,他懂得做生意要眼光长远。松茸生意赚得多风险也大,拴在一棵树上行吗?七林顿珠在许多人涌向松茸时,自己却打起了转弯灯,把资金投向了生产青稞酒。

  青稞酒是当地享有盛名的特产。几年前,他妻子用8000元办了个小酒作坊,这回酒作坊变酒厂了。他们在3亩多地上盖起了2300多平方米的三层楼并为酒厂购置了必要的设备,还招了4名工人。1994年,他加入了中甸青稞酒集团,成为其下属分厂。建塘3000多家小酒坊纷纷向他交售青稞酒。为了信誉,他绝不收不合格产品。目前,七林顿珠已娴熟地掌握了勾兑酒技术,生产青稞醇、枸杞青稞酒等9个品种的青稞酒,3年中向外销售90多吨。

  1997年他新开发的代装青稞炒面在游客中反响强烈。这一切的成功,是这位康巴汉子挚着追求的结果,他是中甸较成功的私营企业主之一。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