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1998年 > 第五期

喜读《神秘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 多杰才旦 发布时间:1998-10-20 10:52:24来源: 中国西藏

  日前,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杨逸畴教授来访,送给我由他主编的新书《神秘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以下简称《大峡谷》)。

  我与杨逸畴教授相识多年,时有过从。虽然他是自然科学工作者,我是搞社会科学的,表面看来,似乎互不搭界,但我们却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祖国的青藏高原。杨教授及其同事们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我则几十年来一直进行藏学研究,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过程中,我们因共同的研究对象而相逢相识,结下了不解之缘。

  杨教授知我所好,新书甫出,即特意登门赠书,我十分高兴和感谢。杨教授嘱我写几句读后感,我当然愿意听命。

  当我刚从杨教授手中接过这本厚重的书时,立即被它庄重典雅的外观所吸引,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随后,当我伏案阅读它时,这种印象愈发强烈。概言之,该书的作者是一批第一流的科学家,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卓有建树,曾多次、长期深入大峡谷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因此,本书的内容宏富,蔚为大观;资料翔实,富于权威性,是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力作,必为科学界人士所瞩目。更为令人高兴的是,该书文字生动流畅,清新悦目,引人入胜;数百幅精美的图片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令人爱不释手,相信具有一般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通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亦会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得益彰,使该书成为具有学术权威性的科普作品。我的秘书周源同志还补充了这样一个情况,他因同时在中国藏学出版社供职,出于职业习惯,在读书时对文字较为“挑剔”,常为时下某些出版物粗制滥造、错字连篇而摇头叹气。然而,《大峡谷》几章读下来,他竟未找出一个文字差错,连称“难能可贵”。应该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反映西藏或青藏高原的图书在在多有,但在内容与形式上均达到精品的要求如《大峡谷》者,确不多见。作为一名读者,我愿向为这一精品图书的出版付出大量心血的作者、编者、设计者和其他有关同志表示敬意。

  以上是我对《大峡谷》一书的总体印象,下面我想从中国藏学工作者的角度谈谈该书的价值和意义。

  众所周知,从远古时起,西藏人民就开始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劳动生活,繁衍生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西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藏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象雄文化和雅隆文化是两个重要阶段。

  以今天西藏自治区的阿里地区为中心的象雄文化地处古代东西文化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上。丝绸之路带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影响,使象雄文化辉煌一时。

  继象雄文化之后,雅隆文化勃兴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至公元七一九世纪,即吐蕃王朝时期,雅隆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受惠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有“地球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名不虚传,它的平均海拔在4000公尺,因此,其多数地区高寒、缺氧、干旱,不适于人类的生存。然而,又不能一概而论,雅鲁藏布江中游海拔较低,尤其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存在,使孟加拉湾丰沛的暖湿气流穿越喜马拉雅山脉的屏障而源源北上扩散,改善了大峡谷及其附近地区的自然条件,为主要集中于这一地区的西藏人民发展农牧业,创造自身文化提供了可能。因此,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西藏人民生存、发展的生命通道并不为过。

  然而,由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存在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给西藏的经济文化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到本世纪中叶,即西藏和平解放前,西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内地省区。西藏和平解放后,特别是民主改革后,百万农奴打碎了封建农奴制的枷锁,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近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西藏的面貌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是任何人也无法抹杀的事实。但是,由于原来的起点低,加之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与内地各省区相比较,西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仍然偏低。在新旧世纪交替的时候,西藏各族干部、群众最为关心的是,如何加快经济文化发展的步伐,赶上乃至超过内地,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美好的社会主义新西藏。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及其附近地区,风光绮丽,资源丰富(这些在《大峡谷》一书有详尽的介绍,兹不赘言)。但是,长期以来,这块西藏的“宝地”“养在深闺人未识”,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感谢杨逸畴教授等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探险考察,于1994年向全世界宣布,深达5382米,长达496公里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最深、最长的大峡谷;接着,又出版了《神秘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一书,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从而在国内外掀起了大峡谷热。可以预计,随着大峡谷热的兴起,对其丰富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将摆到日程上来,对加快西藏的经济发展,造福于西藏人民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然,我们要接受历史的教训,既要积极地开发利用,又要保护好大峡谷,因为它不仅是西藏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们要珍惜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这一宝贵财富。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