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料云 > 涉藏期刊库 > 中国西藏 > 1998年 > 第五期

自己富了以后……

巴桑 元红 发布时间:1998-10-20 10:57:12来源: 中国西藏

  次旺仁庆修桥补路做善事

  1998年5月初,西藏自治区的人大、政协两会在拉萨召开,有位来自最基层的委员,他就是山南措美县当许乡增嘎村的次旺仁庆。当记者问他感觉如何时,他说:“村民们得知我当选为自治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时,都非常高兴,妻子仓决和女儿更不例外。妻子还嘱咐我一定要在会上向政府详详细细地汇报一下家乡近几年来的变迁,和我们过的红火日子。我呢,做梦也没想到有今天,多少天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次旺仁庆告诉我说:“家里共有6口人,大儿子吉米占堆1996年当上了边防军,现驻防在日喀则定日县。他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们也为他骄傲。老二是女儿,叫达娃央金,在县小学上六年级,她学习非常刻苦,小小年纪就开始熬夜,主要是她渴望能考上内地的西藏班,全家也都支持她。小女儿德吉卓嘎,今年上五年级了,学习成绩也不错。妻子是家里的柱子,挑起了繁重的家务担子,烧茶、做饭、挤奶、打酥油、拾柴、捡牛粪……里里外外都离不开她。弟弟次仁桑珠和我一起,只管在外闯天下。”

  那是1986年,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次仁旺庆从银行贷款2000元,开始做起了小生意,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靠着勤劳和智慧,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他现在拥有资产近百万元,办起了甜茶馆,藏、中餐馆,旅店,木材加工厂,牛奶厂,榨油厂……而且在措美县的每个乡都有他开的连锁店。

  他富裕起来了,但他却没有因此而怠懈,更没忘了父老乡亲。有人登门求教,他绝不留一手,甚至主动走出去,传授致富经验。他先后捐资30多万元修建乡村公共设施、维修公路、桥梁、寺庙等。至今为当地人传为佳话的是,他曾为一位完全丧失自理能力、全家生活极其困难的病人修建了一座156平方米的两层藏式楼房,并把该病人的女儿安排在自己开办的木材加工厂工作。为此,村民们都说他做了件大好事。

  他看到家乡的赌博、酗酒、打架斗殴等恶习在抬头时,想到要引导人们走正路,主动拿出4万多元开办各种加工厂,招他们来做工,签订合同、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奖惩分明,希望、也帮助他们把精力用到正道上来,改邪归正,逐步走上富裕之路。

  1994—1997年间,他向灾区、贫困户、五保户等捐款捐物共达19万7千多元,受过他资助的乡村或乡亲真是无计其数。

  为了表彰、鼓励次仁旺庆在“拓宽农牧民经营领域,延伸农牧民致富门路”方面为大家做出了表率,1990年县委、县政府评他为“学雷锋”先进个人;西藏自治区农牧林业委员会评他为“发展乡镇企业,振兴农村经济”先进个人;1994年5月被团中央、工商联授予“先进青年个体劳动者”的光荣称号,同年他被增补为山南地区政协委员;1997年,为西藏自治区工商联会员。

  荣誉多了,他没有因此而自满,见识广了,也引起他的深思,他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农民的知识水平太低,素质太差,要改变这局面就得靠学习。”于是,他拿出7000多元选送了6名青年到山南地区职业中学学习。他说,当今社会没有现代化的管理人才不行,没有科学技术人员不行,单凭实践经验更不行,还得培养人才,改善经营管理。这恐怕是他切身的体会吧。

  他告诉我,在地区所在地泽当,每个县都开了旅社,我也开了一家兼吃住、娱乐、停车为一体的旅社———月光旅社,有13名员工,但房子是租的。我已经申请在泽当买地了,准备盖一所完全属于自己的旅社。

  多拉为乡亲们开辟就业路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党和政府把特殊关怀、特殊政策送到我们农牧民手中,我作为一个农民后代,能不趁此良机干出一番事业来吗?”这位年轻的农民企业家说到做到了。

  他叫多拉,日喀则曲美乡人,今年26岁,是日喀则第五届政协常委。当他从乡下来到地区参加政协会议时,他感慨地说:“我多拉能有今天,全是托共产党的福啊!”

  从16岁起,他凭着敏锐的商业头脑走南闯北、历经沧桑,尝尽了酸甜苦辣,10年的奋斗,使他从一个身无分文的农民,发展到现在的拥有总资产400万元、员工31名、6辆车的珠峰农机有限公司总经理。

  富裕起来的他,首先想到的是那些乡里的贫困户,他常说:“为乡亲们排忧解难是我多拉应该做的。”他从曲美乡最贫困的家庭中招收了几十名工人到他的公司里工作,使这些家庭生活水平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改善;从1993年起,每年春季多拉都为村里贫困户无偿提供价值6000元的化肥;同乡政府签订合同,包干扶助全乡最贫困的3户人家脱贫;1996年,曲美乡宗村小学扩建时,除了摊到全村头上的5000元资金外,其余全部由他个人承担了;1997年,西藏自治区青少年“珠峰杯”足球赛在日喀则举办,他又为日喀则队捐赠1万元;1998年藏历初三的赛马节,他再捐888元……当人们向他表示感谢时,他却说:“党和政府给了我一切,我为人民、为社会做点好事,尽点微薄之力是应该的。”

  几年来,多拉把乡亲们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用实际行动报达了党和政府的关怀,赢得了乡亲们的高度赞扬。日喀则市委、市政府曾多次表扬他,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对社会的责任更大了。

  巴路带领村里妇女奔小康

  林芝县达则乡增巴村的妇代会主任巴路,勤劳、泼辣、能干。改革开放以来,她突破世俗观念和传统习惯,生产劳动中学习先进技术、先进经验辛勤耕耘,在努力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大力搞好多种经营,决心在家乡的金土地上干出效益,干出成绩。

  学科学,用科学,不仅要科学种田,还要科学养殖、科学管理。她与家人边学边干,从身边的人那里学,从内地民工身上学,从县农科所举办的农技培训班里学……她学会了科学种田,学会了嫁接果树,学会了经营。1997年她家粮食大丰收,而且有经济类林木35株,牲畜35头,还有辆东风牌大卡车,农牧林副业,全年纯收入9万元左右,比全乡人均收入高400多元,巴路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身为村妇代会主任的她,决心带领全村妇女走上致富路。她根据各家不同情况出主意,想办法,把自己学到的各业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大力推广果树嫁接技术,几年内,村里种植经济果木类树达8000余株。从此,乡亲们不光靠种的那块地了。在巴路的带动下,增巴村的妇女已成为村里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力量。

  她不仅是生产能手、妇女的带头人,还热心公益事业。那是1993年,她带领全村妇女开垦、种植了6.5亩地,每年的收入作为妇女活动经费;农闲时,组织大家编排文艺节目,丰富了村里的文化生活;她热心希望工程,说服失学儿童家长送孩子去上学;还多年如一日地带领全村妇女,照顾村里的孤寡老人,让他们有个幸福的晚年……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