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1998年 > 第五期

“走遍天下还是家乡好!”

洛桑坚赞 发布时间:2005-10-20 10:38:41来源:

  “回来了,回来好!”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进程中,少数上层反动分子发动了阻挠西藏社会进步的武装叛乱。叛乱失败后,他们又煽动部分不明真相的百姓和僧侣逃亡国外,当时一些在印度、尼泊尔等地朝佛、旅游、经商的藏人,也因此滞留异国他乡,度过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时间越久,思乡越切,乡情越浓。正是在这些岁月里,祖国变得越来越强大,家乡变得越来越富裕。国家一再重申,爱国不分先后,旅外藏胞来去自由。正是在这种政策的感召下,许许多多藏胞回国探亲访亲,还有不少人回家乡定居。

  一个初秋的日子,笔者访问了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定居的藏胞家庭,他们热情地把我迎进他们宽敞的屋子,家里摆着彩色电视机,装着程控电话。客厅的墙上挂着工艺精美的唐卡,镶着佛龛,龛前供着酥油灯。房间的地板是拼花木制的,有的是磁砖上铺着各种暗花的地毯,此外沙发和各种家具应有尽有,有的还装了暖气。穿过走廊,晶莹透明的太阳能玻璃檐下,一盆盆鲜花散发着芬芳的香味。凭窗远眺,远方田园景色如油画一般映入眼帘。

  当笔者问起他们现在的生活状况时,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回来了,回来好!全靠中央政府的好政策,才有今天的幸福日子。”好多回乡探亲、旅游、定居的藏胞,如今真正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亲切,在这片养育过他们的热土上,他们感受到了浓烈的乡情和亲情。

  政府妥善安置

  甘肃省有旅外藏胞3000多人,他们分布在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亲属5000多人。近几年,回国探亲、旅游、观光的旅外藏胞人员达到2000多人次,已回国定居的藏胞有100户人家。因归国定居藏胞在外旅居多年,一旦回来,非常希望回到老家去,地方政府按照他们的意愿帮助他们在各自的故乡村落安家落户了。

  甘南藏族自治州从1982年以来,先后回国定居的藏胞有86户,110多人,其中安排为城镇户口的是65户85人,入寺当僧人的15人,回到自己牧区老家的有9户10人。为安置这些人,国家发放生活费26万元,人均安置费2500-3000元。生活特殊困难的和孤寡老人有31人,国家先后发放补助费30万元,此外还有医疗费和病故抚恤费等。对于一些回国定居人员确实有才学有技能的,还有一些在国内上学毕业的,国家都将他们吸收为国家干部,一些人还当上了政协委员和佛协理事。

  对于归国藏胞回国后的住房,各地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按照国家对归国藏胞的政策,对原有住房的人员,将其原来住房退还本人,还给予部分维修房子的费用,经过改建后的房子为焕然一新。对于一些没有住房的人员,各地政府都给解决房产地基,还帮助解决民用木材,帮助他们住进了新颖舒适的平房或精美宽敞的楼房。

  经商兴业致富

住好了还要过日子,这些藏胞在国外多年,大都有一些做生意的经历和经验。当地政府在地处拉卜楞境内的市场繁华区域,划征了2600平方米作为他们的经营产地,让他们开铺子,办旅店,发家致富。

  笔者步入正在营业的几家藏胞开的店子拜访,68岁的甘加洛桑谈道,我在国外流亡生活了30多个年头,到国内探亲5次,看来看去,还是故土家乡好。家乡一年一个变化,而且农村牧区变化很大,生活和过去相比真是天地之别。我回到故乡,受到政府的热情接待,在当地住房紧张的情况下,政府给我解决了660平方米的房产地基。1984年我盖了一座二层楼房,房前是民族百货商店,我在院内又修了20多间客房,准备做中档旅社对外开业。

  80岁高龄的夏河县政协委员归国藏胞昂考说:“1982年我回国探亲时,是抱着看一看的心思来到故乡的,看过后觉得很好,便下了决心。1984年,我带着妻子、儿女回到了故乡拉卜楞,开始我借别人的房子住,后来在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给我划了最好的660平方米的地基,还帮我从银行借了无息贷款5万元,盖了一座三层楼房,又开了商店和旅社,现在日子过得比蜜还甜,比酥油茶还香,贡却松(三宝作证)。想想过去吃了那么多苦,像做了一场恶梦。现在晚上睡觉做梦,都和白天一样亮晶晶,自己想干想歇,没有人过问。这么多年来,我一没有听见头人的鞭子声,二没有听见奴隶的叫苦声,这样的好光景,好日子,我看走遍天下,也难找啊!

  “这几年,我在房前开民族用品商店,在院子里开卓玛旅社,好多外国朋友来作客,生意很好,一年的收入总有个3万5万的,可也忙得我们老俩口转不过趟来。去年,我们退休了,商店、旅社请人代管看守。我的大女儿因病不能干活,老二在美国做生意,也经常寄美元来,身边虽无子女,但精神和身体都很好,日子过得很舒心。我们藏族人信仰佛教,我每天清晨起床后,都要到寺庙转经三趟,然后在家里佛堂前供灯、烧香,祈祷一生平安。国外有人说,中国限制佛教信仰,这是他们不了解国内的情况,我想只要他们到国内来看一看,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来。

  “在故乡,我们归国的同伴也常常聚一聚,谈谈国事家事。香浪节和春节和一些宗教节日都是最热闹的,村里每次都邀我为上座嘉宾,看着大家载歌载舞,我的脚心也痒痒的,想起来和大家一起跳一圈锅庄,唱一首赞美家乡的祝酒歌。”

  回国、回乡、回家

  当地政府专门成立了藏胞工作办公室为国外藏胞探亲访友、归国定居,排忧解难,提供服务。每逢传统的民族节日和新春来临之际,他们总是登门拜访、慰问,举行各种座谈会、茶话会、联欢会,还组织藏胞到内地参观、游览,使他们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领略祖国的强盛和日新月异的发展。

  国家关心归国藏胞,归国藏胞也努力回报祖国的恩情。比如多次受过嘉奖的彭措先生(1997年病故),他生前开了一家小店做生意,这家规模不大的民族用品商店,买卖公平,物美价廉,服务热情,得到顾客们的好评。在亚运会期间,他号召藏胞和同行们为国分忧,并率先拿出自己的微薄收入,捐募1500元,表示对国家的一片心意。

  12岁随父母定居故乡拉卜楞的次仁巴姆,现在已成为一名女教师了。她从小学到中专毕业,学习认真刻苦,她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毕业后她被分配到自己的故乡,当九甲乡一所小学的教师。她有一个愿望和承诺:“我回到祖国怀抱是不容易的,国家和人民将我培养,搞好民族教育是我的职责,我要为本民族的子女上好课,教好学,这样,我才能问心无愧,也算我对民族对国家的一点回报。”她是这样说做,也是这样做的,1997年度,她被评为全县教育界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双项荣誉称号。

  从台湾回大陆故乡定居的78岁高龄的甘迪乐珠,他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巨大变化以后说:“我1992年来大陆定居,回到家乡一切都很亲切,可又很生疏。拉卜楞寺转经的人川流不息,市场兴旺繁荣,应有尽有。昔日破烂不堪的民房,已被一排排新楼房代替,过去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宽敞的柏油马路。我1997年到内地去旅游观光,观光中,我还到了南京,专门去看了孙中山先生的墓,在孙中山的塑像前我献了花圈,又献了洁白的哈达,表示了我的敬意。我从来没有见过我们祖国这么辽阔,经济建设这么发达,自然资源这么丰富;我也从来没有想到我们祖国这么富强。我想,不了解国内情况的人,是没法想象今天家乡翻天覆地变化的。

  承认现实,不仅要有胆略和勇气,也是一种责任感和尊严。归国藏胞们经历各异,但是祖国和家乡展示给他们的不只是回归的诱惑,还有自尊自强的生活着的荣耀。

    10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