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尼玛卿山的新故事
在黄河的源头地区,耸立着一座远近闻名的雪山———阿尼玛卿山。千百年来,这里流传着这座神山的种种传说。传说中的阿尼玛卿山神,头戴银盔,身披银甲,手持倚天长剑,坐骑白龙玉马,他镇摄八方妖魔,保护庶民百姓。年年岁岁,方圆百里的牧人都要来到山脚下祭祀煨桑,期望在山神的护佑下,能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翻越过几座4000米以上的大山,穿过层峦迭嶂,我们来到黄河上游的最高峰———海拔6282米的阿尼玛卿雪山下时,我们惊奇地发现,阿尼玛卿的儿女们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阿尼玛卿山地区的落后面貌,创造了一个个阿尼玛卿山的新故事。
新修的道路铮亮的车
1994年的一天,18辆汽车开进阿尼玛卿山怀抱里的一个叫作“当前”的地方。当汽车盘旋在绿色的山脊时,牧人和牛羊都以新奇的眼光看着,牛羊停止了吃草,牧人则流下了眼泪。放了一辈子牛羊的德雷黑老人和骚贝老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许多老人虔诚地看着汽车轧出的崭新的车辙,像在看活佛踩下的足迹。从来没有见过汽车的人竟在自己的家门口看到了。”人们清楚地记得,那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日,那天州、县、乡政府都有人前来祝贺,县政府还特意给他们带来了8万元钱,其中1万元是作为他们自己修路的奖金。
从不流泪的牧人哭了,是喜悦的泪,也是自豪的泪,公路修到了自己家门口,是牧人自己动手修的路。第一期工程只有短短的30公里,就是这30公里将大山里的草原与山外的世界连了起来。
我们去找过去的路,那是在山梁和山沟之上,一条没有长草的细得不能再细的灰线。这种路只有坚韧的牦牛才能负重行走。朝拜神山的人在这羊肠小路上磕着等身长头,身体都没法舒展,稍不留意就会落入百米的峡谷之中。
世世代代走惯了细小山道的牧人怎么会想起来修路呢?那是1992年,作为十四大党代表的当前乡牧民委员会支部书记扎昂,在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听报告的过程中,心里反复琢磨,山里人要走出封闭和落后,必须修一条路,回来后他第一次说出了修路的想法。
牧民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一位老人说:“年年岁岁,草黄草绿,我的胡子白了,牙也掉了,从来没有听说过这里能修路。”有的人并不怀疑路能修通,只是耽心:“路修通了,贼会进来把牛羊偷光的。”还有人说:“解放后,我们这儿换了15任书记了,每个书记都说要修路,都没修成,这次能行吗?”扎昂和牧委会的一班人已经下定了决心。扎昂骑马出山了,到乡上、县上、州上,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大山一层层,路从哪儿修好?他们请来了一位专门学习路桥专业的女大学生来勘察,可这位女学生吃不了这里的苦,哭着回县上去了。
藏族谚语说:“人群中的勇士,危难时才能显出;马群中的骏马,到大川方能认清。”扎昂自己当起了修路的工程师,拉绳子、搬石头,牧委会的全体成员都干了起来。坡度、弯度、路面,从未修过路的几个藏族汉子在山沟里吆喝着、忙碌着,从黎明到天黑。踩蹬上马原是他们最熟悉最轻松的动作,那些日子里他们累得连马鞍都上不去。
1993年5月1日,工程正式开工。从来就是哪里路好走就走哪里的牧人在草原修起了路。风餐露宿几个月,原本剽悍、强壮的扎昂已经不成样子了,他得了严重的十二指肠溃疡昏倒在工地上,被人送到医院打了20多天的吊针。扎昂住院后,牧委会主任维洛坚持在工地上,凭着高原人坚强的意志,路在草原上一米一米的向前伸延。
在扎昂的笔记本上,用藏文写着:“当前人的修路工程:一期,克巨杰到当前夏勒木31公里,93年到94年完成。二期,夏勒木到当前多岗30公里,6个沟的支道27公里,95年到96年完成。三期,当群噶张到加内24公里,97年到98年完成。”
维洛主任指着扎昂说:“他从不说空话,他的做法是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终有总结。我们牧委会的计划从来没有不实现的。”听到这话,扎昂严肃地点点头,他修路的想法终于成为现实。当前人修了6年路,群众集资113万元,共修路102公里,使散落在780平方公里的当前所有牧户都通了公路。维洛告诉我们,原来从当前到县上买东西,赶着牦牛来回得走四五天。每到天黑后都要将驮子卸下,所运的砖瓦大部分都碎在半道上,牦牛背都磨破了,鲜血直流。现在牦牛解放了,我们舒心了,去县上当天就可以返回。
当前人第一次买带轮子的东西。我们在许多牧人家里,看到了自行车、卡车,还有的人家买了私人轿车。行驶在大草原上的汽车,带回来的不仅有新的物品,而且还有新的观念。
新盖的房子温暖的家
扎昂和我们一起驱车去夏季牧场,一路上,扎昂指着阿里玛卿山终年不化的冰雪,说这里是某山神的白玉琼楼,那里是某大臣驻扎的大帐……多少年来,正是这些美丽的传说慰藉着当前牧人的心。
事实上,这里的生存条件很差。“草枯朔野春难发,冰结河源夏半消。”在这平均海拔3900米以上的草地上,年平均气温零下5度,而且气候多变。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遭遇几种天气。特别是冬天,放牧归来,牧人的手已经冻僵,胡子、眉毛上挂着冰霜,一进帐篷就凑在牛粪火上烤。晚上在凉嗖嗖的帐篷里缩成一团。已经退休的老乡长角巴加主说:“我过过那种生活,说实在的,那真不是生活,只能说是顽强地生存着。”
每年从冬季牧场往夏季牧场搬迁时,正是草原的雨季。牛羊、马匹和人好象在水里浸透了一样。一次搬迁都要跋涉六七天。冬季回迁时,天寒地冻,搬迁的队伍后面跟着豺狼,等着吃那些死去的牛羊,因为每次搬迁都要死去几百只甚至上千只牛羊。遇到雪灾,那就更加悲惨了。游牧,就是牧人祖祖辈辈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今年在这里,明年不知道在何方。
1983年的一天,当前草原上出了一件新鲜事:牧民劳年盖房子了。这事像风一样传遍了草原,牧人在草场相遇,都会问:“你听说了吗,劳年家的房子……”
“草原上还能盖房子?”“睡在里面会不会做恶梦?”其实,这正是甜蜜的梦的开始。草原上,几匹熟识的马在一块吃草,不远处它们的主人正坐在一起开会。
劳年的房子虽然比较简陋,进门时不小心还会碰到头,但它代表了一个方向,要结束日晒雨淋的生活,首先要实现定居。扎昂和牧委会的一班人下定了决心:“我们不但要带领牧民盖房子,而且要盖好房子。这是我们的一个工作重点。”刚开始,当前牧委会要出资给牧民盖房子,大家都不愿意,牧民们做梦也没有想过要住到房子里去。扎昂、维洛和各社社长骑马走帐,一户一户地讲定居的好处,终于星星点点的房子在草原上慢慢多起来。
当前所有的房子都是牧委会出面跟承包商谈价钱、签合同的,都是统一价格。“办公事心胸要宽,煮血肠锅底要大。”为建房的材料,为房子的质量,牧委会的人不知费了多少心血,都不是为了自家的房子,但村干部尽心尽力把每一座房子当作自己的房子来看待。这中间有着扎昂和维洛的一片苦心。
他们说,房子这东西,牧民们没有接触过,加上语言不通,对于建筑材料更是陌生,在质量和价格上容易上当。他们一合计,再辛苦一次吧,就将盖房子的事全揽在身上。就这样,他们几个人把所有牧户的房子都盖了。和修路一样,当所有的牧户都住进新房时,人们发现扎昂和维洛苍老了许多。
路修通了,水泥和砖不用再使牦牛驮了,牧委会买了一辆东风卡车,专门义务为大家盖房子服务。短短几年内,当前人从没有房子到有房子,又把先前盖的土木结构的房子全部换成砖木结构的瓦房。现在百分之百的牧户都住上了宽阔明亮的瓦房。第一次修路,第一次盖房,当前人的生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应邀来扎昂家作客时,我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碧绿的草地上衬托着红瓦屋顶,空心砖的院墙里是绿化得很好的庭院。漂亮的砖房里铺着木质地板,客厅里沙发围成一圈,茶几上放着各种食品、饮料,有藏族传统的奶茶,也有可口可乐。
在漫长岁月里,藏族人一直用酥油灯敬神,也用酥油灯照明。曾经当过多年会计的扎昂说,他以前在酥油灯下打过算盘,第二天鼻子眼里都是黑的。此时,他的女儿在明亮的电灯下做作业。1997年,当前的所有人家都用上了太阳能照明设备。扎昂家里有发电机,还有“锅盖”似的电视天线,可以收看全国十多个台的电视节目。电视柜上还放着“万利达”VCD和许多影碟。扎昂告诉我们,他们这里许多人家都是这样,有的比他家还要好。
“要解决人的温饱问题,先要解决牛羊的温饱。”在人实现定居的同时,他们还实现了草地围栏、饲草种植、畜圈暖棚的配套。我们在许多牧户家看到,每家的牧场都有围栏,得到精心保护,在住房附近,一般都有一二百平方米的暖棚,四周围墙坚固,上面是透明材料的顶篷,阳光直射进来,里面暖烘烘的,比以前牧人住的房子还要温暖舒适。现在羊群在夏季牧场,暖篷里种着蔬菜和饲料,一片郁郁葱葱。等牛羊从夏季牧场回来,这里就是它们过冬时温暖的家。
在马蹄踏花的季节里,驱车当前草原,每看到一座红瓦房和太阳能下闪光的暖棚都让我们惊喜不已。
分片的草场凝聚的心
阿尼玛卿山下的当前草原,牧人骑着摩托放牧。今年7月的一天,正在放牧的德列看见扎昂家的小车沿河边开过来,他开着摩托冲过去。车停下来,扎昂下了车,德列和他交谈后两人热烈拥抱。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1995年6月,由于扎昂的出色工作,县里破格录用扎昂为正式国家干部,并任命他为副乡长。1998年6月,县上决定调扎昂到另一个县工作,乡亲们听说后都哭了,纷纷要求他不要离开。40天以后,由于群众的强烈要求,县上又将他重新调回当前,继续兼任当前牧委会的党支部书记。德列第一个知道此事,他高兴地跳起来。这就是群众心目中的干部。
在一片飘着花香的绿色草坡上,当前牧委会主任维色给我们讲了这个故事。维洛说话时一根根拔着身边的草,扎昂则看着远方。他俩一个抽香烟,一个抽旱烟,就是这两个性格不同的人,在一起团结所有的牧民在阿尼玛卿山脚下的当前草原走出了一条现代文明的道路。
80年代以后,草原也像土地一样承包到户,广阔无边的牧场被分割成一个个家庭牧场。有人耽心草场分光了,人心会涣散。在这种情况下,当前的领头人,没有一个只顾自己,一心扑在自己的牧场上不管别人,他们觉得自己的担子更重了。在一个冬天的晚上,一社社长措杰,二社社长郭杰,三社社长仁钦和牧委会主任维洛一起聚在扎昂家里,在他们分手时,他们已经商量好并下了决心,要在新条件下为当前大干一场。
草场和畜牧承包后,牧民收入大增,当前人均收入达到2882元,但牧民之间渐渐开始出现差距。有的人因为管理不善,牲畜数量减少,收入开始下降。比如一社的旺保和曹保两家,开始承包时,每家有牲畜200多头只,4年后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到只剩下100多头只,处于破产的边缘。当前牧委会动员大家捐钱捐物,给旺保家2000元钱和82只母羊2匹马。干部经常到他家里指导生产,他们家生活几年之内就变了样。
一个寒风刺骨的日子,扎昂路过曹保家,看见他们家屋顶上的油毛毡被风吹走了,上面只盖着几块石头。他走进屋一看,冰锅冷灶,一家5口蜷卧着。牧委会商量后给他拉来砖瓦、水泥、钢窗、玻璃,给他家盖了3间瓦房。除了钱和牛羊之外,扎昂把自己的马也送给了他。我们来到曹保家时,他过去的破房子还在,和旁边砖木结构的房子形成鲜明的对照。曹保说,他要留着这破房子,给人讲讲牧委会的功绩,自己也不要忘记这个恩情。
载止去年底,当前牧人捐助扶贫资金达到40万元。和其他地方不同,当前草原没有穷人,他们这个牧委会被认定为是全县唯一没有困难户的牧委会,这在西部草原是罕见的。70多岁的达贝老人告诉我们:“连老人去世后念经、天葬的事牧委会都替我们想到了,群众不拥护他们才是怪事呢。”
当前牧委会做了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干了别人没有干过的事,就在于草场分开以后,人们的心反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我们每走进一个牧户家里,都会听到各种由衷地赞扬,听到他们对自己所在的地方和所在的组织的自豪感。
扎昂说,我们当前牧委会有3个特点:一是不讲空话,不讲假话;二是团结战斗;三是真正关心群众。1994年当前被确定为小康示范村,1995年扎昂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当前的敬老院全省一流,合作医疗全省一流,扫盲教育全省一流。当前牧委会被称为青海省乃至全国牧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
当了干部以来,扎昂总是顾不上家里的事,而他的工资在当副乡长前还不到100元。我们问扎昂的妻子对他有没有意见,他妻子笑笑说,那是为了大家嘛。在扎昂家的两旁有两条溪水,右边一条波涛滚滚,叫玛尔德,左边一条细流潺潺,叫格尔当。牧民说,这两条溪流是扎昂夫妇最好的比喻。扎昂却说:“住在这里的人最清楚,只有千万条溪流汇集黄河才能奔向大海。”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