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1998年 > 第四期

绚丽多彩的甸文化

赵松发 发布时间:1998-08-19 17:02:11来源: 中国西藏

  中甸地处川藏滇民族走廊结合部,至明末清初,形成了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杂居县。如今,这里是9个民族、7种语言、5种文字,风俗、宗教信仰、文化习俗都相通又都不相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该地区创造了自己悠久的历史、产生了灿烂的文化,多种民族的融汇,孕育出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美观多样的民族服饰

  中甸藏区与其他藏区的不同点就是这里服饰的多样化,它有如高原夏野,五彩缤纷,群花竞艳,尤其是妇女的服饰。

  过去中甸男子与清代男子发辫相似,蓄长发,戴首饰,头戴毡礼帽或皮帽、金边帽,顶顶都是光彩夺目,还有狐皮帽,颇为华丽。男服一般分“勒矩”(劳动服)、“赘矩”、“扎矩”三种。赘矩(礼服),男式的贵重礼服,头戴瓜皮圆帽,顶系红绸飘带,上身穿镶金边的白绸高领上衣,用银币、铜珠做衣扣,讲究层次重叠、颜色醒目;下身穿一条及膝白丝绸宽腿裤;外套“处巴”,即圆领、开右襟的氆氇或缎子做的长袍,袍下摆有的还镶着水獭皮、豹皮、虎皮等兽皮;腰系两根红绿丝带,佩戴精美的腰刀、吊刀,胸前挂一圆形银制的护身符,喜戴金银质戒指,戒指上镶有绿松石或珊瑚,腕套象牙手镯或银丝手镯;脚蹬长筒皮鞋或藏靴。扎矩(武士服),头戴整狐皮帽,身穿豹皮或虎皮镶边的氆氇或毛料处巴,腰间横插镶珊瑚长刀,身佩大小两个护身符及长短枪。这装束充分显示出藏族男子健壮、豪迈和英武。这里的男性穿处巴特别讲究:平时常袒右臂,行走或劳动时将两袖扎于腰间,迎接贵宾、拜见长官或朝佛时,须将两袖穿好或右袖从腋下兜过搭肩,表示恭敬。

  中甸藏族妇女服饰因地域差别而区别大,种类多。大小中甸和县城大致相同,喜穿长袍,最高贵的以氆氇或绿色呢子缝制,头戴水獭皮镶边的三角帽,梳两三长辫,饰以价值昂贵的巴掌大小两块珊瑚,两耳坠金丝串珊瑚金耳环,项挂珍珠、玛瑙、串珠,胸佩银制镶金正方形护身服,后披锦缎披肩,脚着云头藏药藏靴。一般较高贵的服饰为“目本”,上衣为青蓝色绸缎大襟交领长衣,外罩粉红色锦缎坎肩。坎肩领绣各种花色图案,两端系有一对银制排虎(亦称排扣),分别镶嵌5粒玉石和3块珊瑚;前襟用金丝线和花条绣成右衽“厂”字形花边;4对扣子,扣子上系3条银链直至腰带。腰间系两根红绿绸带,佩戴一套小银铃和一个银针线盒,加拴一根嵌银腰带(罗车),背披珊贡(披风,氆氇挂金丝缎面,下坠彩色丝线)。头戴黑金绒三角帽,用青蓝两色布做额巾,辫稍系红头绳。一般女服,头戴金绒三角帽,身穿毛呢或各种料子大襟长衣,外罩呢子或绸缎坎肩,除不佩银铃、针盒、罗车外,其余与目本相同。身披“撒拉”(用毛布做里,红绿两块为面,四周镶十字花氆氇,下坠数条獐子皮佩带)。中老年妇女头戴金边帽,身穿氆氇大襟长衣,外罩羊羔皮为里子的“拉巴桑拉”披肩。平时戴盖耳帽,夏季多穿布料或白麻布长衣,冬季穿毛布衣,披毛织彩边“协当”或整块羊皮“拉巴”。近年来藏族妇女服饰变化很大,有如山花烂漫,五彩缤纷。节日喜庆时大都穿上华贵的服装,佩戴金银珠宝饰品,琳琅满目,雍荣华丽。

  中甸洛咱、东旺妇女穿连衣裙式服装。上衣色彩鲜艳,下身为彩色条纹装饰的百褶裙。尼西一带妇女又多穿白色衣裤,满头是细细的发辫,喜戴珊瑚、玛瑙、珍珠、绿松石等成串的项链。近年来,妇女服饰更加艳丽。

  中甸三坝白地是纳西族聚居区,是东巴教的始创圣地。这里的男子穿大面襟短上衣,腰束麻布彩带,下腹系羊皮兜肚,内装日用零星东西或钱币,喜佩戴腰刀、打火镰袋等。头戴金边绒帽或包头,着宽脚裤,其长过膝,打绑腿,穿钉子牛皮鞋。妇女穿绣有彩纹的对襟圆领长衫,着百褶细麻布裙,腰束百花带。长辫盘结于头上,喜用蚕丝巾缠头,披白色大公山羊皮,一般喜佩戴各种金银镶珊瑚、绿松石耳坠、戒指、手镯等饰物。

  进入80年代,青年男女多改穿流行时装了。

  千姿百态的民族歌舞

  中甸是歌舞之乡,每逢重大节日,婚嫁喜庆、重要聚会、丰收季节,各民族便盛装艳服欢聚一堂,轻歌曼舞,通宵达旦。大小中甸的茶会歌、尼西的情舞、三坝白地的阿卡巴拉及独一无二的东巴舞,热情奔放的锅庄、风格独特的傈僳族热巴等。各民族的歌、乐、舞相随相依,随乐而舞,歌起舞作,舞腾歌随,融为一体。众多的歌舞按性质可分民间音乐舞蹈和宗教音乐舞蹈两大类。

  民间音乐舞蹈有锅庄舞、茶会歌、情舞、弦子等几种。锅庄舞是种颂赋体舞,只在喜庆日举行,室内外均可,不分辈份合家老少都可参加,载歌载舞无伴奏。舞者以性别或村寨区分,站两排转成内外两圈。开始时,舞者弓腰缓步,后渐快,表现出豪放高亢的情绪。歌手领舞领唱,或问答或重复,以掌握调数多少定胜负,往往通宵达旦。歌词内容十分丰富,一般分为擦尼、擦司两大类。擦尼的歌词内容、舞步形式比较古老,歌词中以歌颂佛祖、王臣居多,主要由中老年人跳;擦司的舞姿比较灵活,是青年男女交流感情的舞蹈,主要通过歌词中的比喻来表达互相爱慕的情意,青年人喜爱参加。而且一般都在后半夜才开始。锅庄因对手相逢难以分胜负,或者青年男女情浓浓难舍难分,甚至跳到天亮,至日出时主持人只得向双方敬献哈达要求停止。茶会歌这是一种在特定场合下举行的歌会,唱茶会歌的顺序为迎宾曲、赞颂歌、心愿曲、黎明歌、梦歌、分别歌、忧伤歌、祝愿歌。人们在约定举行茶会歌这天,东道主在村口迎接来宾时要唱迎宾曲,然后一同进村至家中。将客人安排落座于火塘边,摆上各种糕点、果品,当端来酥油茶时,客人便唱起赞美主人食品、房屋的赞歌。茶会到高潮,男女青年吐露钟情诉说心愿时,就唱心愿曲。当东方启明星升起时,客方先唱黎明歌,表示返回之意;启程时又唱分别歌、忧伤歌、祝愿歌,唱出难分难舍及分别之时的痛苦心情,祝愿再相会、牢记情谊的歌。情舞比锅庄热情、欢快、奔放,动作与队形变化丰富,也比较复杂,男女各一边围成圆圈。该舞分三类,有两类在婚嫁庆贺时跳,男女老少均可参加,歌词多为祝福、恭禧等吉祥话,而第三种擦西则专门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时跳的,歌词多为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弦子舞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自乐性歌舞。在节庆、婚嫁、集会时,人们欢聚一堂,男拉马尾为弦的胡琴,女舞长袖,各排一半围成圈,一方领唱者唱,对方复诵,然后交换,形成独特的同词对唱,其词曲舞比较完美,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这是一种载歌载舞的集体舞,舞姿优美,曲调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丰富多彩,旋律欢快流畅,节奏鲜明。开始时,舞蹈速度缓慢,随内容发展而速度加快,以急速旋转的舞步进入高潮。每个曲调的动作舞姿相异,时而悠悠时而活泼沸腾。该舞大致分为迎宾、赞美、情意、临别、讽剌等格式。

  宗教音乐舞蹈主要分中甸松赞林寺的羌姆舞和三坎白地东巴舞两种。松赞林寺的羌姆舞是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格冬”节时跳面具舞,又叫跳神。参加跳舞者都戴面具,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庆祝一年的丰收,祈祷来年太平,驱除一切邪恶势力。纳西东巴舞是纳西东巴教的祭祀舞蹈,专门在祭祀活动时跳,它实际是一种镇魔娱神的舞蹈。舞者人数视参加活动的东巴经师多少而定,舞时,众人作圆圈群舞,有时亦杂有单人舞,舞蹈种类可分为神舞、鸟兽舞和脚舞等60余种。该舞舞姿原始古老,以模仿各种动物为主,步伐灵活多样,动作幅度大,同时也借助一些器械,期间还有杂技等特殊技能,不同的祭祀活动采用不同的舞谱。在中甸白地,有一种用纳西象形文字记录东巴舞谱的经书———《蹉模》,这种舞谱比创作于15世纪的西班牙《拉班舞谱》的产生还早约800年。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