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1998年 > 第五期

穷山变富乡朗县变泽当

白玛乔 周波 麦正伟 发布时间:1998-10-20 10:44:14来源: 中国西藏

  朗县这几年发生了引人注目变化。在外地工作的朗县人回乡探亲,非常感慨地说:“母亲啊,我不认识您啦!”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深居山沟里的老年人这样说:“现在朗县变成泽当啦。”

  朗县的天还是那个天,朗县的地还是那块地,朗县的人还是世世代代生活和生产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是什么原因使如今的朗县发生这么大变化?

  再也不能“等靠要拖”了

  朗县过去以贫穷落后而著称。这里的山高沟深,人们说:朗县是旧社会流放犯人的地方,其实也是过去逃犯躲藏的地方,因为这里非常闭塞。这样一种特定的环境,长期以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一种落后的思想和陈旧的观念,一直束缚着朗县人民的手脚。多少年来,这里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贫穷落后缠绕着一代又一代人,追求富裕变成了当地人奋斗中的梦。

  改革开放以来,朗县人民焕发出从未有过的干劲,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但是,由于旧社会给朗县人民留下的基础太差,加上人们长期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多少年来,朗县的发展没有一个大的飞跃。

  1994年,中央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敲响了西藏社会发展的咚咚战鼓。“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重大决策,像春风,吹暖了朗县人们的心;像春雨,滋润了朗县这块贫瘠而古老的土地。从福建泉州来了4位援藏干部,为首的是出任朗县县委书记的郑民生。他带来了祖国人民支援西藏建设的深厚情意,也带来了东南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新思想,新方法,新观念。

  县委一班人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在短短7个月的时间里,用仅有的1万元为启动资金,完成县城改造和商业小区的建设及金东乡工字荣大桥的通车等等,办了许多过去朗县人想都没想过的事。这一切给全县人民一个启示,朗县的面貌是能改变的,朗县人的生活是能好起来的,关键是更新观念,再也不能“等、靠、要、拖”了,要行动起来,要开阔视野,要走出深山峡谷,要有一个全新的目标。朗县人在重新认识朗县。朗县人在重新思考着建设家乡、创造美好生活的计划。

  好日子靠自己双手创造

  过去,落后的传统观念和消极的陈旧习俗,确实是朗县人走向富裕的绊脚石,但是今天,这些绊脚石已经搬掉了。人们在朗县所见到的和听到的都是新人新事,朗县人民在创造自己的新生活,他们再也不甘落后了。

  正值寒冬腊月,在拉多乡已经见不到晒太阳、喝酒、玩乐的群众。他们改掉了过去“窝冬”的习俗,变冬闲为冬忙,积极寻找致富门路,想方设法找活干。拉多乡是全县6个乡中最穷的乡,这里人多地少,不少村庄坐落在高寒山区,条件非常艰苦。过去,全乡1914人死守着人均不到1亩的土地过穷日子,或等靠着国家来扶持。现在的拉多乡人告别了过去,丢掉了幻想,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1997年在农闲时,他们义务投工2.5万个劳动日,修了乡村公路43公里。目前,全乡所有的村基本上修通了幸福路,这在过去是办不到的。过去人们习惯了人背马驮走羊肠小道,习惯了冬日的悠闲。如今却是群众主动向县里求援物资,自己组织起来修筑公路、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土地最少的拉多村下决心开荒60亩,并修筑配套水渠。

  人们的观念变了,生活方式也随之而变。拉多乡结村人居住在山沟里,过去群众不会过日子,今天有了今天吃光,今天挖的虫草今天就卖给走乡串户的商贩,当天的收入当天就花得干干净净。现在他们也开始动脑筋了,农副产品要拿到县里的农贸市场出售,争取卖价高一点,所得收入“细水长流”。拉多乡的地理条件差,资源贫乏,但是,近几年人们的观念变了,钱也多了。1996年全乡人均收入1200元,1997年,全乡人均收入1300元,。全乡办商店的有12户,跑个体运输的有4户,每年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

  深山沟开通了幸福路

  朗县穷有诸多的因素,闭塞是个重要原因。但是过去交通闭塞,人的思想更封闭。人们对落后视而不见,也想不到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家乡的条件。1997年,大家认识到,要想富起来,就必须先修路。从此,全县人迸发出了从未有过的修路热情。朗县金东乡来仪村是全县最偏远的行政村,有3个自然村、120多户、600多人。这里交通条件非常落后,人们祖祖辈辈靠牦牛和骡马运输,走的是羊肠小路。为了修条路,县人大议案有过,各级领导干部会上提过,来仪村村民盼过……如今,人们真正感到了没有公路的困难。1997年,该村人没要国家1分钱工钱,没请一个包工队,靠自己的双手,奋战50天,把公路修到了家门口!现在,他们正乘着“铁牦牛”奔跑在致富的大道上。

  除了来仪村,子龙乡修路的事迹也被人们传为佳话。雅鲁藏布江北侧,从子龙乡政府门口直达露村的约15公里的路,数十年来,由于地势险峻、狭窄而修不起来。1992年乡政府组织大批劳动力还是没修成,这是观念问题。1997年9月,子龙乡11个村的村民主动集中在堆巴塘一线,风风火火地修路。

  做生意不丢脸,生活富裕才光荣

  朗县人民告别了落后的传统观念,吸收了新思想,正进行着前人没有开创过的事业。朗县旧城改造工程的竣工,现代化商业小区的建成,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思想。昔日久居山谷不出门、上街经商怕丢脸的农牧民走出了家门,走出了山沟。全县个体商户由1994年的20多家猛增到现在的160多家,工商税收徘徊不前的局面被打破,财政收入成倍增长。在朗县商业小区内租房开商店的农民其鲁、白珍姐妹和多洛等人各自拥有的资本都在20万元以上,他们现在都成了经验丰富的生意人,走山南,上拉萨,非常有头脑地进行着各自的商业活动。

  要说朗县的新人新事真是说不完。拉多乡巴顿村一些村民改变观念,破除迷信抓四脚蛇(西藏山区的一种类似蜥蜴的爬行动物,佛教认为是杀生造孽)卖钱;白鲁村人上市场卖柴禾、野菜;仲达乡农民走出家门,到县里、到米林等地干手艺活,打短工的多达1700人次,1997年总收入达30多万元;同年仲达乡农民个体运输业总收入达15万元,个体商业、饮食业收入达20多万元;乡政府所在地不到400米的街上办有个体商店17个;杰协村农民索朗巴珠和妻子经商,一年收入5、6万元;伍列村领导晋美带领能工巧匠到外面打工挣钱,仅去年一年就收入45万元,现在每家每户都有手扶拖拉机,村里的小伙子个个有自行车,成了全乡最富的村。群众有粮、肉、油吃,有钱花,住上了好房子等等,都是发生在朗县的新鲜事,这一切也鼓舞着朗县人民勇敢开创美好的生活。

  种西瓜带来财源滚滚

  朗县长期以来最为突出的矛盾是:人多地少,生产水平低,经济效益差。人们常常为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贫瘠的土地上而伤心、而着急。但是,多少年来,人们认为这是命运的安排,而任大自然摆布,没有抗争意识,更没有开拓精神。甚至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的浪潮也没使他们受到多少触动。

  近几年来,朗县县委和县政府在加强和巩固农牧业基础地位、加大对农牧业的投入、树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思想,在调整优化产业、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的过程中,发现外地来的一位汉族工人在海拔3500米的朗县试种西瓜成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条简单的信息,一件简单的事件背后,都可能潜藏着巨大的生产潜力,只要及时捕捉住,就能产生经济效益。以郑民生为首的县委、县政府领导认为,朗县有不少地方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日照时间长,可以发展西瓜种植业,改变群众单一生产的习惯。

  1996年县里决定适度在朗村试种西瓜,而群众思想不通。世世代代以种粮食为生的农民担心,如果种瓜不成功,他们何以为食!时节不等人!于是郑民生把村干部请到家商量,最后达成协议:郑民生出资3000元买瓜种,3位村干部率先种5.2亩,如果无收,县里赔偿农民每亩1200元现金或1000斤青稞。这样,瓜种终于下了地。秋天,满地圆滚滚的西瓜让3位干部喜不自禁:扣除成本,每家纯收入5000多元。

  事实胜于雄辩。从此,西瓜在朗县生了根。1997年全县西瓜种植面积达到300多亩,其中仅朗村就种了60亩。当年,全县西瓜获丰收,朗村的单产达4100斤,最大的重22斤!平均每亩收益3000多元,全村人均收入2500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全县群众就种西瓜一项收入增加30万元。朗县西瓜打入了林芝、山南、拉萨的市场。种西瓜技术性强,又辛苦,白天黑夜都要守在瓜地里,但群众说,只要收入增加了,我们再苦再累也愿意。思想解放了,生活改善了,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朗村干部乔卓玛告诉记者:“我们的西瓜地要轮作倒茬,以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现在的群众已接受了科学种田的新思想。

  朗县沿江一带的洞嘎乡、仲达乡、子龙乡有种花椒、辣椒、桃树、核桃等经济作物(林木)的悠久历史,在西藏颇有名气,但是长期以来种的面积都不大,产量也有限,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几年,人们观念变了,传统的种植结构和耕作方法已被打破,这些产品步入了商品经济的轨道。宜种经济林木的村民在保证种好粮食的基础上,利用当地优势,在房前屋后、荒滩沙地,大力种植和发展经济价值较高的品种。如今的朗县,许多地方村村果木成林,家家果树成片。这里产的花椒,在市场上成了抢手货,其它产品也打入了山南、拉萨、林芝的市场,许多外地商人也开着东风(汽)车远道来收购核桃、桃干等。

  建设堆巴塘小康新村

  朗县群众解放思想,打破消极的生产、生活方式,寻找致富的门路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县委和县政府为了改变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引导人民治穷致富奔小康,选择了堆巴塘这个比较开阔的平坝子,建设小康新村。总投资1000万元的5000多亩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也正在实施中,第一期工程已在去年完成。以超前意识修建的新村楼房一幢幢拔地而起,县委和县政府要让搬迁来的群众开始一种新的生活,结束多少年来人畜杂居的不卫生的居住环境。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新村建设得再好,不少人还是不愿离开世世代代生活的山沟。他们不习惯人畜分开……也有人不这么想,他们认为搬迁到新村尽管要花上几万元钱买房,但国家比自己拿的还多,党和政府给我们创造了治穷致富的条件,这是条希望之路,幸福之路,于是,喜气洋洋地搬进了新村,尝试着过一种全新的生活。

  朗县县委书记郑民生多次对记者说:“我们在朗县对口支援3年,要给人民留下一个永远带不走的精神财富。”这投身改革、不因循守旧、不等靠要的精神,的确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它在朗县已经显示了巨大的威力,朗县人民将会以此开拓更美好的未来!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