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的西藏博物馆
西藏是藏族的发祥地,历史源远流长,因独特的历史环境,而使文化相对地与世隔绝,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充满了浓厚的古老和神秘的色彩。作为西藏文化发展实物映照的西藏文物,世代留存从未间断,真实地反映了西藏社会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学和社会生活的状况。
史前文化
西藏高原的史前文化遗存和古人类化石,已经充分说明了西藏文化的古老性。西藏高原人类最初制造的工具:旧石器,现已在雪域各地被广泛发现和采集。这些由各类岩石粗加工制作成的刮削器、尖状器与砍砸器,多为距今上万年前的旧石器中晚期的产物,并且在器形、原料及加工技术方面呈现出西藏高原特殊的文化传统。稍后发展了的细石器更是分布在从藏北到藏南的广阔地带,目前已发现的采集点有29处,其中如藏北申扎、双湖的18个采集点为典型的细石器遗存。根据这些青藏高原早期居民使用过的遗物所透露的信息,人们有充分的理由期待完整的旧石器与细石器遗址在不久的将来被发现和发掘。
伴随陶器制作,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而来的新石器时代,在西藏境内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标本采集,经过考古工作者长期调查,现已在西藏境内发现地下地上遗址与墓群等遗迹遗物点1600余处,先后发掘和试掘了卡诺、曲贡遗址和昌果沟遗址,向人们初步展示了距今5000年前后西藏居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风貌。昌都卡诺遗址是西藏境内完整发掘的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从该遗址出土的8000余件石器、两万余件陶片、400余件骨器及大量谷物和动物骨骼,比较真实地再现出西藏史前居民生产生活情况。该遗址的半地穴平底房屋、石器与陶器的形状及制造技术、各类装饰物与陶器纹饰,既具典型的西藏高原特色,又反映出史前当地居民的审美观念。博物馆将以复原卡诺遗址为中心全面制造西藏史前文化氛围,表现整个西藏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线索。任何一座地志博物馆都将地区文明的发生作为研究与陈列的起点,西藏史前文化的丰富完整性为我们提出了研究的课题。
古代与中世纪
从新石器时代到公元前2世纪吐蕃兴起的高原3000年的历史,因为缺乏文献记载,所以显得不甚明晰。产生过西藏阿里地带的象雄文明诞生及发展的连续性,是西藏古代历史的重要环节,现在人们正在积极地对它进行探索与研究,以期连接西藏从石器时代向文明时代演进的线索。可以期望博物馆未来的田野考古发掘及发掘报告的公布,以相当的地下实物证据作研究的根本材料,揭示这3000年西藏居民的生产生活、政治形式、信仰情感的真实风貌。
自吐蕃时代起(公元前2世纪—9世纪),历经分裂期(公元9世纪中—13世纪、萨迦王朝(公元13世纪中—14世纪中)、帕竹王朝(公元14世纪中—17世纪)、噶玛王朝(公元1618—1624年)至五世达赖建立西藏政教合一政权,西藏历史的线索十分清楚。由于西藏文化的特殊背景,人们研究和描述这段历史,习惯于将热情投入宗教与政治的领域。
而藏族古代、中世纪的历史绝不仅仅是宗教与政治。通过这一阶段遗留下来的生产工具、生活工具、庄园遗址,我们能发现西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透过民俗事象,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思想情感;阅读经典能明晰他们的科学态度;观摩壁画、唐卡及雕塑,能揣摸他们的艺术天才与精湛的工艺,并体验藏族文化与周边民族文化的交流情形。博物馆就是要利用众多的实物与民俗事象,对西藏古代、中世纪宗教和世俗生活进行真实生动、丰富多样的描述和展示。
西藏的文物
西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遗迹遗物世代留存。根据这些年文物工作者广泛调查的数字表明,目前分布在全区范围的宫殿寺庙、庄园遗址、生产与工艺制作旧址等2000余处,保存在地上地下的文物总量不下上百万件,其中包括石器、陶器、骨器、瓷器、玉器、金银铜铁器,以及石刻、石碑、岩画、丝绸、贝叶与手抄经典、佛像、唐卡等种类众多,并且精品荟萃。这些文物中,有的因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如在印度绝传的原版孤本本教贝叶经《妙法莲花经》、《声闻地》等)西藏博物馆拥有的2000多函手抄孤本绝版的古代典籍,具有极高的珍藏与研究价值。目前已对分布零散的文物作了初步的统计与分类工作,现登录在册的文物12万件,对比较珍贵的5万件文物进行了集中的收藏。这一切为博物馆奠定了现实的藏品和进一步工作的基础。
建设西藏博物馆的意义
1.博物馆承担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面对西藏历史文化遗产,使其永久真实地被保存,无疑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贡献,因为具有自身发展体系和特殊自然、人文背景的西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内容。文物是国宝民魂,文物是不能再生的,面对西藏文物保护管理薄弱的现状,西藏博物馆将最大限度地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妥善科学地保存西藏现有的珍贵文物,防止文物流失、火灾、霉变、虫蛀、鼠害等情况的继续蔓延。这正是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最基本前提。
2.西藏博物馆能促进藏学研究向真实性、深刻性方向发展。大量的遗址及文物至今仍然湮没于地下,西藏历史,特别是史前历史,由于缺乏实物的证据,直接影响了研究的深刻性,博物馆将从事田野考古的调查与发掘,以及对藏品及背景的专题研究将拓宽藏学研究的领域,提供研究的材料与证据,促使西藏历史文化研究更为全面与深刻。
3.西藏博物馆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机构,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它,发挥它的作用。众多的实物构成西藏博物馆最宝贵的资料,通过计算机对文物进行编目、索引及图册、声像制作,为研究者提供证据和咨询。同时通过文物展示,让全世界人民真实全面地认识西藏、了解西藏,促进文化广泛传播与交流。
4.西藏博物馆将全方位的开放,让人民了解自己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培养群众的审美情趣与道德情操,从而激发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整个社会文明的建设。
5.深入挖掘文物内涵,利用历史实物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博物馆工作的首要任务。从西藏的实际情况出发,西藏博物馆设置“西藏地方政权与中央政府关系史”的专题馆,将最具说服力的珍贵文物集中系统地展示,对人民群众进行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西藏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问题的由来就在于是否能正确认识西藏与祖国关系的历史,这正是确保西藏社会稳定所必须澄清的问题。西藏考古发掘实物已经证明,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西藏高原与祖国内地各民族之间就在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现存大量文物也充分证明藏族在各历史时期与祖国内地各民族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统一关系。西藏博物馆将这方面毋庸置疑的众多实物集中展示,通过直观的文物对群众说明:西藏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这种历史上形成的血肉关系是无法抹杀、割断的。大量历史实物佐证所具有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是别的任何宣传教育手段所不能取代的。以事实教育群众,使那些不切实际和恶毒攻击的言论不攻自破,从而能有效地达到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匡正混乱思想,消除潜在不安定因素的目的。
6.当前以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根本目标,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重点,以弘扬爱国主义和新时期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的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博物馆工作的主旋律。西藏博物馆将精心设计、周密组织,进行西藏革命40年来光辉成就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顺利完成了平息叛乱、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使西藏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段光辉历程中留下来的革命文物,向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闪烁真理与正义光芒的革命事迹和创业精神传诸世代。
7.广阔的西藏高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很多种类具有很高的经济开发和利用价值,是振兴西藏经济固有的优势。西藏博物馆是以人文为主的综合性博物馆,它的性质所要求,将设置自然资源专题馆,积极向外界介绍宣传西藏资源的优势和开发潜力,展示各种资源标本和科研成果,以引起世人的关注,进一步引来资金和技术,为在经济开发领域进行合作创造条件,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西藏博物馆的规模和现状
综上所述,建立西藏博物馆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它不仅填补了全国省级博物馆的空白,而且有利于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更好地弘扬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为人类文化的研究提供真实的依据,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建设精神文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国家和地方各级组织也都十分重视西藏博物馆的建设,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于1994年7月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正式确定立项,并列入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援藏的62项工程,由国家直接投资兴建。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一直对博物馆建设非常重视,专门组成以自治区主管副主席亲自挂帅,各有关厅局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西藏博物馆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建设事宜,办公室在自治区文化厅和文物局的直接领导下,全面开展工程的筹建工作。
在大庆工程指挥部的具体指导下,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了西藏博物馆的建设规划和建筑设计要求:1.首先满足科学、安全地保护藏品的需要,而且达到今后一个较长时间内发展的使用需求;2.满足历史文物研究,文物鉴定和文物修复等功能的需求;3.满足多种文物类别的陈列展示,以及省级乃至国际间文化交流展览的需求;4.能适应创造两个效益的需要,向人们提供参观、学习、休息的舒适环境;5.博物馆是文物集中管理的重要部门,按国家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在安全方面必须达到一级防护的规范要求。故从建筑布局到消防和安防工程上提出,布局有利于预防各种灾害,设施现代化和技术先进性的特殊要求,并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在京组织专家对博物馆的安防、消防设计进行了多次的论证审定;6.博物馆是城市的门面,重要的旅游景点,博物馆建筑本身也是一座陈列品,它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地方风貌、时代特征,因此,在整个建筑内部结构适应现代化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其外型和环境力求美观,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根据上述指导原则,从建馆伊始,在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的具体指导下,我们对区外有代表性的博物馆、新建博物馆、以及正在兴建的博物馆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多次邀请专家论证,结合西藏的实际,综合各方面情况分析,提出了在规划上放远眼光,从长计议,在建筑设计上,要求体现风格民族化、功能多样化、设施现代化。我们还认为,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市场经济体制下,仅依靠过去那种单一性的国家投入,是远远不能满足博物馆良好生存和发展的,因此,我们认为必须转变观念,坚持改革开放,摆脱过去传统的封闭单一模式,完善自身的投入政策,综合各种可行的途径,来确保博物馆的“造血”功能设施,争取形成国家投入、社会赞助、自身创收几方面并举的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新模式。
西藏博物馆位于拉萨罗布林卡路和民族路交叉口,该地段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临近城市中心、又是重要的文化旅游区。博物馆工程占地面积53959平方米,总投资为9625.057万元,工程项目包括展区、临时展厅在内的共12个馆,建筑面积10451平方米,文物库房3层共28间,以及库前技术用房建筑面积5905平方米,民俗文化村建筑面积3184.82平方米,办公楼包括学术报告厅(多功能厅)建筑面积2127.89平方米,综合楼(包括部分职工住房及馆际交流接待站)建筑面积3840.8平方米,于1995年8月24日举行奠基仪式,1996年3月10日正式破土动工。1997年9月主馆区,包括文物库区全部落成。江泽民总书记亲自为博物馆提写了馆名,于1997年10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挂匾揭幕仪式。馆名的藏文是公元12世纪西藏最著名的书法家琼布乃觉所创的琼体临摹的。目前正在紧张的进行附属建筑的施工,预计1998年底全部竣工,争取1999年局部开馆,为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和澳门回归献礼。西藏博物馆即将竣工开馆,这是西藏人民的一件大事,它将把本地区的历史文化以生动富有的表现力展示给人民,给人民接受科学与审美的教育,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苏东海先生在《中国博物馆的哲学》论文中论述博物馆价值的认识时说:“博物馆价值是多种类、多层面的。博物馆蕴藏巨大的价值潜力,有待于价值主体去认识,去开发。”“博物馆具有证史价值、知识价值、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这是博物馆比任何文化载体要丰富,更多彩之处。因此,博物馆被誉为人类文化的缩影,一个国家或地区精神文明的窗口。”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加强学习博物馆学研究的新成果,提高自身的素养,努力挖掘和开发博物馆的价值潜力,充分发挥教育作用,把西藏博物馆办成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博物馆。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